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专业体育助残志愿服务模式探索
——以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Bridge志愿服务队”为例

2020-06-09林博胡平安胡子航吴燕丹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助残服务项目残疾人

林博,胡平安,胡子航,吴燕丹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 福建福州 350117)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 2016 年 10 月 25 日发布“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1].提到要加强重点人群的健康服务,重点提出维护残疾人健康.全国有超过8502万残疾人口,但每年参与体育锻炼的残疾人仅为9.6%[2].残疾人享有维护健康与参与体育锻炼的权利,但仍有大部分残疾人无法参与体育锻炼.有学者经调查指出,残疾人体育活动参与率较低,其主要原因为缺乏适合的项目、活动场所和设施的利用率较低和组织指导不完善[3].为此,国务院颁布《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4],国家鼓励和支持高校、职业学校设置残疾预防和康复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截止2017年,我国累计培养7万余名残疾人健身指导员[5],可其数量和质量仍与庞大的残疾人口数量极度不匹配,如何培养更多残疾人健身指导员,设计更多适宜的残疾人体育项目仍然是残疾人体育参与的问题所在.

国外部分国家体育助残志愿服务很早就立足于高校,其志愿服务组织数量庞大,形式多种多样,在组织建设上具有较为先进的水平,招募志愿者的方式多样;具有完善的通识及岗位培训;依托高校社团,活动丰富多样,经费来源受政府或社会募捐;借助高校志愿服务平台,更便捷、精确地开展志愿服务;具有相对完善的政策法规和志愿者激励机制,鼓励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国内志愿服务组织应该吸取国外先进的志愿服务组织培育与发展模式,促进我国助残志愿服务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组织借助良好的环境蓬勃发展.《志愿服务条例》的颁布,号召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建设志愿服务组织,并对志愿服务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截止2016年底,在中国志愿服务信息网注册的志愿服务组织数量已有287 619个.有数据显示,68.85%的志愿服务组织都有从事助残服务,通过体育锻炼帮助残疾人的志愿服务组织也数不胜数[6].体育助残志愿服务是帮助残疾人提高体育参与的重要途径.通过培育体育助残志愿服务组织,培养专业体育助残志愿者,既可以弥补残疾人体育指导人员的匮乏,加强残疾人体育项目的开发,建立残疾人参与体育的无障碍平台;同时也响应如今志愿服务组织化、项目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促进社会融合、和谐、稳定的发展.

仅仅依靠政府主体的孤军之力显然难以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多元文化服务需求,志愿服务恰恰可以弥补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缝隙,高校是志愿服务的摇篮,体育专业大学生更是潜在的专业体育助残的生力军.因此,如何培育和发展高校专业体育助残志愿服务组织,成为残疾人体育参与的极为重要的新通道.

1 高校体育助残志愿服务现状分析

在对日本残疾人体育参与指导志愿者的调查中,有数据显示除了俱乐部成员,35%的残疾人指导员都为大学生,可见高校大学生对残疾人体育组织与指导的重要性[7].全国约有311所普通高等学校(含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体育院校)开设体育专业[8],而仅有7所体育院校或师范院校开设特殊体育专业[9].通过调查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参与评选的1000个志愿服务项目发现,除个别高校志愿服务组织从事助残服务较有基础并且建立稳定的队伍,大部分高校没有形成助残志愿服务特色品牌 .能够从事体育助残志愿服务的队伍凤毛麟角,且比较松散,并不属于某个志愿服务组织[10],其在体育助残志愿服务定位不够准确,且缺乏组织化,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很难得到专业素养的实践与提升.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缺乏稳定性,志愿服务队伍在体育助残方面专业性就显得相对欠缺.同时场所无固定性、内容无连续性、管理无严谨性、专用无相关性等[11]问题困扰着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

1.1 高校体育专业体育助残志愿服务模式解读

综合国内高校体育助残志愿服务情况分析,体育助残志愿服务目前主要涵盖大型的残疾人体育赛会的志愿服务、各类残疾人的健身指导以及残健融合的活动设计与实施方面.不同服务方向对志愿服务队伍的要求及服务有所不同.高校体育专业体育助残志愿服务模式借助体育专业的优势,通过学习残疾人体育与体育志愿服务的知识,与残联及各个残疾人协会签约合作,主要为残疾人提供各类的体育服务,为残疾人搭建一个体育服务平台,同时培养能够为残疾人提供健身指导人才骨干,也为体育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平台,为更多的残疾人服务.

1.2 高校引入体育助残志愿服务组织培育优势

1.2.1 集成社会资源,多方合作

高校体育助残志愿服务组织能够加强高校与各部门的合作,最大化地整合残疾人、体育、志愿服务等资源,更大程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同时也为学校孵化出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

1.2.2 为体育专业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

高校引入体育助残志愿服务组织的同时,也在为体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社会实践的平台,长效地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的同时,也进一步夯实残疾人体育教学理论基础,丰富社会工作经验.

