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研究述评

2020-06-09梁超张荣华

红广角 2020年2期
关键词:研究述评中国共产党

梁超 张荣华

【摘 要】政党形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资源,是提升政党文化软实力、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重要环节。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内学界围绕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基本问题、多维视角、现实挑战和推进方略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学术成果。通过梳理、分析和总结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内学界有关中共形象建设的研究现状,并尝试对现有的研究成果予以简要评析,有利于推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研究深入。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K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6644-(2020)02-0101-12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就中共的形象建设提出了一系列论述,如“党的形象和威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①;“作风反映的是形象和素质,体现的是党性”②;“公道正派才能出清风正气,廉洁自律才能塑造良好形象”③等,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重要意义。截至2019年10月1日,笔者在中国知网文献总库中,以“党的形象”相关内容进行主题检索,发现有期刊论文、报纸文章等共计1716篇,其中,中共十八大以来共计726篇,占据总文献量的42.3%。从检索信息看,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始终是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问题,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后,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和多维论域,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研究热潮,其学术成果正在呈现增长态势。整体来看,目前国内学界围绕中共形象建设问题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基本问题

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内学界围绕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基本问题研究,主要从以下几种论说展开:

(一)本质内涵说:中共形象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既包括中共性质、宗旨和执政理念等外在表现,也包括外界公众对中共各项活动作出的总体评价

厘清事物的概念和内涵是开展学术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目前,学者们围绕中共形象的内涵研究可谓见仁见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从政党本质的客观性出发,认为中共形象是中共性质、宗旨和执政理念等外在表现。闫笑岩认为,党的形象反映着党的性质、宗旨、使命和党的作风、实践、成就等。④张一、吴倩倩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形象,就是其执政理念、执政能力等一系列执政实践的外在表征。①

第二,从公众评价的主观性出发,认为中共形象是认知主体对中共执政理念、行为、业绩和精神风貌的总体印象和综合评价。李春燕认为,政党形象是认知主体对该政党的政治理念、品质、能力和作风等因素的综合评价和认识。②胡柳娟认为,执政形象本质上体现民众对执政党的综合认知与价值判断,是一种群体性主观评判。③陈艳飞认为,政党形象基于社会民众对政党的整体性认识和评价,是一种特殊的执政资源。④

第三,从主客体关系出发,认为中共形象是政党本质的客观性与公众评价的主观性的内在统一。李忠杰认为,“形象”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发生的一种关系。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就是基于自身本质而表现出的行为状态和面貌,通过向外部展示和传输某种信息,然后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关于党的总体面貌的认知结果和价值判断。⑤刘志成等认为政党形象既蕴含于政党的执政绩效、组织机构、基本政策、阶级和群众基础之中;也体现在公众对党员持有的感情态度,以及对该政党政治活动能力和执政绩效的认知程度与评价。⑥

(二)相关概念说:中共形象与国家形象、政府形象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

中共十八大以来,有学者从中共形象与国家形象、政府形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出发,对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相关概念进行解读。

第一,中共形象与国家形象。中共十八大以来,学者们围绕中共形象与国家形象的关系研究,主要有如下论点:一是“密切关联”说。邵峰认为,党的形象与国家形象密切相关,例如,全面从严治党不仅有助于党的建设和国家建设,更对改善和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至关重要。⑦二是“内在包含”说。张静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是中国国家形象,尤其是近代以来的中国国家形象以及未来的中国形象的重要组成部

分。⑧三是“统一整体”说。邓杰认为,狭义的“国家形象” “政党形象”和“执政形象”都是广义上国家形象理论中的核心组成部分。⑨四是“区别差异”说。张昆认为,党的形象与国家形象有着本质区别。例如,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党的政策和理念,根本目的是树立政党形象而并非国家形象,带有极强的意识形态色彩。⑩

第二,中共形象与政府形象。中共十八大以来,学者们围绕中共形象与政府形象的关系研究,有如下观点:桑玉成认为,政府形象包括执政党的形象,良好的政府形象塑造,关键在于我们每一个政府官员和每一个共产党干部。k

然而,有学者持有不同观点,认为党的形象与政府形象既有交叉,又有不同。在中国,中国共产党是唯一的执政党,政府形象与政党形象密切相连,作为其政策形象、业绩形象、应急形象的具体呈现。l

(三)主体构成说:中共形象是整体性、局部性和个体性的统一,具体表现在中共总体形象、各级党组织形象和党员队伍形象

目前,學者们围绕中共形象主体构成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整体性展示中共总体形象。薛小荣等认为,政党形象是政党总体形象和党员个体形象的辩证统一。政党总体形象是指社会公众从总体上对政党性质、宗旨和纪律等所作出的带有概括性的主观印象。①李君如等认为,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共产党员的作风修养,直接关系到党的总体形象和整体战斗力。②

