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
2020-06-09徐伟冷静
徐伟 冷静
摘 要: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中国面临着一些较为复杂的意识形态问题和社会舆论问题。一些西方国家通过互联网,对我国实施资本主义性质的文化入侵,企图从意识形态上实现对中国的控制。由此可见,网络空间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既关系着我国的生存发展命脉,也直接反映出中国的国家软实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 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保障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20.02.02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China is faced with some complicated ideological and public opinion problems. Through the Internet, some western countries have carried out cultural invasion of capitalist nature to our country in an attempt to control China ideologically. Thus, cyber space security and ideological security are not only related to China'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lifeline, but also directly reflect China's national soft power, which must be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Key words】: Cyberspace; Ideology; Security
0 引言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不容乐观。首先,热衷于向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部分西方国家蠢蠢欲动,企图以互联网为媒介,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希望以此来从根本上化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基础,进而实现自身侵略的目的。其次,在美国各项势力的支持下,各类反华势力蠢蠢欲动,基本上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网站,以此来作为其鼓动和宣传的阵地。在此种背景下,我国不仅应加强自身网络空间安全建设,而且应该在保障自身网络安全的基础之上,保障中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以此来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意识形态环境。
1 网络空间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
1.1 境外敌对势力的插手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网络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主阵地。部分境外敌对势力在中国物色专门的代理人,并用重金来收买网络写手,让其以宗教的角度,编写一些莫须有的消息,例如:法轮功、民运等宗教极端学说,并将其大肆传播,致使网络中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此类信息的广泛传播不仅会荼毒人们的思想,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动荡,产生非常不好的社会影响[1]。与此同时,部分境外敌对势力和中国国内的一些网络大v有勾结,借此来有针对性地向人民群众传播以
反华和反共为主题的不良信息,致使舆论被操控,网络环境的红色意识形态岌岌可危[1]。比如:部分“青年导师”有着很深的海外背景,他们依靠海外势力的支持迅速在中国成名,成为对中国社会有一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在此之后,这些人就开始以一种隐晦的方式来发表以反华反共为主题的言论。他们对社会主义给人们带来的痛点猛烈抨击,对社会主义给人們带来的好处只字不提。长此以往,会对中国社会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
1.2 不法分子将互联网作为攻击社会主义的话语工具
在现实生活中,部分人否定改革开放,企图走从前封闭僵化的“老路”的思潮确实存在,这是我们目前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种阻力。然而,在网络当中,部分人滥用“左倾思想”这个名词,将为社会主义做出辩护的正直之声,不由分说地扣上“左”的帽子,讽刺其是在否定改革开放,讽刺其是想要让中国的社会回归到黑暗的文革时代,这是十分不公允的。长此以往,那些信赖社会主义、愿意为社会主义进行辩护的正直人士,很可能会因为莫须有的网络暴力而不敢甚至不愿去发声,这对于中国的意识形态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1.3 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被边缘化和污名化
目前,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被边缘化和污名化的危险,这种情况正在一定程度上侵害着我国网络的空间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一些言论正在一定程度上误导我国民众,企图用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来对民众进行强行要求,想要让我国民众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误会,进而瓦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基础[2]。在此种情况下,部分网络大v和营销大号的是非观念淡薄,不敢为社会主义进行发声,以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过好自己的小日子。然而,部分敢于为社会主义发声,敢于站出来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正义人士,却会在网络上遭受污名化,被人肉搜索,甚至会受到人身攻击和人身威胁。这样的舆论氛围将可能导致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感召力、信服力弱化,导致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世界被边缘化,进而导致网民群众的信仰危机。
1.4 蓄意诋毁党、社会主义和国家的网络舆论参与者呈现类组织化的态势
