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药文化构建中医药院校德育体系
2020-06-09王玲李颖曲智勇
王玲 李颖 曲智勇
[摘要]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医德教育、人文教育、美育教育等德育教育资源。该文提出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中的德育资源,通过建立中医药文化德育资源库、编写中医药文化德育教材并开设相关课程、提高德育教育工作者中医药文化素养、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等途径构建中医药院校德育体系对中医学子的专业提升以及德育教育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 R2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20)03(c)-0149-03
Constru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WANG Ling, LI Ying, QU Zhi-yo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Shandong Province, 250355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it is rich in moral education resources such as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humanities education,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artide proposes fully tap the moral education resources in TCM culture, build TCM by establishing a TCM culture moral education resource bank, writing TCM cultural moral education textbooks and offering related courses, improving moral education educators' TCM cultural literacy, and creating a TCM cultural atmosphere to build the moral education syste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professional promo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tudents and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Moral education; Teach
中医药文化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以“天地一体、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和而不同”的思想为基础,以人为本,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相对于近年来中医药学的蓬勃发展,对中医药文化资源的研究显得略有滞后[1]。中医药文化在德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中医院校的学子的教育意义更有针对性,既可以提升其德育水平,又可提高其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无论是对专业的发展还是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都有着重要意义。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对加强中医药院校德育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1 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德育资源
德育教育涉及到人的思想、道德、行为等各个方面,中医药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其方法丰富,紧密结合医学实践和专业训练,实践性强。其所蕴含的德育资源主要包括医德教育、人文教育、美育教育几个方面。
1.1 医德教育资源
中医药文化中认为医生应当是德、识、才、学俱佳的“上工”,是可与“良相”媲美的杰出人士,这样的人才目标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范围,而成为一种做人的理想[2]。在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开始对医德进行了论述,在《素问·疏五过论》《素问·徵四失论》中详细阐述了医生执业过程中的“五过”“四德”。同时也在《素问·金匮真言论》提出了“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的医学人才选拔策略。战国时代的名医扁鹊也曾提出“医有六不治”的医德行为规范。汉代名医张仲景在医学教育的问题上,同样持德才并举的观念。尤其在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的《自序》中提到自己“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立志從医。并阐释了行医的目的“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认为医生在诊治时要严肃认真,万不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此时关于医生的个人修养、技术水平及医生责任都有了较为明确的论述,传统的医德规范也基本形成。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用独立篇章专门阐述了医德规范,并放在全书之首,提出了精诚合一的医德修养观点。即医术要精,要求学医之人“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医心要诚,要坚守“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金元时期,由国家规定的医事管理和医药教育规范逐步完备起来,使医德由医者自律向行业规范及国家法律方向发展[3]。这标志着中医医德规范的发展与成熟。
明清时期医家以箴言、要戒、诗歌等为主要表述形式论述医德。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之《医家五戒》《医家十要》着重强调学医之人需做到“五戒十要”。指出医者要戒除贪念等不良行为,需要进行自身规范。清代医家沈金鳌提出:“医之道大而深也。盖医系人之生死。凡治一证,构一方,用一药,在立法著书者,非要于至精至当,则贻误后世,被其害者必多;在读书用法者,非审乎至精至当,则冒昧从事,被其害者更多。”医生所为是救死扶伤之事,必须要一丝不苟,把至精至当作为诊疗疾病以及治学的标准,方可为医。
由此可见,古代的中医大家皆认为没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就不可能在专业技术上达到“上工”的境界,没有“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专业修养也不可能将崇高的道德理想付诸实践。所以古代医家把医德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的联合在一起。且在中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留下了诸多的著作,也就为发掘其中宝贵的医德教育资源留下充足的数据。
1.2 人文教育资源
医学精神源于人文精神,因而人文精神对医学实践产生着积极的作用。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有利于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水平、有利于医学生医疗思维改变[4]。在所有的科学中,医学应当是最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科,因为医学本身就承受着关爱生命、关爱人类、救人命于危难之时的崇高任务[5]。而如今中医院校中人文精神教育相对滞后,但中医药文化孕育着翔实的人文精神教育资源。中医理论体系中讲究形神一体观,认为人的精神、心理等因素对疾病和健康有着重要影响,也因此强化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中医基础理论在发展历程中受到了易、儒、释、道等哲学思想的影响,因此中医理论是蕴含着哲学内涵的,也是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的。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人”有着崇高的地位,《黄帝内经》中已有“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的医学观,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治病略例》中言:“二仪之内,阴阳之中,唯人最贵。”因此,中医重视人的生命和价值,表现为“重人贵生”的理念。另一方面,以人为本,践行仁义观,这也就对中医医家提出了要具有仁爱之心的要求。孔子曰:“仁者,爱人”,倡导仁爱,关心爱护他人。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中言:“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医者仁心,敬畏生命,诊病救人,乃是一名医者的本职所在。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医者人文修养的要求,历史长河中无数的医者在这条道路上行走着记录着,为中医人文教育留下了巨大的宝藏。
