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对安阳方言影响调查研究
2020-06-09刘博文
摘要:随着国家对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安阳方言受普通话的影响日益显著,主要表现在语音及词汇方面的变化上,而语法上则相对较小。本文采用电话访谈的形式对不同年龄及工作的安阳方言使用者进行调查研究,从语言接触的角度阐述国家通用语即普通话进入地方层次后安阳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产生的变化。
关键词:安阳方言 普通话 语言接触
语言接触是推动语言演变的重要力量之一,研究语言接触是研究语言演变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推进语言规范化的重要途径。随着普通话在地方的大力推广以及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安阳方言受到的影响日益显著,出现了大量的新变化、新特点,本文将从语言接触的角度谈起,简要分析安阳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这三个方面的特点,同时通过调查统计,阐述安阳方言在普通话影响下产生的变化。由于处在新旧交替的特殊阶段,不同的职业、性别、受教育程度,尤其在不同年龄段的安阳方言使用者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同时老派方言和新派方言混用的情况比较多,老派方言在中老年人中根深蒂固,而新的变化和特点主要体现在儿童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青年身上。
一、安阳方言概况
安阳方言通行于安阳、新乡等地,在河南话中独树一帜,不属于中原官话,是晋语的分支。晋语方面的考察研究,从19世纪到20世纪80年代将近200年的时间里,前人对晋语的研究已经做了大量的铺垫工作,或语音或词汇或语法,其中不乏深入细致的上等佳作。自21世纪以来,对晋语的研究重点转为不同语言之间的历时比较,因而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研究相对减少;而对晋语的分支——安阳方言的研究,资料陈旧,对于语言显现以描写为主,对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比较以举例说明的较多,调查研究统计的较少,不足以表现出安阳方言和普通话接触后相互之间的影响,没有体现出新时期安阳方言的特点和变化,亟需更多的语言研究成果来跟上方言研究的步伐。
二、语言接触对安阳方言的影响
安阳方言与普通话在语法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其中当属安阳方言中的词汇与普通话的差异最为典型,最有特点。安阳方言中有许多独特的虚词,在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中都很少出现。近年来,安阳方言受普通话的影响在词类上又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两者之间相互渗透,关系错综复杂。
虽然安阳方言在一些特殊句式上如被动句、疑问句等仍然有一些区别于普通话以及其他北方方言的特点,但相较于南方的许多方言,北方方言在句式上整体差异不大,此处不再列入调查项目之内。
(一)发音人情况和语料来源
调查对象共13人,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受教育程度也不同。
未使用文字稿让受测试者进行朗读,而是使用电话访谈,采用模糊描述,诱导提问等方式进行电话录音并整理记录。是因为采用文字稿相对受到更多的局限性,对于成年尤其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中老年受试者来讲,单是识别文字便是一个很难处理的问题。同时,在阅读文字时往往会无意识地与普通话对应的情况造成文白异读甚至语音错误,也影响到与安阳方言对应词汇的转换表达。
接受测试的两个儿童,长期受到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普通话教育已然对安阳方言的一些表达感到陌生,突出表现在方言词汇上,受试者在使用安阳方言进行表达一些现象时无法从方言中找到合适的词汇,往往会寻求于普通话的帮助,用其所掌握的普通话中的词汇来替代所未掌握的方言词汇进行表达,同时在普通话词汇的语音语调上向安阳方言靠拢,形成一种带有普通话语音词汇特点的安阳方言。
由于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受教育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更多的人有意识地去使用普通话,安阳方言的使用频率将会很大程度地下降,笔者推测,这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安阳方言变化的一个明显的新趋势,即安阳方言词汇很大程度上被普通话词汇替换,只在底层保留一些语音和语调的痕迹。
不同年龄的人对方言的掌握情况不同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是如何区分这些差异究竟是稳定的社会变异还是语言发展的总趋势,这时就需要引入代差和年龄级差的概念。代差(generation difference)即一代人和一代人之间的差别,而年龄级差(age grading)指的是同一代人中不同年龄的人们之间的差别。因此,对两者的区分有利于辨别安阳方言在一段时期内变化的真正趋势。
同时,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也会影响到方言的使用情况,接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安阳人可能更不愿意使用方言进行交流。《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中提到,受教育程度和普通話的使用率之间呈正相关态势,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普通话的习用效率高达86.77%,本次对安阳方言使用者的调查也与该数据相吻合。