我国政府非常注重保障民众的言论自由权,从网络匿名留言到网络匿名举报,都体现出我国网络环境的宽松化和多元化。然而,此种模式导致网络成为人们的一个负面情绪宣泄地,同时也成为了一个社会怨气集中地。在互联网环境中,言论跟风现象尤为明显。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一些蓄意诋毁党、社会主义和国家的网络舆论已经呈现了类组织化态势,他们“逢中必踩,逢美必捧”,善于运用社群化、裂变式的网络新媒体,来通过夸大其词、制造谣言等方式,致使一个小的社会话题引发“蝴蝶效应”,掀起一次次“呲中捧美”的舆论热潮,这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 维护网络空间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有效策略
2.1 以大数据技术为把手牢牢掌控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
2.1.1 建立我国独立自主的数据库
数据库是民众重要的信息来源。因此,一方面,我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本国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力度,为广大网民提供尽可能多的获取消息的渠道。以此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者避免西方国家通过数据库来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另一方面,国家应该从制度、技术这两个方面入手,保障我国数据库的安全,以防由于黑客入侵而导致中国遭受巨大信息损失。在制度层面,国家可以制定一个专门的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对于泄露国家机密、侵害国家网络系统的犯罪分子应予以严惩。在技术层面,国家要加大对数据库安全反入侵技术的研发力度,防止黑客、计算机病毒等对数据库的破坏,时刻警惕西方国家通过某种程序对我国数据库系统的窃取和窃听。
2.1.2 提高对于网络大数据的整合分析技能
现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络大数据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我们既可以通过大数据来进行信息的搜寻与捕捉,也可以通过大数据来分析信息情况,获取分析结果。目前,我国利用大数据进行信息搜寻并不难,可是要想通过大数据来获取完整的信息分析情况,还需不断努力。国家要想保障自身的网络空间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一是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海量信息进行粗中取精,做到不盲目依賴数据,尽自身最大的努力为意识形态工作者提供最为精准的意识形态数据分析。二是要最大限度地借助网络大数据的准确、直观、可视化的特点,将与公众议题相关的数据信息以图表等直观形式展现给群众,以此来换取人民群众对官方媒体的信任与支持,改观人民群众对政府的印象,提高人民政府对群众的影响力。与此同时,国家应注重信息化建设,尽最大努力来突破层级与部门之间的限制,
实现互联网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的联动,为提高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有效性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3]。
2.1.3 把握网络新媒体功能与影响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网络新媒体总体呈现以下态势:第一、网络新媒体在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的同时,还存在着信息过多过滥、低级庸俗、真假难辨等问题,这些问题正亟待我们去解决。第二、网络新媒体在拓展人民参政议政渠道的同时,也为政府造成了舆情压力。政府如何正确网络舆论向好的方向发展,成为当下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建设不容忽视的问题[4]。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大数据准确、直观、可视化强的特点,尽可能提高正面消息在网络当中的覆盖度。国家可以从源头入手,尽力将网络社交媒体打造成政府的“耳目喉舌”,以此来为主流意识的传播奠定坚固阵地。
2.2 健全工作队伍,壮大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队伍力量
面对网络舆论的高度集聚和快速传播,国家需要建立一支具有意识形态工作和网络技术双重能力的人才队伍,更好地完成互联网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首先,国家可以积极地、有针对性地去吸引人才,并成立相应的人才办公室,将这些人才应用到我国的互联网社情舆论的维护工作当中,以此来为保障我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奠定基础。其次,国家要对现有网络宣传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教育培训和考核,增强其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其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把控能力和处置能力。国家可以对现有网络宣传从业人员实施“继续教育”制度,规定其半年一学习,一年一考核[5]。学习主要以网络视频课的方式进行,考试主要以线上APP考试的方式进行。如果考试不能通过,即对该从业人员所涉及的账号处以短期封号的惩罚。如果考试连续三次不通过,即对该从业人员所涉及的账号处以长期封号的惩罚。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人员的从业素养,为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建设与维护奠定一个坚实的人才基础。最后,鉴于目前网络匿名化的特点,网络水军的力量尤为强大。如果其报团取暖,一起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一些不利于国家团结的言论,众口铄金,国家追查下来也比较困难。与其苦苦追查,事后补救,还不如政府自己培养一批属于自己的网络水军,让他们来当政府在网络上的“发声筒”,以此来借第三人之口,让人民群众明白中国人民政府为中国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从而进一步提高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从根本上保障中国的网络空间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
2.3 积极完善互联网监管法律体系,构建有序的网络安全机制
2.3.1 建立并完善相关网络法律法规
针对目前,部分不法分子假借言论自由之名,以互联网为媒介行文化渗透、和平演变之实的情况,国家应该建立并完善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以此来净化网络环境,约束人们在网络中的言行[6]。
