春社
2020-06-09丁纯蓝
以前我对春社并不很重视,虽然也从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中看到过很精彩的社戏描写,当时我并没有想到他们为什么年年要演社戏。现在想,那或者是春社或者是秋社了热闹热闹了。
上个星期五和老家是西乡镇头的同事花姐、东乡溪江的杨保安聊天才得知如今乡里也开始重视春社了。
2012年春社是农历2月26,公历3月18日。我们一行早早出发到浏阳龙伏去采访,在花炮广场跳下车去等人的时候,另一辆车走出来一个高个子握住我的手说:“啊呀,穿得这么花,你可成了浏阳河早上的一道风景啊!”
天气是出其意外的好,我因头天睡得晚,迷迷胡糊糊以为才到农大,浏阳日报社的沈师傅说已到了塘泉。如今乡镇的公路都修得很平整宽阔了。
今天是个古老的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
在古代,我国每25户为一社,社有社神,即土地神。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叫春社,人人参加社祭,“以卜来岁之稼”。《荆楚岁时记》云:“社日,四邻并结宗会社,宰牲牢,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享其胙。”古人此日先以佳肴祭把,再分食祭品,最后尽情戏耍,有“一国之人皆若狂”之盛。唐代王驾的《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民国以前,湖南农村社日休耕,忌动土。具酒食敬社公社婆,击鼓烧纸,有的搭台唱戏,叫社戏。全体尽皆痛饮,故有“牛歇谷雨人歇社”之谚。
春社这一天,人们聚集在社庙,摆上丰富的食品供奉社神,有社酒、社肉、社饭、社面、社糕、社粥等,在祭祀完毕后,把食物给大家分享。平日里不爱喝酒的人今天也开怀饮了社酒,相传饮社酒可以治疗耳聋,所以大家都说不醉不归。
社肉是社祭时用的肉,也称为“福肉”。祭神完毕后,分割给参加社祭的每一户人家。《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了陈平在乡里主持过分社内的工作,分肉十分公道,受到乡亲们称赞,能够分到社肉,人们认为是受到神的恩赐。所以陆游在《社肉》一诗中写到:“醉归怀余肉,沾遗遍诸孙。”他把肉带回家,分给子孙们,让全家老少都能感受到神的恩惠。
社饭,是祭祀社神所用之饭。先做好米饭,再把猪肉、羊肉、腰子、肺、肚、鸭饼、瓜、姜等切成薄片、调和五味,铺在米饭之上。用葫芦盛好,相互赠送。人们在享受丰盛味美的食物时,念念不忘土地之神的恩德。今天我们吃到了浏阳北乡特色菜水煮干豆角和厥。厥在现时吃是很鲜嫩的,老话说:笋卖清明厥卖社。
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记得小时候看社戏还是在祠堂门口,人们搬着小板凳和椅子,不管男女老少,皆是欢欢喜喜,卖小吃和玩具的小贩很多。争相看青衣的风头绣鞋和花旦的兰花指,听那婉转动听的唱腔。
我们去采访一位老太太,她是北大校长周其凤先生的母亲,听说她到周姓一老人做散生去吃酒去了,我们便追到了那户人家。来了几桌客人。
90岁的周老太太是主家夫人的堂嫂,她对着满垄的油菜花和客人唱起了当地的北乡山歌十杯酒:……四杯酒,姐劝郎,劝郎莫打你婆娘;自己妻子真妻子,别人妻子瓦上霜,太阳一出转回乡。五杯酒,姐劝郎,劝郎切莫上赌场;赌钱打牌是败家子,不卖田地就嫁妻,赌博之人无好下场……唱得大家都拍手称好,老太太自己抿着嘴巴笑。同去的朋友说:“出来走走真好,好久没有这样笑过了”。
回城的途中,文友沈博爱先生说在社港镇上停留几分钟,他要交代大女儿新坟不过社,旧坟不过清明夜。我看不单是汉族弄这个规矩,湖南省《凤凰厅志》对土家族得习俗记载:不知设木主奉祀,岁首惟有墓祭,其祭新冢在春社前,用蒿菜煮米饭,杂盐肉丁,和成团,名曰社饭,又曰挂社,其祭旧冢,在清明,冬则除夕,凡祭于冢上,必标纸钱,名曰挂坟。
我想,不管土地神是有是无,人们都该敬重土地。农民的精神文化早就应该从牌桌等低俗文化中转移出来。庆幸的是,如今乡下也开始重视孝文化和回归传统文化了,这让我的心情也像今天的春社的天气一样晴朗起来。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作者簡介:丁纯蓝,女,鲁迅文学院学员,湖南省作协会员,《浏阳河》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