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祠堂文化背景下的古镇文化传承

2020-06-09倪君汪瑞霞

艺海 2020年5期
关键词:文化价值祠堂

倪君 汪瑞霞

〔摘 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祠堂文化,它以建筑为主体,将雕刻、绘画、书法、文学融为一体。对此,以惠山古镇为例,通过各种价值探讨祠堂文化影响下的古镇文化传承发展问题,更好地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今天保护它所传承的文化。

〔关键词〕祠堂;祠堂文化;惠山祠堂群;历史文化遗产;文化价值;可持续传承

引言:祠堂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历史见证,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以惠山古鎮为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真实保存的珍贵文化样本,其古祠堂数目多、种类全、密度高、面貌繁,至今遗留着118处祠堂建筑遗迹。

一、祠堂文化的概述与多元价值

(一)祠堂文化概述

祠堂文化的发展据记载萌生于夏商周时期,到宋代形成较为完善的祠堂体系,由于在明清期间朝廷放宽对祠堂建立的限定,祠堂文化进入鼎盛发展阶段。而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基本元素便是山和水”,古代先祖在农耕渔猎生活中建立了一种风水思想,聘请风水师反复勘察祠址之地。祠堂建筑上雕刻的“装饰纹样”与其家族规模有关,这些装饰图案有着丰富的含义,表达家族的繁荣兴盛。随着时代变迁,保存的祠堂一般分两大类:家族祠堂和名人祠堂。家族祠堂称为宗祠,俗称家庙、祠堂,是儒家礼制的产物,其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名人祠堂是历史古代杰出纪念祠堂,也是历史名人居住纪念地。

(二)惠山祠堂群的多元价值

惠山祠堂具有修谱续谱编史、祭祀、教育、家法和义庄的功能。祠堂的种类也有“神祠”“墓祠”“宗祠”“专祠”“先贤祠”“忠烈祠”“寺院祠”“院祠”“园林祠”“行会祠”“会馆祠”11大类。现存的祠堂大多数是明清期间所修建,建筑风格带有鲜明的特征。惠山祠堂建筑多是粉墙黛瓦建筑,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江南林园”的缩影。祠堂文化的传承主要基于特定空间的民俗活动和节日性质的定期群体活动。与惠州祠堂有所区别,地域文化差异性和居民来源的多样性使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和交汇,形成惠州特有“杂交”风格。

在无锡惠山古镇范围内保存着大约120处“祠堂及部分祠堂遗址”,从唐代延续至今共汇聚了118座古祠堂,建筑在“节点景观与自然环境”分布上形成融合。祠堂建筑群随着山体建造,依河流分布形成街道与自然山水紧密结合,密集堆积形成“建筑风格和类型丰富多样”的特点。

二、惠山古镇祠堂群的文化发展现状与传承

在20世纪90年代,当地政府对古祠堂群建筑开展修复工作,以保护祠堂群建筑的文化价值。惠山祠堂群在2012年11月被国家文物局批准列入“申遗”名单。如今无锡惠山古祠堂群有的成为民居,有的作为商铺,或者被拆除、被搭建。宗族观念淡化,由此可见那些依附于宗教观念的传统文化以及在祠堂文化下所延伸出的地域特色文化所面临的危机。对惠山古镇古祠堂群的保护与更新不但在于对古建筑的保护,更多的是对古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

惠山古镇祠堂文化历史悠久,解读惠山古祠堂群的文化,应该去了解和保护它所衍生的地域特色文化,如惠山泥人、锡惠园林、二泉音乐、二泉茶、酒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泥塑艺术”也伴随着人类文明不断传承和发展。惠山泥人在制作手法和选材上与天津泥人张不同,惠山泥人用当地特黑泥作为材料,在造型上艺术夸张,不一味地追求模仿写实,其次在题材上惠山泥人以“民间祥瑞故事与戏文人物”为主,题材新颖丰富。到如今传承处于一种“下坡状态”,不利于惠山泥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文化继承者和接受者而言有着严重影响。