第二,局部性展示各级党组织形象。齐卫平认为,各级党组织是政党活动的载体,承担着局部形象的建设责任。③殷啸虎认为,地方党组织的形象,直接代表执政党的形象。④朱联平认为,党在社会上的形象主要通过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行为体现出来。⑤其中,党员的形象是影响党组织形象的核心要素。⑥

第三,个体性展示党员队伍形象。何妍认为,党的形象作为一个庞大的综合性系统,是广大的党员干部群体形象的集中体现和升华。⑦唐秀华、雍婧认为,党员干部是中国共产党形象的代言人,是中國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引领者,是人民利益的维护者。⑧李洪兴认为,“雷锋、焦裕禄、杨善洲”等优秀党员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本色,为全党树立了一个看得见、够得着的形象。⑨因此,党的形象塑造,必须通过全体党员实践的具体表现来展示。⑩

(四)动态发展说:中共形象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内容,具体可分为中共历史形象、现实形象和未来形象

中共形象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体现着一脉相承性和与时俱进性的有机统一。齐卫平认为,政党形象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在不同时期和历史环境下,党的形象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k李忠杰认为,党的形象可分为党的历史形象、现时形象、应然(理想)形象。历史形象是过去产生的形象;现时形象是现在存在或形成中的形象;应然形象是党应该具有的形象。l

(五)具体呈现说:中共形象是一个庞大的集合体,是由中共为民形象、民主形象、革命道德形象和世界大党形象等诸多要素组成

张静、廓清认为,中国共产党形象可分为国际形象与国内形象,执政形象、革命形象、奋斗形象、为民形象等。m许昌认为,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树立了党的民主形象。n韩强认为,中国共产党通过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树立为民形象,通过强调党内民主树立民主形象,通过深化改革、敢于啃硬骨头树立勇于担当形象,通过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树立开放形象,通过提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一带一路”倡议树立负责任的世界大党形象。①

(六)多元特征说:中共形象是阶级性与群众性、现实性与可塑性、稳定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政党形象作为政党理念和宗旨的外化表现,实际上映射着该政党的价值理念和内在本质。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内学界围绕中共形象建设的基本特征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代表性观点如刘子阳等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形象是阶级性与群众性、现实性与可塑性、稳定性与时代性的统一;阶级性是党的形象的根本特征,群众性是党的形象的鲜明特征,现实性是党的政治生活的现实表现,稳定性是党的形象的历史特征,时代性是党的形象的先进表现。②

(七)价值功能说:中共形象建设具有党内、国家和国际三个层面的价值属性

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内学界围绕中共形象建设的重要意义研究,大多都会以党内、国家和国际三个层面进行价值分析。

第一,从党内层面分析。许正林、王卓轩认为,良好的政党形象有助于促进政党认同、促进成员的政治忠诚和政党进行政治整合。③付启章、蒯正明认为,政党形象是政党的旗帜,良好的执政形象具有组织凝聚力功能、社会整合和政治录用功能、行为规范功能和社会风气引领功能。④

第二,从国家层面分析。罗平西、郭君认为,良好的政党形象,有利于政党吸纳社会资源来维持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行,为国家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社会环境。⑤周慧也认为,塑造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是维护国家和谐稳定的重要保

障。⑥

第三,从国际层面分析。孙景峰、陈倩琳认为,良好的政党形象不仅有利于推动执政党自身的发展,更有利于提升执政党外交地位的主动性。⑦

二、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研究的多维视角

中共十八大以来,学者们大多都会以历史时期、中共领袖、政党文化、中西方政党比较和新媒体视角,对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一)历史时期视角

中共十八大以来,学术界有关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历史发展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时期:

1.抗日战争时期。洪富忠认为,抗战期间中共不仅在敌后战场取得了辉煌成就,也在国人面前树立了一个团结、抗日、民主的先进善治政党形象。⑧刘兴旺等认为,抗战时期《新华日报》以新闻呈现事实、论战解证道理、副刊沟通情感等宣传方法,成功塑造了客观、公正、团结、革命和智慧的中共形象。⑨史晓玲认为,为适应山东抗日根据地,中共通过创办《大众日报》,有力彰显了中共抗战形象、民主形象、亲民形象、务实形象和团结形象。①陈艳飞认为,抗战时期中共通过构建理念形象文本、行为形象文本和视觉形象文本等形态丰富的文本体系,成功地塑造了中共政党形象。②