在测试中,受试者方言词汇的使用率明显降低。以笔者为例,常年在外地求学,更多的时候会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很多方言词汇已经遗忘,交流中常常会卡顿去寻找对应词语进行表达。以往安阳方言中往往不明显区分平翘舌音,在本次测试中,有三人在交流中会有意识地区分平翘舌音,且皆为年龄较小的受试者,笔者推测应为普通话在方言区的推广和普及的结果,据此估计安阳方言在数年内将会出现很大的变化,从各方面向普通话的发音和词汇靠拢。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不同地域人们之间的交流逐渐密切,一些语言社团的特有词汇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当它们进一步稳定下来,就有可能成为普通话中基本词汇的一员。同时,普通话也不断地吸收方言词汇来丰富自身,使现代汉语的表达丰富多彩。普通话在全国的普及固然有其毋庸置疑的好处,但方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同样需要重视,应采取一些必要的保护措施。
(二)安阳方言的新变化
1.语音方面
安阳话的声母比普通话多一个[v],在安阳方言中的那些主要元音不是[u]、但以[u]开头的词语中,将[u]读作[v],如“往”“稳”“翁”“为”等。有些虽然不是出现在音节的开头,[u]也读作[v],比如“肚”。但根据以往的资料观察,这个音在安阳人中有人把[u]读作[v],也有人读作[u],读[v]的人一般为中老年人;大部分安阳人说话不分平翘舌音,尤以中老年人明显,翘舌音常常说成与之相对的平舌音,而多数较年轻的安阳人在说安阳方言时则能够分清楚平翘舌音,可以推测是普通话的推广使安阳方言在这些音的使用上受到了影响,接触普通话更多的年轻一代方言使用者在这个音上更多选择了普通话的读音。
2.词汇方面
一些安阳方言中所特有的词汇已经逐渐被替换。如:
(1)安阳话中“骨朵得”指拳头。如“打你一骨朵得”。而在13个受试者中,只有5人能够使用该方言词汇,且都为中老年人,而更多的受试者不知道其对应的词语。
(2)安阳话中把蛇说为“皮条”,也叫“长虫”,即细长的虫。在测试中,有10个受试者用“蛇”来表达。只不过安阳方言中“蛇”的读音与普通话有很大不同,读作[s?34]。
(3)安阳话中“包”的意思和普通话基本上一样,指“用薄物将东西裹起来”。除此之外,还有“赔偿”的意思,如“把人家车撞了,你准备包多少钱”,其中“包多少钱”就是赔偿多少钱的意思,而在本此测试中,9个受试者用“赔”而不用“包”来表达这个意思。
(4)“饭”在普通话中与之搭配的动词是“吃”,而在安阳方言中往往指流体或液体食物,与“喝”搭配,“太干了,别光吃菜,喝点饭。”这在普通话中说起来可能有点奇怪。在本次测试中,这种用法在中年和青年受试者中的出现的次数减少,“喝粥”“喝汤”的出现概率更大。
(5)安阳话中“烧”这个词作动词与普通话基本上一样。但安阳话中这个词还可以做形容词,往往用来代替“烫”。比如 “烧脸”“烧脚”“烧手”“这饭可嘞(太)烧了。”在本次测试中同样中老年受试者使用该词次数较多,青年人和儿童更多使用“热”和“烫”来代替“烧”的形容词用法。
同时,在安陽方言中存在着大量的词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文字,即有音无字。如“打豁(打雷)”“摸游(逛街)”“疙料(指棍状的东西弯曲或板状的东西不平,引申为性情古怪)”“哥淹(叶子因缺水分而萎缩)”“索(吮吸)”“bing吭(别说话)”“恶囊(肮脏)”等。这些词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安阳方言的特色,是其他方言中所没有的,有很大的独特性和趣味性,可以说是安阳方言词汇中的典型代表,然而在本次的测试中,该类词汇流失最为严重,很多受试者更多的会使用普通话中的词语来表达上述那些现象的意义,笔者对此甚为惋惜。
三、结语
由于我国大力推广普通话,加之全国各地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网络通信的发达,普通话共同语的身份使之在全国范围内流行。普通话势必对安阳话产生影响。在安阳话词汇变化过程中,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地区、性别的差异对安阳话词汇的使用都有一定的影响。年龄与安阳话的使用关系紧密,年龄越大越倾向于选择使用安阳话词汇,年龄越小越容易使用普通话词汇,词汇变异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方言词汇使用率越低,高学历的群体更倾向于使用普通话词汇,中低学历的群体使用安阳话词汇的频率较高。职业差异所体现的方言使用差异不是很显著。就地区差异而言,城市的群体更容易使用普通话词汇,而农村群体使用安阳话词汇的频率相对较高。性别差异所体现的方言词汇使用差异不明显,或许与调查样本数量有限导致误差有关。安阳人对安阳话有很高的认同度,但是在普通话的强势影响下使用范围缩小,使用频率降低。同时,普通话与安阳话的接触变得极其频繁,普通话对安阳话的影响逐渐深刻。总的来说,方言研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财力、物力。而方言系统庞大,词汇涉及范围广,笔者研究能力有限。受研究环境的限制,无法对其进行穷尽式的定量研究。在论文的某些细节存在论点不明确或阐述不清等问题,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苏欣.安阳方言语音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4.
[2]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4]陈泓.普通话与豫北方言[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
[5]房湘楠.安阳方言与普通话对比分析[J].安阳师范学报,2008(01).
[6]郭青萍.安阳方言词例释[J].殷都学报,1986(01).
[7]袁长会.中原官话研究现状综述[J].陇东学院学报,2009(04).
[8]修光正.豫北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比较分析[J].焦作学院学报,2001(03).
(作者简介:刘博文,男,硕士研究生,吉林大学,研究方向:安阳方言、汉语国际教育)(责任编辑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