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库”蝙蝠为何还好好的活着?
2020-06-09敖显奎
敖显奎
新冠病毒爆发期间,蝙蝠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一个五十多岁的女性曾一脸严肃地跟我说:蝙蝠就是耗子,耗子吃盐巴吃多了就变成蝙蝠了。说话的时候她信誓旦旦。当然,从科学的角度而言,老鼠吃盐变蝙蝠是不可能的,而蝙蝠自古就给人一种神秘感。此次疫情,人们的聚焦点放到了它身上的病毒,说是一个活体“毒库”完全不为过。它们带着那么多病毒,却又依旧安然的活着是怎么做到的呢?
“很像”老鼠,不是鸟类
短毛、尖嘴、细牙、小眼睛、一对能竖立的耳朵,这些外形蝙蝠与老鼠都有,并且个体大小相似,都喜欢夜间出没,都会发出“吱吱”声。这些共同点容易让人将蝙蝠与老鼠联系在一起。不过,对二者稍作观察,也容易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蝙蝠有翅膀会飞,老鼠不能;老鼠有大长尾巴,蝙蝠尾巴极短;蝙蝠主食昆虫,老鼠则是杂食性动物。
虽然会飞,但蝙蝠也不是鸟类,而是兽类。确切地说,它是哺乳动物中唯一能够真正飞翔地兽类。提到兽类,更多人想到的是老虎、狮子,它们四肢发达。蝙蝠虽不善奔跑,但它们同样有四肢,不过它的前肢变化了,指骨特别长,后肢及尾间生有一层薄薄的翼膜,这就是人们说的“蝙蝠翅膀”。然而,蝙蝠的翅膀与鸟类的翅膀在构造上也是不同的,它不是鸟类——蝙蝠是胎生的,鸟类是卵生的。说出来可能让人大跌眼镜,研究人员在将蝙蝠的基因序列与许多动物对比之后,发现与蝙蝠最近亲的竟然是马。
“毒库”免疫的各种猜测
蝙蝠栖息的山洞,洞顶每平方米可以聚集多达1800只成年蝙蝠和超过5000只的幼年蝙蝠。而在洞底也可以堆积一层厚厚的代谢物和蝙蝠尸体。阴暗、闷热、潮湿,如此环境,于病毒而言堪称完美。蝙蝠还真“不负众望”,身上携带着多种让人闻风丧胆的致死病毒,其中包括:狂犬病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也被称为“新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等等。而此次新冠病毒,也很可能就来自于蝙蝠身上。
让人不解的是,这些病毒的“致死性”却只对其他物种管用,蝙蝠自己活得好好的。这是为什么呢?目前有如下几种猜测:
猜测一 高体温抑制病毒活性,蝙蝠在飞行时其代谢加强,消耗的能量可達其他同等体型哺乳动物的3倍,其体温也相应的升高,最高可达48.5摄氏度。这样的高的体温可以抑制、甚至杀死病毒。不过,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蝙蝠活动的时间可能仅占其生命的十五分之一至二十分之一,其余的时间都在睡眠。他们在睡眠的时候体温并没有那么高,体温并不是他们对抗病毒的唯一方法。
猜测二 “聪明”的免疫系统。人类在对抗病毒启动防疫机制的时候会出现一种叫“炎症因子风暴”的问题——免疫系统在对抗病毒或者药物时出现的过度反映,无分敌我,导致自身的机体受损。然而,蝙蝠却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它们体内关于这一反应的基因出现了突变,阻止了炎症因子风暴。更让人惊叹的是,人体只有在发现病毒入侵时才能形成对抗病毒的干扰素,而这种干扰素在蝙蝠体内是长期存在的。也就是说,蝙蝠的身体一直处在一个免疫系统激活状态。
不可杀,不能碰
蝙蝠类动物全世界共有900多种,分布于世界各地,数量非常强大。或许有人曾想过将蝙蝠消灭,以除后患,但这样是不可取的。榴莲、龙舌兰、猴面包树这些举足轻重的植物都需要蝙蝠来授粉。很多蝙蝠还擅长捕食害虫。
同时,想要消灭蝙蝠也是不可能的。蝙蝠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5000万年,除了南北极之外都有他们的身影,单轮个体数量而言,它们甚至超越了老鼠。我们没有消灭老鼠,自然也没能力消灭蝙蝠。
所以,面对蝙蝠,人类最应该做的是远离他们,当然,这其中就包括了禁食野味,因为我们无法控制的那些野生动物,很可能成为蝙蝠身上的病毒的中间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