2.延安时期。张俊国认为,延安时期由于党员干部的独特定位与特殊身份,他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仅代表他们个人的形象,而且代表着党的形象。③王传志认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整风运动,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崇高形象。④陈金龙认为,中共立足延安后,对外注重借助海外媒体来建构中共政党形象,对内注重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来建构中共政党形象。⑤韦文涓等认为,延安时期毛泽东通过积极寻求外国记者采访,阐释中共政治方针,有力打破了国民党的歪曲、污蔑和诋毁,塑造了良好的中共国际形象。⑥

3.新中国成立初期。石仲泉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开展整风整党运动、“三反”“五反”运动等,开创了新中国清廉反腐的伟大形象。⑦

于运全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塑造了共产主义的红色政党形象,表现在中国以苏联为蓝本,建立了高度集中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等方面。⑧陶厚勇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重视自身形象建设,塑造了迎难而上、勇于担当,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执政党形象。⑨

4.改革开放时期。陈金龙认为,改革开放进一步塑造了国家形象、人民形象和中国共产党形象。⑩鞠健等认为,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各级纪委通过查处一大批党员腐败案件,促使党的形象得到有力维护。k齐卫平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以坚持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恢复党的形象;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塑造党的新形象;以全面从严治党集中整饬党风,提升党的形象。l常远认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党中央通过加强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塑造了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锐意进取,集体领导、团结稳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独立自主、爱好和平的政党形象。m

5.新时代。目前,学者们围绕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和全新视角研究中共形象建设的学术成果颇丰。田启战认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加强自身形象建设进行了生动探索,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展現改革形象,坚持以人为本呈现为民形象,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塑造清正廉洁形象。”n陶祺谌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世界各国分享治党、治国和全球治理经验,塑造和展示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新特征。”o雷艳芝认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建构的宣言书和行动指南,对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助于党夯实“人民公仆”形象;全面深化改革有助于党筑牢“时代先锋”形象;全面依法治国有助于党塑造“公平正义”形象;全面从严治党有助于党铸就“民族脊梁”形

象。①丁晋清也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了亲民富民的执政新形象;全面深化改革,彰显了改革创新的执政新形象;全面依法治国,彰显了法治公正的执政新形象;全面从严治党,彰显了清正廉洁的执政新形象。②

(二)中共领袖视角

中共十八大以来,学者们在探讨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过程中,普遍会涉及中共领袖与中共形象建设相关内容,代表性观点如下:

1.毛泽东与中共形象建设。何鹏程认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党内和国内塑造了清正廉洁、独立自主的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③代红凯以1944年2月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为考察对象,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对国外媒体宣传中共形象做出的巨大贡献,促使西方英美等国家对中共真实政治形象及其抗战作用和地位给与客观评价等。④罗嗣亮、陆智乐认为,毛泽东诗词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的史诗,其塑造的总的艺术形象就是党和人民的形象。⑤

2.邓小平与中共形象建设。闫笑岩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后,主政西南的邓小平对要树立和维护什么样的党的形象问题作了深入思考,以实际成绩树立党的形象,以卓越的工作艺术和领导方法维护党的形象。⑥吴光会等认为,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立足具体实际,要求党员干部必须践行“两个务必”,以坚持预防和惩治腐败相结合等方式,有力维护了党的良好形

象。⑦

3.江泽民与中共形象建设。井凤娇认为,江泽民在继承邓小平党的形象建设思想实践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形象,塑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形象,塑造领导集体同心同德的形象,塑造严惩腐败,清正廉洁的形象,塑造永葆党和国家事业充满活力的形象。⑧

4.胡锦涛与中共形象建设。王飞等认为,胡锦涛继承和发展、深化与拓展了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党的形象建设思想的建设举措,成功打造了“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政党形象,推动党的事业进一步向前发展。⑨

5.习近平与中共形象建设。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有关中共形象建设的思想已然成为学界研究热点,归纳来看,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从地位上看:罗嗣亮、江烜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党的形象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既扩大了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也提升了党的威信,增强了党的战斗力,为新时代党的形象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引。⑩二是从内容上看:李越认为,习近平关于党的形象建设思想内容包括,清廉——严惩贪腐的政党形象;能力——科学执政的政党形象;法治——依法治国的政党形象;共赢——合作共赢的政党形象。①三是从特征上看:程美东认为,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党的形象设计,塑造了中国共产党大气的形象、“钙”质充分的形象、民主法治的形象、敢作敢为的形象、清廉洁净的形象、改革开放的形象、浩然正气的形象和好学奋进的形象。②

