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2020-06-09高文君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古诗词课文小学生

高文君

语文学科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双重性质,语文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在确保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目标完成的情况下,可以找准时机借助,教材内容适时地渗透传统文化,引导小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增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潜移默化地提升小学生的文化底蕴,使其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

首先,有助于激发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中华传统文化非常丰富,随着时代不断变迁,其中有很多优秀的精华历久弥新,对小学生极具教育价值。通常教师单独讲解某一篇课文或者讲解生字生词时,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难免会让学生感到有些枯燥。而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能够给学生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激发出他们对语文的学习热情。

其次,增加学生识字认字的兴趣。识字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但部分小学生对于学习新生字却比较发愁,记忆和理解的效果并不好。在生字教学的过程中引入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增加识字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含义,提高记忆效率。

最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阅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阅读学习能够帮助学生锻炼思维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但是据笔者的课堂观察发现,很多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仅停留在表层,没有实现深度理解,这样不利于发展阅读思维,更不利于拓展阅读视野。语文课堂引入传统文化之后,教师能够借讲解课文的时间,给学生介绍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加深对作者情感的体悟,从而实现深度阅读,提升思维品质。还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传统文化课外书籍,让小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多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1.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巧妙渗透传统文化

识字是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教学内容,认识汉字也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针对目前小学生在识字写字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以及兴致不高的现状,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充分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产生了解汉字的意愿,并借此机会让小学生产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比如“誓”这个字,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写这个字的时候常常将上半部分的“折”写成“拆”。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在为学生讲解该字的形体特点时,向学生介绍了其中蕴含的文化內涵,即“誓”是一种言辞,起告诫、约束作用,一个人一旦接受这种言辞后,就要在思想上坚决拥护,在行动上坚决履行,决不允许出尔反尔;否则就要受到惩罚。通过这样的介绍,学生就能理解“誓”字含有发誓、立誓之意,懂得了遵守诺言的重要性,也能够正确地默写出来了。

再如,在教“休”这个字的时候,针对该字左右结构“人”加“木”,为了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其结构,笔者为学生讲述,古代人民在劳作之后,喜欢坐在树下乘凉、休息。如此讲解,当“休”字再次出现学生面前时,他们的脑海里就会浮现一幅人们坐在树下休息的情景,这样的记忆会更加牢固。

2.深入分析阅读文本,引入传统节日文化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此阶段的学生对于新生事物都比较感兴趣,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传统文化要素,既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增进对课文的理解,还能促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主动了解的意愿,从而培养其文化认同感。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立足教材,深入研读并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要素,然后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传统文化无形地植入课堂,引导学生学会站在文章结构、作者思想情感以及文章文化特质的角度上,深入地探究文本内涵。

例如,教《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时,由于文章写的是北京人民过春节的热闹场景,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将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知识引入课堂。笔者曾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他们讲述自己家中过春节的时候所组织的一些活动以及家乡的一些习俗。这样既能帮助学生体悟课文中老舍对北京的热爱,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滋养他们的心灵。

再如,教《精卫填海》这篇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时,考虑到小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在认读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课前,笔者借助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了一段与课文同名的动画片,然后让学生自己描述一下它的故事内容,并让学生带着如下问题进行阅读:“精卫为什么要填海?”在扫清了词汇方面的障碍后,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从大海和精卫的对话中寻找问题的答案。随后让学生分别扮演大海和精卫,演绎这个故事。由此,引导学生在对文本的层层理解中,深刻地认识了精卫的形象。我希望借助精卫锲而不舍的填海精神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懂得自己在学习上也要坚持下去,不怕困难,定能取得好成绩。

3.加强古诗词教学力度,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流传千百年的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向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古诗词篇章,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深入了解古诗中蕴含的情感,理解古诗词体现出来的意境,从小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例如,教《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课前导入环节,笔者给学生展示了一个谜语:“悬崖挂块大白布,千手万脚捉不住,远听千军万马吼,远看银泉飞下谷。”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瀑布产生兴趣,再呈现出庐山瀑布的壮美图画和相关的介绍视频,给学生营造一种唯美的情境,从而进入诗境。

再如,教《墨梅》这首古诗时,笔者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墨梅画作,让学生从中感受墨梅的品质。同时,笔者展示了一幅彩画与墨梅画形成对比,让学生体会“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意境。学生在欣赏画作的过程中能够受到绘画艺术的熏陶,还能领悟墨梅劲秀芬芳和卓然不群的特质,由此体会诗人的高尚情趣。

4.倡导阅读课外书籍,全面认识传统文化

课堂是传统文化渗透的主阵地,但不是唯一场所。小学语文教师除了要注重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进行渗透,还要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为学生推荐传统文化书籍,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拓展阅读视野,提升文化素养。

语文教师要根据高、中、低段不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为学生推荐适合的课外读物。如针对低段学生,阅读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其语言能力,教师可以推荐《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启蒙读物。针对有了一定语言基础的中段学生,应要求他们背诵诗文篇章,重在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高段学生经过前几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注重引导学生阅读故事类书籍,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积累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从中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在持续的课外阅读过程中,其精神能够受到书本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成长。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不是一直沉寂的老古董,更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以将其变成鲜活的事物,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体味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语文课程承载着传承文化的重任,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教学方式,重视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巧妙地渗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植根于小学生心间,真正在学生心田绽放。

参考文献:

[1] 葸学鸿《浅谈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51期。

[2] 魏青林《深挖古诗词育人价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海教育》2019年第Z2期。

[3] 杨福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名师在线》2019年第32期。

猜你喜欢

古诗词课文小学生
踏青古诗词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我是小学生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