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渗透亲子关系教育的探索
2020-06-09吕美霞
吕美霞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其中责任担当中的家庭责任对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尤为重要。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1我们的责任》的學情分析中,从家庭来说,现代社会,孩子日益成为家庭的核心、父母的宠爱甚至于溺爱等错误的教育方法使得孩子缺乏责任意识,习惯性逃避责任,认为责任是成年人的事情,是工作以后的事。例如,2017年3月,道德与法治课题组对我校七、八年级学生进行一次亲子关系情况调查,调查数据显示,66%的学生不主动与父母沟通,30%的学生出现不完成作业、上学迟到、上课说话走神等厌学行为、沉迷手机游戏、吸烟等不负责任的行为都来自于亲子关系比较紧张的家庭。作为一名教育者,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以道德与法治课堂为主阵地,以《道德与法治》教材为载体,帮助学生构建和维护和谐的亲子关系,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以生活素材为基础,建立亲子情感连接
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我们的实际生活即是我们全部的课程,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的基础,是源泉。”“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而亲子关系是众多关系中最基础、最重要、最关键的关系,是家庭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亲子关系不仅能够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品格,还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和能力的培养,做一个负责任的人。家庭生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和谐的家庭生活是孩子的生命之源,如果离开了和谐的家庭生活,孩子就成了无源之水。
例如,课堂教学前笔者布置学生寻找你与父母感动的瞬间,回味你与父母的温暖之处。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通过爸爸全身湿透为儿撑伞的图片导入,思考这张照片为什么会那么感人?并一起分享父母让我们感动之处;接着用“爸爸左手提的是事业,右手撑起的是希望,背扛的是风雨……给不了你最好,但给了可以给你的全部!——致所有对父母有误解的孩子!”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对父母需要负责任吗?从而引出课题: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敢于承担责任,明确我们的责任,负起我们的责任,特别是我们作为子女的责任。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并分享与父母温暖之处,激发学生渴望与父母交流的愿望。
通过家庭生活再现,创设生活化情境,寻找亲子关系教育与教学的联系点、切入点,教师以生活素材为基础,选取亲子关系的素材进一步深化教材内容达到亲子关系教育与实际教学的有效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和促进学生在了解、感悟亲子情感的流动中逐步渴望与自己的父母进行交流,建立亲子情感连接。
二、以时事热点为依托,帮助学生重视家庭教育
鲁道夫·德雷克斯指出:“如果我们要拥有更好的孩子,父母们就必须成为更好的教育者。”父母是学生成长中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学生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应该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回归家庭,树立家庭意识,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养成劳动习惯,不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家庭责任感,虚心听取父母的教育,学会感恩父母。
例如,教学过程中教师选取素材《小悦悦事件》视频短片及展示相关图片认真分析小悦悦的妈妈哪些是应该做的事,哪些是不应该做的事,如果当时小悦悦的父母对她进行有效的监护,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在分析中让学生体味父母对自己的管教是自己成长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是对自己的保护和应尽的义务,对自己负责任的行为。让学生明白社会呼唤责任意识,家庭更需要责任意识。我们应该感激父母对我们无微不致的照顾,主动承担家庭责任,履行家庭义务。
通过家庭教育缺失的视频短片激发学生的兴趣,自觉了解家长的需求,主动与父母进行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时事热点为依托的课堂教学更具生命力,可以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促进和谐亲子关系的形成。
三、以情感教育为抓手,促进积极互动亲子关系的形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亲子关系的核心是父母关注孩子的成长,而孩子也应该关注父母的需求,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道德与法治的基础和目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提到:“养成孝敬父母、有责任心的品质;形成热爱劳动,注重实践个性品质。”《道德与法治》课应该注重亲子关系培养和维护,渗透亲子关系教育。初中阶段是学生由儿童期到成年过渡的重要时期,由于与父母生活阅历不同,成长社会背景不同,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不同,在生活态度和兴趣爱好等方面产生差异,形成了代沟,不可避免出现亲子冲突。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寓情感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中,能潜移默化地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促进积极互动的亲子关系形成,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探索自己有哪些具体的角色和责任时,教师选取第113页社会观察材料及图片:李勇背父求学的故事。设问思考:1.李勇身上的什么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我们未成年人有哪些责任?学生读懂李勇作为子女,他对父母不离不弃,悉心地照顾着病重的母亲和瘫痪的父亲,是位孝顺负责任的孩子。在心灵受到触动的同时,同学们反思自己享受着来自父母的宠爱,却很少对父母付出,理解家庭责任不仅仅是父母的责任,也是作为子女的责任,我们应该增强家庭责任意识,主动与父母沟通,关心理解体贴父母,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做一位孝顺、负责任的孩子。
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情感教育,润物细无声地渗透亲子关系教育,引领学生为构建和维护和谐的亲子关系积极地与父母互动,养成孝敬父母的习惯,促进亲子之间理解,达到沟通的有效性和积极互动的亲子关系形成。
四、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引领学生与父母共建共享美好和谐的家庭生活
道德与法治课渗透亲子关系教育应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的原则,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体味父母的不容易和为自己付出的辛劳,将家庭责任意识、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习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教学过程中在知识目标的基础上强调能力目标,在作业布置的环节教师除了让学生明确作为未成年人有哪些主要的责任外,还布置了晚上为爸爸妈妈做一道菜的实践作业并上传家长群。在收集作业的过程中,看到学生和父母一起做菜或父母帮助孩子拍照片温馨的画面以及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笔者感受到亲子之间的温情在一点一滴的互动中流动着,和谐亲子关系的构建得到了一个切入点。接着教师把收集到的照片制作成小视频,对教材知识拓展、延伸,设问:作为子女,我们除了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外,还应该如何承担家庭责任?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和谐的亲子关系是保证,我们应该关心父母,体贴理解父母,养成孝敬父母的习惯,明确家庭责任,学会与父母共建共享美好和谐的家庭生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丰富的实践活动可以加深亲子之间的情感体悟,引发亲子之间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增强家庭责任意识,积极引导学生重视家庭美德和家庭文化建设的理念,知行合一,提升家庭责任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关于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通知[D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3/s5933/201607/t20160718_272115.html.
[2]人民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OL].http://edu.people.com.cn/n1/2016/0914/c1053-28714231.html.
[3]教育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
[4]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5]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