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鉴赏教学现状及发展性研究——象与不像
2020-06-09徐祖德孙红阳
徐祖德 孙红阳
摘要:美育鉴赏教育对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艺术修养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学美育鉴赏教学中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知判断仍然停留在浅层次,认知判断具有滞后性,通常停留在美术作品像与不像、真与不真的层面,难以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情操,本文将具体探究象与不像的审美教育研究,有效提升学生艺术修养。
关键词:美育鉴赏 发展性研究 象与不像
教师在美育鉴赏教学中给学生概述美术作品时不能用过于技能化的语言对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进行表达,教师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思维概念,以像与不像审美鉴赏认知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物象、心象、图象、镜象四个层面的审美认知能力,陶冶学生艺术情操,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一、象与不像美育鉴赏教学现状
象具有形状、效仿、模拟的含义,像表示相似、如同、人物形象模写或雕塑等义,像是春秋时代出现的后造形声字,古人用像表达象的概念,象与不像包括物象、心象、图象和镜象四个层次,大众审美认知通常停留在美术作品像与不像、真与不真上,是非常滞后和浅层的认知。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解决绘画物象认知的问题,在后续几百年发展下,绘画艺术更注重表达艺术观念和哲学理念,人们对绘画艺术更多趋于现实主义。人们在写实认知中对绘画艺术作品的评价取决于绘画和现实像与不像、真与不真方面,造成审美误解。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美育鉴赏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思维概念,进行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完善发展。
二、象与不像美育鉴赏发展性研究
(一)借助现代教学工具,培养学生审美认知
教师在开展美术鉴赏教学中可以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给学生整合课内外有关培养学生象与不像审美认知的艺术作品,让学生在视听结合、形象具体的教学模式下理解物象、心象、图象、镜象的内涵,使学生更好地区分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有效培养学生写实认知和抽象认知,提升学生艺术情操和鉴赏能力。例如高中美术鉴赏3~5课,分别包含古代陶器与瓷器、商周青铜艺术和故宫建筑群与天坛等内容,教师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人面鱼纹盘、舞蹈纹盘、让学生欣赏五大窑代表作品造型与艺术特色。给学生展示古代青铜艺术作品以及故宫建筑群经典建筑艺术,在学生观看过程中给学生讲解艺术作品背后的内涵和寓意,让学生在鉴赏美术作品中对客观存在形成个体认知,形成自己的视觉真象,注重艺术作品的象外之意表达。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教师在培养学生每日鉴赏能力时,可以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将自己对艺术作品审美想法进行交流与表达,发挥学生审美鉴赏教学主体地位作用,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思考,让学生從物象、心象、图象、镜象四个层次进行欣赏,让学生美术作品鉴赏不仅仅停留在像与不像、真与不真的层面。如学生在欣赏中国古代建筑结构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挖掘古代建筑特点,还能发现故宫建筑群背后体现的古代礼制思想,认识到其设计代表帝王的绝对权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表达自己的个体认知,教师有引导性地让学生分析艺术作品的象外之意,给学生带来鉴赏艺术作品的精神震撼体验,以此激发其学习动力,让学生在分享交流中提升写实认知和抽象认知的能力。
(三)拓宽审美教学途径,提升学生艺术修养
教师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不单纯依靠课堂教学,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象与不像美育鉴赏研究。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关于美育鉴赏象与不像的课外资源,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搜集更多关于象与不像美育鉴赏内容,例如学生在学习青铜器这部分内容时,在课后搜集《龙虎尊》《立鹤方壶》《曾侯尊盘》等艺术作品,了解其诞生的背景和寓意,使学生进行更深层次地分析和理解,其在奴隶制度瓦解下青铜工艺由传统神秘宗教气息向清新活泼风格的转变。新工艺的出现往往处于社会发展变革时期,让学生在分析艺术作品时形成自己深刻的鉴赏认知,挖掘艺术作品的象外之意,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教师在中学美育鉴赏教学中分析学生象与不像审美认知现状并开展发展性研究,给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途径提升学生审美认知能力和鉴赏水平,让学生从物象、心象、图象和镜象四个层面去理解和鉴赏美术作品,使其在物象描摹概念下对美术作品进行认知判断,同时能够深层次地解读美术作品,给学生带来深刻内化的审美体验,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高娟.初中美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沈阳市三所初中的调查[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8.
[2]张云子.提升学生视觉素养的有效途径——初中绘画欣赏 教学实践[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基金项目:本文系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DHYC—20194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徐祖德,男,硕士研究生在读,临川一中,研究方向:艺术教育教学;孙红阳,男,博士研究生在读,东华理工大学,研究方向:设计教学)(责任编辑 张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