(三)政党文化视角

中共十八大以来,学者们普遍认为,政党形象是政党文化的一种精神表现。齐卫平认为,政党文化指包括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制度规范、行为操守等方面的观念体系,是代表政党形象的精神标识。③靳呈伟认为:“政党形象是政党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是外界了解党的一个重要窗口。”④蔡禹、周全华认为,政党形象属于政党精神文化的层面,是政党文化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正是通过政党行为、价值和符号等去展示政党形象,赢得人民认可。⑤

(四)中西方政党比较视角

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内学界围绕中西方政党形象的比较研究,大多从政治体制、执政理念、生成逻辑和社会制度等层面进行分析,普遍认为中国共产党形象更多表现为一种“集体形象”“实践形象”和“红色政党形象”。蔡青竹认为,以西方政治话语定位政党形象,中国共产党往往被表述为一种“红色政党”“宗教式政党”等形象。事实上,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并非如西方民主政治舆论和话语描述的那样。”⑥罗嗣亮、江烜认为,中西方政党形象有着本质区别。西方政党组织相对松散,因而其政党形象往往“聚焦为一种党魁形象”,中国共产党组织严密,政党形象既体现为领袖、干部、党员等的个体形象,也体现为党的集体形象。⑦李冉认为:中国共产党形象是一种“实践形象”,反映的是政党的宗旨与政治大局;而西方的政党形象更多是一种“镜头形象”,它可以通过设计与包装被制造出来。⑧因此,中共的良好形象归根结底是干出来的,是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形成的,这根本不同于西方政党的“竞选形象”“镜头形象”。⑨

(五)新媒体视角

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内学界围绕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研究,大多都会涉及新媒体视角,普遍认为新媒体对于政党形象建构是一把“双刃剑”。吴阳松认为,新媒体既可以强化政党与公众的相互了解和需求,成为政党形象传播和建构的高效工具,同时新媒体传播及时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特点又给政党的形象建构带来挑战。⑩杜刚认为:虽然现代大众传媒便于执政党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但现代传媒信息传播的无孔不入以及日渐活跃的公众舆论活动也会给党和政府的公众形象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因此,处理好执政党、大众传媒与公众间的互动关系,成为现代传媒时代党的执政形象维护与塑造之关键。k

(四)深入贯彻群众路线

中共十八大以来,一些学者认为,深入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有助于维护和塑造党的良好形象。例如,王可园认为,群众路线对于提升党的形象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坚持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决策权利,有助于提升党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维护和发展人民民主的政党形象。④陶厚勇认为,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为抓手、以密切联系群众为途径,进一步优化党的为民亲民形象。⑤刘海涛认为,要强化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教育,通过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进一步维护中国共产党的形象。⑥

(五)创新政党符号载体

载体是传递信息和事物的媒介与工具。政党符号作为传播党的宗旨、理念和方针的有效载体,是塑造中共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从概念上看,政党符号是指具有特殊含义且专属于某一政党的象征和标识,最常见的政党符号当属党徽、党旗、党名等党的标志物。⑦特定的政治符号对于政党形象的建构有着特殊意义。对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长期执政的党来说,政党符号既要具有自身特色,又要不断发展创新,融入更多现代化、时尚化元素。此外,也可将具有鲜明特征(高瞻远瞩、务实勤政、亲民廉洁等)的党的领袖群体作为更新政党符号、建构党的形象的有效手段。⑧

(六)优化网络媒介传播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新媒体的发展在影响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在传播党的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⑨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在信息化时代如何使用新型大众传媒做好自身公众形象建构,是一个新的课题。⑩吴阳松认为,新媒体时代提升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必须要转变建构逻辑,要从原则上强化党对新媒体的领导力和引导力;从认识上切实转变形象的建构思维;从基础上切实提升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从策略上强化政党形象塑造的建构力。k杨莉芸认为,在网络时代提升中国共产党形象,需要在主体主导基础上提高对网络传播现实机制的适应,在客体需求上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绩效建设,在关系和谐基础上构建良好的党群关系,以此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l