惠山的书院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有从祠堂转化而来,也有在祠堂文化下所诞生,如今惠山古镇上有尤袤遂初书院、上河塘紫阳书院和锡山书院等书院。在惠山古镇上的“祠堂园林群”,大约有20座,建筑大小风格不同,有着精雕细刻的装饰纹样。其中最著名的寄畅园,在产权式上为秦式祠堂所有,避免了林园在变迁中被破坏。

惠山泉位于无锡市西部,发自自然,出自山中,穿梭于祠堂内,部分祠堂围绕泉水而建,在悠久的历史下与祠堂建筑相辅相成,可以说是清泉孕育了古老祠堂。在泉亭内保留着赞美二泉的绝句、诗篇以及“天下第二泉”的书法石刻。惠泉酒是惠山古镇的一种酒文化,在千年以前,惠山泉酒选用上等白米、特制的曲料和惠山二泉水酿造,用来祭祀祖先。

(二)惠山古镇非物质文化的可持续传承

惠山古镇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又对文化的传承不会造成危害发展。

首先惠山古镇不同于其他古镇,古镇文化基于祠堂群文化上所流传下来,所以在“乡村文创设计创新”上,要考虑祠堂历史文化和历史背景故事,结合其文化形式与内容,对其进行深层次的设计。应当秉持可持续的思想来创新文化,既要斗胆立异又要保持原有的文化特色。

其次文化的创新依赖于祠堂,古镇祠堂修复离不开“乡村景观”这一范围,所以在修复上必须确保祠堂原真性。在古代人们“生活空间”围绕祠堂而展开,祠堂一直记录着家族发展、兴旺、衰败的历史,传递着主要的文化信息。保证历史遗产的真实性,让人们准确了解它“原有历史和地域特征的重要意义”,决定了后代对文化遗产的继承完整度。在修复管理上还要维护好一些相对规模小的散落在景区边的古建筑,避免流失其浓厚的历史底蕴。

结 语

惠山古镇在文化上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风格,在祠堂文化的影响下整个古镇内存秩序,环境和谐。祠堂文化如同一条无形泉流,贯穿着祠堂和古镇,贯穿着历史和现在。在保护古镇文化时我们要既注重与整个历史脉络相协调,又注重如何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张贵志)

参考文献:

[1]李丰旭,祝遵崚.“嬗变”——古典园林意境影响下现代景观的继承与发展[J].美术教育研究,2019,(14):66-70.

[2]管雪松,柳叶淳,王礼哲.浅谈鱼纹在车挂装饰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9,(16):95-96.

[3]汪瑞霞.张宏《止园图》册中的文人心态与景观映射探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9,(03):117-121.

[4]张永初.惠山祠堂[J].寻根,2005(5).

[5]汪瑞霞.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及其价值重塑[J].江苏社会科学,2019,(4):213-223.

[6]刘拓.祠堂文化景观特色及其保护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0,(08):11-12.

[7]周怀东.关于无锡惠山泥人的艺术论析[J].艺术百家,2012,(s2):264-265.

[8]陈立萍.惠山泥人的视觉符号解读及文创实践[J].装饰,2017,(05):126-127.

[9]张玉睿.从泥人张看民间美术的历史命运[J].美术研究,2011,(03):99-101.

[10]李芳.传承与再生——无锡惠山古祠堂群的保护和更新研究[D].江南大学,2009.

[11]邓媛.江南水乡古镇风貌特色保护利用及对策探究[D].长安大学,2013.

[12]蔡立.乡村文化振兴驱动下的新文创设计[J].大众文艺,2019,(16):67-68.

[13]曾冰倩,丁山.英国“如画式”园林的发展及对我国乡村景观设计的启事[J].美术教育研究,2019,(6下):65-67.

[14]潘雄华,杨茂川.江南地区传统建筑装饰符号的解析及传承[J].艺术与设计,2011:156-158.

[15]喻正南,张耀.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与启示[J].美术教育研究,2018,(11上):92-93.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910298048Z;南京林业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2019NFUSPITP0604和2019NFUSPITP0808;江苏省文化创意协同中心项目A1-5001-17-008AR;19CZDYH-004《大运河文化带常州段村镇聚落公共艺术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价值祠堂
梁家祠堂史话
拆迁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中国传统义利观下的市场经济主体探讨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刍议尖扎藏族“则柔”的文化价值
祠堂,华夏山水间的独特风景
沈家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