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到点”理念的班级管理初探
2020-06-09容燕文
容燕文
“你怎么老这样?”“好说歹说,你就是不听!”“老师跟你说多少遍啦!”……
相信大家对这样的话语并不陌生,因为,它们就像是魔音,萦绕在我们的班级管理、日常教学中,折磨着老师,折腾着学生。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有否思考过:我们需要讲这样的话吗?迫使老师口出此言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这一切的根源皆来自“不到点”!
“坐着说话不腰疼”,作为老师,想要落实教育效果,明确目标,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及时反馈工作是否“到点”是关键。如何理解呢?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点点精华的班级管理
没有管理,就没有质量。不管是在企业单位还是在学校,管理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在班级管理中,有经验的班主任,会抓住蛛丝马迹,抓到点子上。就拿出勤来说,有些老师嘴巴特别勤快,每天在教室唠唠叨叨,大小道理一大箩筐,久而久之,学生麻木以待,迟到现象却屡禁不止。此时,我们不妨思考:我们在大讲道理时,这部分总爱迟到的学生在吗?听进去了吗?如果听进去了,为何又反复了呢?迟到的根源究竟在哪?我们是该在事前教育还是事后教育?
我认为,与其到了发现学生迟到,影响评比效果才去管,不如提高班主任自身的敏锐力,做到防患于未然。例如,出台班级出勤管理制度,让学生、家长明白遵守出勤制度的重要性;成立“组长——班长——班主任”为核心的勘查小组,每天及时跟进,及时处理。此外,多关注学生身体状况,提醒因病请假的学生,完善好请假手续,如提交请假条等,并及时与保安处交接。
班级管理的“到点”,还体现在日常班务工作的落实中。如,值日分工,我们有些班任总习惯于:某某同学,你们4人负责教室;某某同学,你们6人负责工区。结果,由于态度、吃早餐时间差异等原因,会出现“小偷懒”或者是“你推我让”等不良现象。如果,班任能坚持“既分工又合作”的原则,把清洁区域分工具体到人,并落实好当组的检查、互助制度,这样,在培养了学生责任感的同时,又提升了互助友爱氛围的建设。
在课堂教学的管理上,更要注重到点。要做到“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就要确保学生有良好的课堂习惯,做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让我们拿一个“静”研究研究:有些老师以为学生热热闹闹地抢着回答,争着发表意见,就代表了课堂气氛热烈。其实不然。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堂好课,讲究的是动静结合。不该学生开口、插嘴的时候,我们就得让学生紧闭嘴巴,否则,这些热闹表象的背后,有可能就是个别学生的走神、掉队。同样的,大家可也别轻忽了自己小时候特别爱做的小动作:玩笔、玩文具甚至是小玩具;眼睛东瞄西看、偷偷看课外书、做其他科目的作业等等,如果我们管理不到点,这些现象也会在我们的课堂上发生。
精细化的管理,有效促进班务工作,为提升集体凝聚力提供坚实的后盾。
二、点石成金的心理辅导
每一个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因此,作为教师,与心理辅导者这个角色是密不可分的。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观念,人与人的关系、家庭伦理等关系在悄悄地发生改变,孩子,往往就沦为这种变化下的牺牲品。作为老师,要把关爱的眼光投向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很多人眼中的后进生。多少惨痛的事例告诉我们,孩子的学习、行为与众不同,皆源于他们的心在呼唤温暖。有这样一个男孩,眼睛大大的,样子特别可爱,家长、老师都特别疼爱他。突然,三年级的某一天,孩子不再笑了,原来,是父母在极不和谐的氛围中离异了。结果,这孩子一蹶不振,不爱讲话,饭也不愿意吃。然后,当届及后面接手的老师都把他当成脆弱的嫩草,呵护备至,从不批评,造成了孩子异常压抑的性格走向。我认为,面对这样的学生,一味迁就避让,不是好的教育方法。一个孩子要健康成长,严爱并施是必备的。
作为老师,要找到切入点,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及时帮扶。
三、点到即止的家校互动
合作共赢,这是恒久不变的真理。在学校教育中,处理好家校关系,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基本保障。但是,值得关注的是,作为老师的我们,头脑必须清醒:家长不是教师,他们没有教师的专业素养去教育孩子,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把我们的意愿强加于家长,更加不能对家长提出过高的要求。所以,在开展家校联动时,要做到点到即止,要全面衡量。
我们有些老师,一遇事情,总喜欢马上找家长“宣泄”。在我看来,这种处理方式,往往适得其反。例如,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突然学习劲头松懈了,经常分散精神,老师经过多次提醒,收效不明显。有的老师就想到了找家长这一招。电话通了,当着孩子的面,噼里啪啦一轮过,把孩子的“差劲行为”现场再现。发泄完毕,把电话交给孩子,让家长训上一顿,就认为大功告成,让孩子擦着眼泪回教室去。有智慧的老师虽然采取找家长的方式,但他的处理是这样的:电话接通,语气温和地说:“您好!我是某某老师,想跟您聊聊孩子的情况。方便吗?是这样的,孩子近来的表现令我很忧虑,我希望您能跟他沟通一下,看看有什么是需要我们大人帮忙的,记住不要骂孩子,好吗?”试想,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孩子的心情如何?愿意接受哪一种呢?我坚信,第二种方式肯定优胜于第一种。
因此,不管是打电话也好,面谈也好,要把尊重学生放在首位,要点到即止。在与家长沟通时,我们要懂得尊重,要注意尺度,不能自持“我是好意的”就任意妄为。当然,我个人认为,不到迫不得已,不要随意劳动家长。而当发现不良的家庭背景給孩子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老师干预时,要点到即止,不要盲目地侵犯家长的隐私,甚至是伤害家长,毕竟,取得家长的支持,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强大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