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
2020-06-09牟其明
牟其明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也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语文学科作为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在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有着重大作用。因此,本文从探究语文教材,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善用传统节日,加深传统文化认知;开展文化活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课外阅读实践,累积传统文化知识四个方面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 传统文化 渗透方法
现代化的社会不仅为我们带来了便捷的生活和交流方式,同时也使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一定冲击。基于此,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对于提高新一代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这意味着教师既需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还要对其进行拓展,如此才能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进而促进高中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使其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以下便是笔者对这一问题的一些看法与实践。
一、探究语文教材,挖掘民族文化内涵
高中语文教材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知识,从古诗文到优秀的现代作品,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纵观整个高中语文教材,我们可以看到伦理道德文化、历史哲学文化、民俗乡土文化等诸多文化因素,它们不仅彰显了我国的文化特性,也有助于学生与过去对接,并从中获得深层次的文化感悟。为了能够将传统文化顺利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务必要重视对语文教材这一媒介的使用,要在探究语文教材的基础上,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并将其渗透于教学中的方方面面,从而使高中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感染,从中品味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此同时,通过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还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以《师说》为例,在教学之前,为了能够将传统文化有效渗透到课程中,我非常重视对这篇古文内容的探究。在对文章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后,我将重点放在了古人对“尊师”这一美德的认知上,力求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感受到这一点。
在做好充分的准备后,我在课上先要求学生对这一篇文言文进行阅读,并尝试进行初步理解,总结文言文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借助这一目标性的阅读过程,学生们逐渐用“尊师重教”“谦虚好学”等词句进行了总结,指出韩愈对“从师之道”的看法。在奠定这一思想基调的基础上,我带领学生进一步对文言文的具体知识进行了学习,从而使学生在理清文章思路的过程中感受到文言文中蕴含的历史人文精神。而在教学的最后阶段,我开展了一个小型讨论会,并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来说一说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从而将学生引入到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讨论中,并将其与当前社会联系到一起,这对于学生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也具有积极意义。
二、善用传统节日,加深传统文化认知
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是我国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情感。时至今日,庆祝节日仍然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环节。但是,随着世界文化的交融以及新的节日文化的传入,传统节日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学生引入到对传统节日的文化研究中,促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传统节日知识。相较于直接讲解,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更有意义,能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各个节日的历史与习俗。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入传统节日,从而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进而意识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在高中教学中,为了能够借助传统节日来渗透传统文化,我经常会在特定的节日假期中为学生安排各种各样的“节日任务”。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参与任务的积极性,我在设计任务时会尽可能地加入一些趣味性和竞争性,借此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在一次中秋假期前,我带领学生们回忆一些与中秋节相关的诗句,让大家谈谈自己对古人、中秋、月亮的看法,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中秋节的期望值。之后,我向每人分发了一份带有月亮图案的任务卡片,要求大家利用假期去完成卡片上的任务,而每个任务的完成都会有相应的奖励,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在这些任务中,我充分将传统文化融入了进去,从寻找历史渊源,到研究习俗文化,再到分析传统中秋与现代中秋的过节形式。我将探寻传统文化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而学生们也在探索中感受到了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民俗风情,进而理解了文化传承的意义所在。
三、开展文化活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受到正确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的熏陶,这对于缓解当前社会人们的功利主义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文化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促使传统文化在现实中得到传承。当然,为了使文化活动的开展满足教育需求,符合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提前对活动的内容、形式进行设计,确保能够准确把控文化活动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才能够让学生更为深刻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进行形成良好的文化传承
意识。
要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必然不能忽视文化活动的开展。所以,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古人的人格气质,我先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并告诉大家要开展活动的消息,从而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之后,我要求每个小组在阅读与分析中去把握人物的身份和态度,并尝试进行角色扮演,从而促使学生进入到公元前630年的那段时期,感受到不同人物在不同环境中所產生的情绪与思想,这对于学生直面历史,走进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在学生们进行分析和演练的过程中,我也深入到各个小组中,引导他们去分析人物形象,使大家感受到了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而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具体的表演环节中,各个小组对人物精心把控,还原了历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到了古文对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更感受到了烛之武的人格魅力。
四、课外阅读实践,累积传统文化知识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所以教师不能仅仅依靠课内的文章来进行传统文化渗透,还应该从教材内容和基本学情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或课外实践,借此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使学生累计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这对于学生全面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务必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使学生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对于强化学生的个人感悟,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课外阅读的内容多种多样,学生很难对其进行准确的选择,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推荐传统文化气息浓厚的课外阅读材料,借此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并从中受到熏陶,我经常会借助一些课外阅读实践来帮助学生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在一次阅读课上,我先与学生们讨论了他们所知道或是读过的有关传统文化的优秀文本或书籍,进而带领学生了解了《论语》《孟子》中的人文内涵和人格精神,《社戏》《故乡》《安塞腰鼓》中的风俗人情,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这一基础上,我将提前打印好的一系列课外文本分发给学生,这些蕴含着丰富传统文化知识的文本,包括《诗经》《离骚》《老子》,也有《七子之歌》《可爱的中国》《我用残损的手掌》等。通過对这些文本进行阅读,学生们不仅感受到了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更体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气质。在这些开采不尽的文化宝库中,学生们的传统文化知识不断得到积累,这对于学生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象征,更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爱上传统文化,对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贡献出自己的
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宏妍《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学周刊》2019年第33期。
[2] 刘爱云《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名师在线》2019年第29期。
[3] 张平《浅谈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才智》2019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