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蚤市场鼻祖诞生于19世纪
2020-06-09赵风英
赵风英
地摊文化一直在法国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单是从法语来看,摆地摊就有“跳蚤市场”“清空阁楼”“马路叫卖”及“流动兜售”等说法,不需要执照的街边地摊还被称作“野卖”。当然,各种地摊经济模式当中,最有名的还是跳蚤市场。作为跳蚤市场的鼻祖,巴黎圣图安跳蚤市场已有150年的历史。虽然如今热闹非凡,但在诞生之初却潦倒落魄。
19世纪中叶,法兰西第二帝国着手改建巴黎,在西部为金融和工业界巨子建立了贵族区,手工业者和贫民被迫去了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巴黎北部茨冈人聚居的圣图安地区就是个出了名的“脏乱差”典型。1870年,法国政局动荡,因为普法战争,巴黎人饥贫交加。窃贼、鱼贩、拾荒者、旧货商却逐渐汇聚于圣图安和茨冈人共同收售破烂。只有300多平方米的地摊场地慢慢变成了小有名气的二手货市场。
当年巴黎社会的“三教九流”选中圣图安摆摊挣钱主要有三个原因:1883年,时任巴黎市长普贝尔发起“城市清洁运动”,要求每家在门口配备一个带盖的垃圾桶回收垃圾。这严重干扰了捡破烂者的生计。此外,他们夜间出动收捡破烂,干扰了市民休息,而位于巴黎城墙外的圣图安恰恰是个“三不管”的法外之地。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圣图安正好处在当时巴黎“纳税圈”外缘,买卖东西不用缴税。自由而免税的交易吸引到了更多的顾客,为了给远道而来的顾客提供膳食,有小贩开始售卖薯条、腊肠、沙丁鱼及蜂窝糕。街头小酒馆也逐渐兴盛起来,人们一边喝着免税的廉价葡萄酒,一边欣赏街头艺人弹奏吉他,活跃和轻松的气氛也让批发商将目光投向这里。
慢慢地,原先破败的小木屋减少了。富裕起来的商贩打算离开以前的地摊,沿米谢来大街规划一个初具雏形的市场。当地人口随着商铺不断增长,令巴黎市政府觉得不能任由这个“野地摊”这样发展下去。1884年,巴黎市决定将圣图安的地摊纳入市政管理并正式征税,结果对缴税“敏感”的商贩迅速从米谢来大街退出,重操原先“无证摆摊”的模式。前来淘货的一位军官注意到,这里的拾荒者“傍晚跟流浪狗睡觉,清晨带着满身跳蚤醒来”,于是给这里起名“跳蚤市场”。跳蚤市场的说法随之传播开来。
到了1908年,多数商贩意识到每天这样摆摊收摊、搬运货物的流动销售成不了大业。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他们终于决心进军附近宽敞的街道,修建固定的商铺,打造一个接受管理、愿意纳税的“跳蚤市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跳蚤市场的繁荣让投资人出钱为市场引来水、电,他们收购地皮搭建商铺,然后低价租给前来经营的商人。1920年,在玫瑰路两旁,一个面积达1.3万平方米的全新跳蚤市场问世了。从1925年到1945年,7000平方米的古董市场、1500平方米的带棚市场还有3000平方米的马利克市场(因阿尔巴尼亚籍富商马利克得名)在原有跳蚤市场周围拔地而起,共同组成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庞大旧货市场。
一时间,去跳蚤市场淘淘宝贝或者仅是溜达闲逛成了巴黎人的一个休闲上选。因为除了琳琅满目的旧货,这里还汇聚了各种咖啡馆、酒馆、餐厅及娱乐活动。法语因此还诞生了“逛跳蚤”的说法。市场周围的葡萄种植者及菜农也嗅到了商机,将土地转卖给仍在扩张的市场。圣图安跳蚤市场的“升级”还获得了巴黎市政府扶持,1949年,市场多条马路被改造成为漂亮清洁的柏油路,更加方便了人们“逛跳蚤”。富商马利克的孙子塞尔日·马利克回忆道:“在4到7岁的时候,我徜徉在市场里数不清的各式店铺里。每个周末我还去兜售旧货,那真是我人生中的一段美好时光。”
二战后到上世纪90年代,圣图安跳蚤市场愈发细化、分类和升级,人们可以在此找到18到20世纪的旧家具、首饰、衣服和书等。还有人从美国、加拿大赶来,希望淘到一件路易十四时期的桌椅或一套东方古屏风、古彩陶。2001年,声名远扬的圣图安跳蚤市场被列为“巴黎都市风景建筑遗产保护区”。这儿独有的“烟火气息”也让电影《地铁里的莎姬》《午夜巴黎》剧组前来取景。
如今的圣图安跳蚤市场号称“世界最大的跳蚤市场”。巴黎市现有圣图安、圣凡夫及蒙特勒伊三大跳蚤市场,它们的经营模式影响到了里昂、马赛等地的市场,甚至令比利时、加拿大的跳蚤市场纷纷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