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美国校园暴力
2020-06-09刘英慧
刘英慧
近日,美国教育部和司法部一项研究显示,过去五年,全美发生暴力事件的公立中小学校从71%增加到81%,同时校园暴力并不局限于出现在未成年学生群体,高达8%的美国在校中小学教师表示,他们每月至少在学校受到一次暴力威胁,全美每年有2%的教职员工遭受身体攻击。近两年,美国国内校园暴力死亡事件不胜枚举,仅仅从2017年7月到2018年6月的一个学年内,全美公立中小学校就有50余起校园暴力致死事件。
美国国内校园暴力表现形式
美国国内校园暴力犯罪最直接和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校园枪支暴力和校园欺凌行为。
校园枪支暴力
美国《儿童与家庭研究杂志》2018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过去18年里,发生在校园的大规模枪击事件(超过四人遇难的枪击案)呈上升趋势。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美国青少年枪支暴力就展现出急剧增加的趋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在校园里拥有和携带枪支,直接导致校园枪支暴力造成的死亡和伤害案件急剧增加。在最近两个学年里,美国共有85名年轻人死于校园暴力,而这些事件中有75%涉及枪支。
根据国家青少年暴力预防中心(NYVPC)的数据,在美国18岁以下儿童的家庭中,约有35%拥有至少一支枪,这意味着约有1100万儿童生活在拥有枪支的家庭中。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最近对1219名波士顿和密尔沃基的七年级和十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42%的学生声称“如果他们想要的话,他们可以得到一把枪,28%的人在没有成人监督的情况下拿过枪,17%的人带着一把隐蔽的枪。青少年还可以通过非法渠道获得手枪,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暴力预防研究项目一项研究指出,“美国的枪支展览仍然是非法活动的场所,包括未经许可向被禁止的个人销售枪支”。
值得注意的是,自2000年以来,美国校园已经发生了13起大规模枪击事件,造成66人死亡、81人受伤。而在整个20世纪,共发生25次大规模枪击事件,造成55人死亡、260人受伤。2018年2月发生在佛罗里达州帕克兰的校园枪击案,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它反映了美国亟待扭转的一个“致命趋势”。不到18年时间,与学校枪击有关的死亡人数比整个20世纪还要多。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是,21世纪的校园枪击案,绝大多数枪手都是青少年,这表明现在美国青少年更容易接触到枪支,更经常遭受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同时也不具备必要的冲突解决能力。
校园欺凌行为
除了枪支泛滥引发的校园枪支暴力激增之外,美国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也层出不穷,某种程度上,校园欺凌也是校园枪支暴力犯罪的导火索之一。美国国内对欺凌认识的转折点也是因枪支犯罪而起,最著名的案例就是1999年发生在科罗拉多州的哥伦拜恩校园事件。高中生埃里克·哈里斯和迪伦·克莱伯德持枪和爆炸物冲入哥伦拜恩高中,枪杀12名学生和1名老师,击伤20余人,最后自杀。两名杀人者就是校园欺凌的长期受害者,美国特勤局和教育部早在2002年就在调查中发现,之前25年发生的37起校园枪击案中,有三分之二的攻击者都是遭遇过欺凌的受害者。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美国的孩子们开始接触暴力电脑游戏,家庭中也缺少社交及社交技能训练。虽然如今的美国社会更加多元,但问题和矛盾也更加尖锐。例如,一些儿童对残障、拥有不同肤色或不同宗教信仰的同学进行嘲笑,甚至暴力相向。上世纪90年代,美国校园霸凌发生率达到高峰,当时统计显示,每三个学生中就有一人受过同学欺凌。
以往美国人对欺凌的认定只限于暴力案件,但在随后法律施行过程中,联邦政府以及各地州政府逐渐降低了欺凌行为认定的标准。一系列立法除将动手打人、吐口水、故意推搡、拍裸照等定性为欺凌外,还逐渐将精神上的贬低纳入欺凌。如言语辱骂他人,以及在公众场合故意因对方残障、种族、肤色、性别、性取向、宗教信仰等而嘲笑他人,甚至口头威胁等也归入欺凌行为。例如,美国国内一名女生曾因在网上遭到一名男子嘲笑辱骂而自杀,此后美国法律将在脸书和推特等社交媒体上辱骂、攻击或披露同学隐私的行为,也定义为欺凌行为,称为网络欺凌。由此可见,美国国内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最终认定是一个标准由高到低、不断细化的过程。