例如:国家可以出台相应的法律规章,在法律法规中明文规定:不法分子以破坏国家文化、造成社会动荡为目的,以互联网为载体,大肆宣扬以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或以极端宗教为主题的言论,造成严重后果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有关条文,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定罪。在此种情境中,不明真相、盲目跟风谩骂社会主义的观望者,处以相应罚金和行政处罚。国家可以以此种形式来对人们的言论进行规制,以此来提高人们的理性,让人们以一种更加理智的态度去看待问题。同时也可以打击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维护我国网络空间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
2.3.2 健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有一句网络用语说得好,叫:“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这句话其实是很有道理的。当下互联网环境中,人云亦云现象非常普遍[7]。许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由于一点莫须有的小事胡乱猜测,最终众口铄金,把没有的说成有的,把不真实的说成真实的。可是最原本的事实是什么呢?我们无从考证。在此种语言环境中,国家要想保护自身的网络空间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就要正确把握网络舆论引导原则,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不断提高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推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例如:国家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水军大队”,来作为政府在互联网上的“发声机器”[8]。当政府被卷入一些热门话题,骑虎难下时,政府可以发动自己的网络水军来挽回自己的形象,帮助自己脱身,提高政府在人们心目中的公信力,最终帮助人民解决问题。国家可以基于网络大数据的分析,针对问题出台一系列的措施,从根本上帮助人民解决问题,以此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总而言之,国家和政府应该健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以此来保障国家的网络空间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3.3 增强公民的网络自律意识,推动网络持续健康发展
我们需要知道:一个理性的态度对于网络意识形态的形成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保障公民言
论自由,我国推行了网络匿名化的发言方式,旨在让更多人在发言时没有后顾之忧,鼓励更多人畅所欲言,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然而,在此种背景之下,许多人开始在网络上大倒苦水,发表一些愤世嫉俗之言,甚至对不相干的人加以谩骂,形成一种严重的网络暴力,这对社会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由此可见,媒体和网民都要强化责任意识,严格约束和调控自我的网络行为,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理性思维,正确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9]。
首先,各级政府应该加强对人民群众网络发言的教育力度,让人民群众在发言之前增强自身的理性,在思考之后再进行发声,而不是去人云亦云,盲目发言最终造成莫须有的网络暴力[10]。其次,针对由于人云亦云而造成的网络暴力,政府应该加大管制和处罚力度,既不能让网络暴力残害政府,也不能让网络暴力残害群众。总而言之,人们在发表言论时需要一定的理性。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发表出来的言论,才能真正保障我国网络安全,推动意识形态的发展。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的发展对于我国的意识形态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国家可以从制度、技术、队伍这三个方面,對网络舆情的发展进行规制,以此来保障我国的网络空间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让社会主义建设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郭明飞, 陈兰兰. 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的情势与策略—— 基于大数据背景的考察与分析[J]. 江汉论坛, 2016, 0(5).
郭明飞, 陈兰兰. 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的情势与策略—— 基于大数据背景的考察与分析[J]. 江汉论坛, 2016, (5): 28-32.
陈宗章. 网络空间中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五大失衡[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 35(4): 71-78.
侯天佐. 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境遇与应对策略[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 (7): 65-68.
吴江波. 发扬斗争精神筑牢网络安全的“铜墙铁壁”[J]. 中国电信业, 2019, (9): 62-65.
李成林. 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建构[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9, 42(5): 113-118.
赵子林. 分化与整合: 虚拟社会意识形态探赜[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 (17): 26-29.
王磊, 董丹丹. 基于网络空间治理的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16(8): 130-132.
路媛, 王永贵. 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边界及其安全治理[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 107-116.
徐伟. 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及其对策思考[J]. 中国科技投资, 2019, (17): 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