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跟风增设专业学科须谨慎
2020-06-09邓全生
邓全生
眼下,一些普通高校跟风增设专业的现象,似乎已蔚然成风。
据了解,现在有的高校只要什么专业热门,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师资力量,以及有没有合适的教材与课程,都“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盲目开设一些“高大上”专业吸引学生。没有老师就从外单位聘请,缺少教材就从网上下载后进行编辑印刷,或者组织行业人士编撰。有的大学一年动辄新设立10个以上专业,甚至有的一年申报新开50多个专业。“高产”的新专业背后,不仅违背了专业发展的常识与规律,更将高校办学的随意性暴露无遗。
理论上讲,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去设置专业本身没有错。但问题的关键是,新增专业不同于戏班搭台唱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会牵涉到师资、教学场地、教学设施等诸多方面的配套资源,而且这些都不是变魔术能够一下子“变”出来的。一般来说,一所高校新增一个专业,都应该有相关的办学基础。换句话说,这一新增专业,是在以前办学基础上调整、发展而来。理工科类的高校开办文科专业,文科类的高校开办理工专业,这无疑都是舍本逐末,放弃自己的特色、强势专业不搞,去办一些不熟悉或毫无优势的专业。
高校如此一窝蜂地开设热门专业,说到底是一种逐利冲动。因为专业多自然就会好招生,高校就能从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利益。一些高校抢夺生源更是毫不手软,使一些学生明明进的是大学校门,学的却是技校的专业知识,不仅耽误了时间,还浪费了资金。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样的高校在学生毕业前都会要求上交就业合同,否则,就不给学生发放毕业证书。可见,这根本就不是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对学生负责,而是一切向钱看,将学生当作了“肥羊”。毫无疑问,这些基于招生收费而设立的专业,因为各种教学资源的短板,不能让学生得到很好的发展。
作为高考中最重要的一环——选择专业,影响着人一生的职业规划。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有人说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腰,腰要是不好的话,这个人就站不直、挺不起胸。
相关部门对违背办学规律、专业设置急功近利、满眼只有招生利益的高校不可熟视无睹,而是要严把专业设置关,对增设专业加以科学论证,对不具备办学条件,尤其是“跨度”较大和名不副实、有名无实的“同名重姓”专业,该打回的坚决打回,决不可拖泥带水。同时,还应该引导高校在一定的期限内,给有调整学科专业要求的学生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调剂,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学到自己满意的专业。
作为高校,教学这个“本”不能忘,也必须在专业的选择与设置上主动走出利益的圈子,注重发挥学科優势,多在办学内涵上狠下功夫,办出自己的特色,使得一些专业成为“拳头产品”,保持高校自身的活力与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