1.3 美育教育资源
美育是指导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一种德育教育方式,是高校德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中医传统文化中处处存在着美学的痕迹,是值得挖掘的美育教育宝库。中医理论中的美学具有普遍性、对称性、协调性、独特性、完整性、和谐相关性等特点[6]。《灵枢·本神》言:“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有所存谓之志”,“意”是一种思维模式也是一种心理状态,中医的“意”思维创造了中国人的生命语境,打通了“医”与“艺”的生命关联。元明之际医家吕复所著《诸医论》形象地把名医比作著名的棋手、画家、诗人,说明“医”与“艺”相通的气韵和风格。在这种背景下,古时许多名医都有着较高的艺术造诣,如陶弘景工诗善书,朱丹溪、徐大椿精通音律,傅青主的书法冠绝一时等等。只有具备深厚艺术修养才能领悟中医学中蕴藏的美。古代医家钻研艺术技巧、欣赏艺术作品,是理解“美”的重要途径,亦有利于医理的领悟、医技的提高。
中医理论中始终贯穿着“形与神俱,对立统一”的美学观[6]。中医认为人是形与神俱,不可分割的整体,把握人的形神可以通过其外在反应来实现,如望诊中所用的“得神”“失神”。同样的形神观在艺术中也是存在的,如人物画的创作要领在于“传神”,想要让画栩栩如生,就必须得形与神俱。而在对立统一中寻求和谐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思想,这种和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动态平衡的和谐。这与艺术创作中推崇的“风骨”“气韵"是相通的。艺术活动中所需要的感知力、领悟力、想象力同样是中医所需要的。医学与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的创造境界也都是既有规矩,又需创造的。假如医学不能“操纵于规矩之内,神明于规矩之外”,就不可能达到“神而明之”的“上工”境界。艺术中的灵性,常常能激发学医过程中的悟性,从而感受到审美的快感,增进医理的理解。徐大椿认为,医家若达到“神明在我"这种个人创造性的自由天地,则立方有“奇思妙想",治病有“巧思奇法”,使医学含有了艺术的某些特征,给人以“奇”“妙”“巧”的审美体验。
2 中医药文化在德育教育中运用途径
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着如此诸多的德育教育资源,如何深入挖掘并运用到中医院校的德育工作中才是至关重要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2.1 建立中医药文化德育资源库
中医中散布着详实的德育资源,此类德育资源虽多,但至今尚未进行过系统的整理和发掘,因此要把中医药文化运用到中医院校的德育教育中,首先要有能力的高校德育工作者系统学习和挖掘中医药文化,广泛阅读相关书籍及文献,通过历史典故、典型医家、名言名句等方面深入挖掘出中医药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根据所挖掘的中医药文化德育资源,进行进一步整理,建立中医药文化德育资源电子资源库。并基于此电子资源库完成相关网站和APP的开发,构建中医药文化德育资源线上学习平台。
2.2 编写中医药文化德育教材并开设相关课程
以中医药文化德育资源数据库为基础,将相关德育资源整合到各门课程教案之中,列入教学计划,使各类课程与德育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将中医药文化中的德育资源融入到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在改进中加强,提升中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满足中医学子的成长发展。并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将发现的问题继续完善整合中医药文化德育资源数据库,整理中医药文化德育资源数据库,编写相关教材,并专设相关课程。
2.3 提高德育教育工作者中医药文化素养
建立中医药文化德育电子资源库和编写中医药文化德育教材既需要有中醫背景的德育教育工作者又需要非中医背景的德育工作者共同完成。因此,需要开展以中医药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来,来同时增强中医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对中医药文化以及德育工作的理解,使其不仅具备专业的德育知识,还具备专业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并努力使两者相辅相成,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德育教育工作体系。
2.4 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
良好的文化氛围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作为培育中医学子的中医院校需要在校园环境设置中着重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使用古今名医的名言名句,医案故事等作为校园文化装饰,既可提升学生对医理的认识,又能起到一定的德育教育作用。发掘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规范并应用的中医院校的日常管理中,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中医药文化的德育熏陶。同时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标语等增强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教育。使中医药文化融入到整个校园生活当中。
3 小结
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深入发掘并构建以中医药文化德育资源库和中医药文化德育教材为基础,以线上学习平台、线下课程学习和氛围熏陶等为实施路径的中医院校德育体系。这必将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医药人才作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薛培,李泽,刘启东.浅议中医药文化资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13):1-2.
[2] 周蓉.中医药人才培养在中医药文化发展中的应用与实践[J].管理观察,2018(36):182-183.
[3] 周晓菲.中医医德伦理思想根源及其内涵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
[4] 冯娇,馮雯妍.关于传统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思考[J].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2018,1(4):195-197.
[5] 孙平华,刘连,赵志雄,等.传统文化对中医药发展的作用及加强人文精神培养的措施[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6):697-700.
[6] 万雯雯.中医与中国美学的生命精神[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收稿日期:2019-12-29)
[课题来源] 山东中医药大学2017年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项课题(NO.SJD2017005)。
[作者简介] 王玲(1990-),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政与学生工作管理。
[通讯作者] 曲智勇(1963-),男,山东文登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政与学生工作管理,E-mail:1380893217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