(七)借鉴国外政党有益经验

积极借鉴国外政党形象建设的有益经验,是提升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重要资源。中共十八大以来,学者们围绕国外政党形象建设的研究,大多聚焦于以下方面:靳呈伟以古巴共产党为例,认为古共通过开展强大的反腐运动及其在廉政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对古共赢得人民信任和支持发挥重要作用,这些经验做法为中共政党形象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①付启章、蒯正明以美国民主党为例,认为2008年美国大选奥巴马的获胜,取决于反腐败竞选主张的提出和借助大众传媒塑造政党“透明、积极”的形象。因此,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要平衡好“阶级性”与“群众性”关系、通过治理腐败型塑党的“明政廉洁”形象、密切党群关系型塑党的整体“亲民”形象和强化传媒能力型塑党的“开放包容”形象等。②王慧以瑞典社会民主党为例,认为其“人民之家”的策略口号和执政理念,对于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坚持党的宗旨和贯彻人民利益具有借鉴意义。③还有学者以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为例,认为人民行动党在执政期间树立了良好的绩效形象,深入分析和借鉴对于维护中共政党形象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④此外,陈松友、刘帅认为,新加坡廉政文化建设的经验,对做好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倡廉工作和提高党员的廉洁形象具有重要意义。⑤

五、总体评述与展望

总体来看,国内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问题的研究,是基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际影响力等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显著提升和近年来中共反腐倡廉建设的大力推进背景下而逐步兴起的。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学者们从多维领域对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细致的探讨,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为推进该问题的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学理基础。但从既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还有待学界进一步加以深化、突破和创新。

第一,深化研究内容。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是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包括执政主体、价值理念、话语特征、传播途径和目标任务等理念和要素。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内学界围绕党的形象建设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但研究内容仍有待继续深化。一是可深化基本理论的研究。目前,国内学界围绕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研究,大多存在着“经验性研究”过多,“学理性阐释”较少的问题。例如,有关“政党形象”“国家形象”“政府形象”“政治形象”与“执政形象”之间的概念内涵、适用范畴、逻辑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相对不足,尤其是在中国的政治语境下,厘清它们之间的内在属性及其相互关系,成为深化党的形象建设研究的一项基础前提。二是可深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政党形象思想的研究。目前,学者们大多以毛泽东、邓小平和习近平政党形象思想为研究对象,较为缺乏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整体性视角出发,考察和研究党的形象建设的相关理论内容。今后,学界可深化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政党形象思想内容的研究。三是可深化中共具体形象研究。中共形象作为一个聚合体,是由中共若干具体形象所组成。目前,学界较多侧重于中共为民形象、民主形象、廉洁形象和国际形象等方面研究,围绕中共主体形象、领导核心形象和自我革命形象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不足,仍是学界今后待以深化和拓展的重要领域和研究重点。四是可深化宏观领域的研究。今后,学界的研究应更多将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設放置于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局性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性高度加以考量,从“五位一体”总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国外交”和“四个自信”等宏观领域,探讨和研究中共形象建设的价值属性、逻辑关联和实践指向,努力尝试构建起一套符合和适用于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完整话语理论体系。

第二,拓展研究视野。开拓视域是实现学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内学界围绕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研究:一是从纵向上看,较为缺乏有关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历史论域的深入探索。例如,有关中共苏区时期、长征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重要时期的研究成果匮乏,有待通过史料挖掘加以丰富。同时,学界还缺乏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度探讨政党形象问题,如将习近平政党形象思想与其他几位领导人的对比研究。二是从横向上看,较为缺乏与其他不同类型国家政党形象建设的比较与分析。今后,学界可加强与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及苏联有关政党形象建设的共性探讨和比较分析,广泛梳理和归纳西方政党和学术界有关政党形象建设研究的有益成果,不断在比较、分析和借鉴过程中汲取有益于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经验做法和学术智慧。此外,深化新媒体视角下党的形象建设,更好发挥新兴媒介载体优化中共形象建设的传播需求,也是今后学界加以关注的重点和方向。

第三,丰富研究方法。目前,学术界有关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研究,大多采用的是从概念到理论、从理论到理论或从经验到理论的研究方法。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作为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庞大工程,除了基于以上方法之外,还应更多采用实证研究法和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力图实现研究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一是可采用实证研究法。要广泛发挥大数据优势,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以统计和归纳出外界公众对中共政党形象的认知与评价,进一步为优化中共形象建设提供更为合理、科学和有效的对策建议。二是可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法。中共政党形象建设除了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学术基础外,还需广泛引入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统计学和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以期实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有机互补和协同发力,为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注入新的研究范式。

总之,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是党的建设一项永恒课题,既需要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积极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也需要学术界继续深化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共同推动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研究走向深入化、科学化和规范化,进一步为加强党的形象建设提供更为深厚的学理支撑。

(梁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张荣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研究述评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近几年来党员干部守纪律讲规矩研究述评
国外私立大学管理体制研究述评及启示
基于文献分析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