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何云:比天大
2020-06-09方堃
方堃
2020年4月11日,“云端劇场”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黄梅戏专场上线,黄梅戏演员何云带来精彩的演出,丰富了抗疫期间人们的文艺生活,也增强了大家必胜的信心。
从最初偶然结缘黄梅戏的懵懂小姑娘,到如今获得戏剧界最高荣誉——“中国戏剧梅花奖”,何云始终坚信“戏比天大”,在艺术的道路上“石以砥焉,化钝为利”。她不懈地探索、创新,只为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魅力无限的传统艺术!
六年龙套,
“不开窍”的小姑娘结缘黄梅戏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随手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戴发间。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人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唱段,也是何云最早接触到的黄梅戏之一。曾经,何云从未想过自己能唱黄梅戏,正是因为《天仙配》中的几句歌词,她与黄梅戏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1979年,何云出生在安徽青阳,家里没有人从事艺术工作。可聪明伶俐、长相俊秀的何云从小就很喜欢文艺,经常拿条毛巾搭在手腕上,有模有样地学着电视里歌唱演员的样子“表演”,还在县举办的文艺比赛上获过奖。
何云12岁时,安徽省艺校到青阳招黄梅戏专业生,镇文化站站长找到何云家,让她去试试。何云此前从未接触过黄梅戏,面试时,招生人员说:“小姑娘很有灵气,可是没唱过黄梅戏,这怎么办呢?”
此时,距离复试只剩两个星期,何云的音乐老师说:“干脆临时抱佛脚吧!”带着她找到县黄梅戏剧团的黄清老师。黄老师让何云试唱歌曲,发现她嗓音清亮,便又让她唱《天仙配》里的第一场戏,从“天宫岁月太凄清”开始唱。可是,从没学过黄梅戏的何云连“天宫岁月”四个字都唱不好,竟整整唱了一个下午。何云又气又急,眼泪哗地一下就流了出来。
两个星期的时间,何云拼尽全力,在黄老师指导下苦练黄梅戏唱腔。复试那天,何云完整地唱出了“天宫岁月太凄清”那四句,幸运通过,进入了省艺校。小小年纪就离开家独自到省城合肥学习、生活,何云起初有些不适应。每天早上6:00准时起床,不吃早饭练唱功、身段1个半小时……一天的高强度训练让何云感到很吃力,有的高难度专业动作做不出来,练着练着就哭了,但她还是咬牙坚持着。
1996年,安徽省黄梅剧院招收青年演员,何云顺利入选。在剧团里,何云开始了跟在大演员身后的跑龙套生涯。整整6年时间,她经常只能演一个托盘子的小丫环,连一句台词也没有。很多和她同时进团的演员陆续离开黄梅戏舞台,而何云选择坚持下来。当时,著名黄梅戏演员马兰等都在剧团,何云能看着她们演出,跟着她们学习,就感到满心欢喜。
由于年龄小,何云的表演相对稚嫩,总觉得自己对于黄梅戏“不开窍”。而戏曲表演舞台却异常残酷,想在一群演员中出类拔萃很困难,稍有松懈就有可能被淘汰。
何云的身段是优势,演唱却有时会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她反复研究演唱技巧,有时克服一个问题就需要一两年的时间。何云夜以继日地坚持训练,用心反思表演上的不足之处,进团多年之后,把自己的缺点一个一个弥补了过来。
黄梅戏表演功力迅速提升后,何云积极参加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比赛,通过比赛磨练自己的曲艺技能和心理素质,积累表演经验。2000年,安徽省成立以青年演员为主的“小梅花剧团”,何云迎来了演艺生涯中担纲女主角的首部大戏——《大眼睛的期盼》,并因此获得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
戏比天大,
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终成器
不懈的坚持和刻苦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此后,何云凭实力获得了很多主演的机会,一年出演一部大戏!肩上的担子重了,何云调整好心态,认真对待每一个角色,走进人物的内心寻找共鸣,沉下心来思考如何塑造这些千差万别的角色。她把每一次尝试,都看作一场全新的创造与挑战,将角色拿捏得分寸得当,形象塑造得丰满生动。
2004年,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以“小梅花剧团”为班底,复排经典剧目《红楼梦》,何云有幸成为贾宝玉的扮演者。这一反串角色已有马兰的表演珠玉在前,何云不满足于单纯的模仿,而是着重于如何赋予人物新的内涵。她将自己带入角色,逐渐明确了适合自己的角色定位:利用好与宝玉年龄上的契合,凸显人物的青春本色。最终,何云在舞台上以率性洒脱的表演,令宝玉这一经典角色焕发出灵动活泼的新光彩。
贾宝玉的角色创造成为了何云艺术生涯的一条分水岭,自此她进入“自觉”创作期,找到了发展方向,形成个性鲜明的自我表演风格,走向黄梅戏表演艺术的成熟期。
因工作机缘,与在省电视台工作的先生相识后,何云获得了来自家庭的莫大支持,这也是她能够在艺术事业上勇于探索而无后顾之忧的强大后盾。作为一名黄梅戏演员,何云的作息与普通人很不相同。演出通常是在晚上,演出结束后往往还沉浸在兴奋的状态中,何云脑海中不断回放着刚刚表演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常常到半夜都睡不着觉。她到各地表演要经常出差,而很多的演出都不会提前安排,临近表演时间了才突然发通知。在何云看来,戏比天大,只要是演出,哪怕有天大的难事都要上。面对何云经常出现的“突发状况”,先生担负起了照顾家庭的责任,让她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艺术创作。