美国校园暴力犯罪成因
美国国内研究认为,造成校园暴力犯罪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影响因素是互联网暴力泛滥、社会环境以及原生家庭环境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等。
互联网暴力泛滥
近年来,美国Facebook、Twitter、短视频网站、手机APP等社交媒体开始无孔不入,让校园安全形势不断恶化。随着网络技术变得越来越发达,暴力网络游戏和短视频也越来越受学生们的欢迎。如今,美国国内许多流行的电子游戏都以高水平现实暴力为特色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除此之外,美国国内的未成年电视节目和电影中大量和频繁出现的暴力镜头也是造成校园暴力现象频出的原因之一,接触这些媒体会增加未成年人的身体和语言攻击行为,造成其思想和情绪的较大波动。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经常接触暴力电子游戏和电视、电影中暴力画面的初高中生“态度更倾向于暴力,性格更有敌意,更不寬容,认为暴力更正常,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更有攻击性”。
此外,现如今美国国内社交媒体早已为一种新的校园暴力形式——网络欺凌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当未成年人开始尝试使用社交媒体嘲弄、侮辱甚至威胁他们的同龄人时,网络欺凌的发生便顺其自然了。
社会环境影响因素
《美国公共卫生杂志》撰文指出,种族、民族、收入水平和其他可测量的因素常常被公共卫生专家认为是可能导致反社会行为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通常表现为社会成员从吸烟、饮酒到暴力行为和自杀等行为。然而,这些可测量的因素只能部分解释青少年的健康风险行为,学校表现、朋友行为的本质和家庭关系对在校学生的影响更为深刻。简而言之,包括学校、社区、同伴群体在内的直接环境可以对年轻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美国国际儿童研究所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几乎50%的青少年认为,无论他们身处农村、郊区还是城市,他们的学校正变得越来越暴力。早在2005年,美国国内教育机构研究表明,约24%的美国国内12-18岁学生在学校乐于加入各类校园帮派,尽管当时没有证据表明帮派活动和校园暴力之间有直接联系,但社区和学校里帮派活动的增加往往与暴力事件上升相吻合。
此外,初中学生受校园暴力影响的可能性是高中生的两倍多。7%的八年级学生每个月至少待在家里一次,以避免被欺负。22%的11岁和12岁的城市孩子在帮派里认识至少一个和他们同龄的人。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经常身体过度活跃,尚未掌握可以被接受的社会行为,而且,对很多中学生来说,也是第一次接触到来自不同背景和遥远社区的同龄人。
当前,美国孩子们面临的最主要问题表现为贫困、缺乏判断力和精神萎靡不振。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教育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都认为,造成校园暴力的起因和风险因素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获得武器、媒体暴力、网络虐待、学校和社区环境影响、个人疏离感等社会因素。
原生家庭环境影响因素
美国在如今高速运转经济和社会形势下,很多原生家庭的父母很难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例如,当前经济形势往往要求父母双方都要有稳定的工作,但美国国内很多的孩子只能由单亲父母抚养,还包括很多十几岁的母亲,一些孩子经常被父母忽视冷落甚至虐待。忽视或虐待的家庭环境会抑制沟通技能的发展,自尊会严重受损。在那些不以积极行为为规范的家庭中,通过流行文化接触暴力可能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2016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与过去任何一代人相比,如今美国国内的孩子更有可能与吸毒、被捕、入狱、失踪、无法维持稳定的原生父母一起长大。父母酗酒、家庭暴力、家庭持有枪支,都可能会直接导致孩子步其后尘。与此同时,美国低收入家庭和社区长期依赖于学校来教育、庇护和管教孩子,但大多数学校难以扮演多重角色,如教育者、代理父母、社会服务或执法机构。
(责任编辑: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