2011年,何云有了身孕,全家人都开心不已。在何云怀孕3个月的时候,有两场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合同是早就签好的。一番思考过后,何云决定带着身孕登台表演,与领导和同事们商量后,正式演出时去掉了一些剧烈的翻滚动作。可是表演一结束,何云就出现了先兆流产的症状,好在后来经过修养没有大碍。
儿子出生刚两个月,何云需要去新加坡演出黄梅戏《雷雨》。任何状况都不能影响演出,再大的困难都要自己克服。那一次,何云抱着两个月大的儿子一起到新加坡,最终圆满完成了演出任务。
作为黄梅戏演员,何云最怕生病影响演出。可是人都难免生病,一旦出现嗓子沙哑的情况,何云会向观众做好解释,利用自己深厚的演唱功底和與同台演员的配合,尽全力保证演出质量,给观众带去美好的视听享受,让他们不虚此行。为保护好嗓子,何云从不贪凉,尽量减少感冒,要求自己决不能出现因病失声的状况。
201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倾全团之力打造重点剧目《小乔初嫁》,由何云出演女主角小乔。与许多恣意张扬的角色不同的是,小乔的人物形象内敛而柔美,她的美是空灵的、意象化的。意象化的角色在黄梅戏剧目中并不多见,能够利用的艺术手段也十分有限,如果把握不好,角色就会被塑造得平庸呆板。
何云从头开始研究角色,她阅读了大量与小乔有关的书籍,观看了能搜寻到的所有相关影音视频,通过不同资料中的人物阐释,尽量在表演中还原一个合乎历史真实的小乔形象。何云创造性的演绎,让舞台上的小乔美得真实而富有层次。
成功的人物塑造不仅成就了剧目,也成就了何云。《小乔初嫁》成为何云最具个性的代表作,她凭借自身独立的表演风格,完成了艺术道路上的又一个跨越。
2015年,《小乔初嫁》作为安徽省报送曲目,参加“中国戏剧梅花奖”角逐。这是所有剧种都参加的中国戏剧界最高奖项,竞争十分激烈。经过送表演带的初审和现场表演的复审后,何云随团队一起回到合肥等待比赛结果。何云的心情很激动,先生见了安慰她:“放好心态,好好休息一下。”第三天,何云接到通知,她获得了第二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激动不已的何云心中非常感谢先生这位“幕后英雄”,习惯了少说多做的他默默承担起家庭责任,是自己成功道路上最大的助力。
艺无止境,
让更多人爱上好听的黄梅戏
过去黄梅戏的唱腔多用原生态的大本嗓,何云的音色清脆、通透,她结合自身的特点创造出特有的演唱风格。在不同的剧目中,何云在保持黄梅戏艺术特色的前提下,尝试创新,将通俗、民歌等不同唱法恰到好处地融入到演唱中,与时代接轨,使年轻人更容易接受黄梅戏这种传统戏剧形式。
通过表演形式的推陈出新,何云老戏新演,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一次演出中,何云演唱了经典黄梅戏唱段《女驸马》。经过专业创新后,何云的唱腔更加柔和,现场演唱的反响非常好,有观众感叹:“竟有录音棚‘混音的听觉感受。”演出结束后,几位年轻观众对何云说:“您唱的跟我们以前听到的《女驸马》不太一样,怎么这么好听!”何云听了欣慰不已,这正是她持续努力想要追求的效果。
2017年,剧团排演了黄梅戏《唐诗宋词》,用串联古诗词的艺术形式,推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阵容庞大的乐队配合下,何云在国家大剧院表演了该曲目,获得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百忙之中,何云还抽出时间到革命老区和农村演出,向群众普及戏剧艺术。
艺术成就被认可之后,何云致力于黄梅戏的传承,有意识地培养年轻表演者。她会亲自带一两组年轻演员,手把手地教给他们黄梅戏表演经验。看着年轻人快速进步,何云特别有成就感。舞台之上,任何意想不到的情况都可能发生,即便是何云这样的国家一级演员,也难免会出现忘词,这就要靠随机应变的临场反应快速处理,引导搭档演员及时救场,保证演出不出现重大事故。所有这些宝贵的危机处理经验,何云也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年轻的演员们。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引发了肺炎疫情,全国人民团结抗疫。疫情期间,安徽省黄梅剧院与多家单位合作,推出了公益性质的免费“云端剧场”。4月11日,“云端剧场”安徽省黄梅剧院黄梅戏专场上线,何云带来精彩的演出,丰富了抗疫期间人们的文艺生活,也增强了大家必胜的信心。
由于疫情,不能在剧院演出,许多原本定好的国内外演出场次都取消了,工作一直很忙碌的何云有了时间多陪陪家人。在舞台上光彩照人的何云,回到家中就是一位普通的妻子和母亲。她很珍惜这难得的亲子时光,辅导儿子写作业,陪他锻炼身体,和他一起养网购的多肉植物……何云偶尔会录一些抖音小视频,儿子还是她的演唱小搭档。看着儿子有模有样的表演,何云不禁感慨:孩子不知不觉已经长大了……
何云和同事一起创作了献给抗疫医护人员的歌曲《生命的守卫者》,她亲自谱曲、作词,每天在家中哼唱。儿子听着听着,竟全都学会了,还说:“妈妈,这首歌真好听!”何云觉得在这个特殊时期,儿子能够感受到自己充满正能量的工作,特别有意义。何云热爱黄梅戏,在艺术道路上孜孜以求,她的心中一直有个愿望,就是让更多的人爱上好听的黄梅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