1.2.3 为志愿服务的长足发展提供动力

高校作为志愿服务组织孵化的基地,通过不断地融入新鲜血液,新生力军能够更好地促进志愿服务的长足发展,借助高校有效地整合各界资源,同样也是对志愿服务更稳定、更长远的发展.

1.2.4 培养更多残疾人体育服务人才

在高校引入体育助残志愿服务组织,能够很大程度上培养许多体育助残的人才,通过不断地助残志愿服务,也能有效地缓解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数量和质量上匮乏的压力,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

表1 体育助残志愿服务项目及相关情况

1.3 国内高校体育助残志愿服务项目分析

体育专业学生主要从事赛事组织与裁判等关于体育赛事与训练指导的志愿服务[12],这与其专业设置相适应.而体育助残志愿服务根据服务性质,主要包括三个服务项目,其在主客体定位、服务内容、服务方式、需求能力上都有所区别,针对不同的具体服务项目,在志愿者队伍建设和培育的过程中应该给予不同的培训及专业建设方案.

由表1可知,目前各地高校开展体育助残志愿服务工作,主要有三个服务项目为残疾人提供服务,但在互动关系、服务内容和方式、需求专业能力上都有很大的差别.

2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专业体育助残志愿服务队的缘起及其体系建设

2.1 助残志愿服务队缘起及发展

随着《志愿服务条例》的颁布,志愿服务成为了公民新的生活方式,而《健康中国2030》残疾人体育参与的迫切需求,促使国家必须提供更多切实可行的新通道为残疾人提供更好、更专业、更优质的体育服务.而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早在2011年就建立一支体育助残志愿服务队伍,借助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平台的优质生源,依托福建省残疾人体育研究指导中心,立足于“运动无碍,共筑心桥”的理念,多年来与中残联、省残联、国际特奥东亚区及多所特教学校合作,长期服务于体育助残第一线.

2.2 助残志愿服务队宗旨、目标及服务内容

福建师范大学Bridge志愿服务队致力于为残障人士提供一个无障碍的体育服务平台,帮助他们通过体育锻炼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通过与社会各组织的合作在福州市范围内以各类形式的活动为残疾人提供体育服务.队伍目前服务方向均有涉猎,队伍下设分部对不同服务方向有各类的培训及策划安排.

2.3 助残志愿服务队组织管理与培训优化

良好的志愿服务管理方式是志愿服务组织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而如何把握组织管理的核心及俘获志愿者的心之所向成为了志愿服务长效发展的重要战略.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助残志愿服务队自成立以来,在组织管理方面历久弥新,不断地优化管理方式,从原有的面试招募模式到推荐试用模式,根据不同服务方向及工作安排,优化更精简高效的组织人员架构,利用钉钉App进行线上管理,借助志愿汇平台为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时长记录,定期进行会议,使团队之间的沟通更为高效;不断修订《Bridge志愿服务手册》为志愿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志愿服务守则和激励机制;邀请志愿服务与残疾人体育领域的专家定期进行志愿服务通识培训以及体育助残专业方面的培训,借助学院平台,通过开设《体育志愿服务》与《特殊人群体育服务与管理》等选修课程的方式,为残疾人提供更优质的体育服务.

2.4 助残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项目开发与外部合作

项目化是近几年志愿服务所呈现的重要趋势,由发现社会问题到寻求解决方案及最后的解决成效成为了志愿服务项目的特色所在.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助残志愿服务队追逐志愿服务项目化的趋势,对于体育助残这条专业线十分明确,针对不同的残疾人体育中的问题,开发了不同的志愿服务项目,用志愿服务的力量帮助残疾人更方便地参与体育锻炼,提高其身心健康.目前,已开发针对下肢残疾人的轮椅健身操教学,受到了广大残疾朋友的良好反馈;融合伴我行:专门针对智力障碍与健全人融合体育活动的设计与推广;专门针对智力障碍学生设计智力障碍的体育保健课程等项目.

项目化引领志愿服务组织必须寻求与其他单位的外部合作,而目前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助残志愿服务队开发的各个项目中已与福州市肢残协会、福建省福利基金会、福州市开智学校、福建省残疾人体育管理中心、国际特奥东亚区等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未来将会开发更多残疾类别的体育志愿服务项目,与聋校、盲校等各类部门单位展开合作.

2.5 助残志愿服务队效果分析

通过对中残联、省残联负责人及服务对象及部分志愿者进行个别访谈或焦点团体访谈,从以上人员的反馈中可知,服务对象对志愿者专业性具有高度认可,志愿者基本掌握了服务技巧与服务礼仪,举办的活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5.1 对服务对象的有效指导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助残志愿服务队伍自成立以来获得服务对象的高度认可.多年以来创编了许多适合肢体残疾人的轮椅健身操,其中由志愿服务队核心骨干创编的轮椅健身组合操在2017年获得首届全国残疾人康复体育健身项目的一类优秀创编项目,被中残联购买,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在服务过程中,根据培智学校课标,设计了更贴合智力障碍学生的体育保健课程,并经过验证,智力障碍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很好的改善.2.5.2 对志愿者的培养

初进入志愿服务队伍时,部分志愿者出于对残疾人的陌生可能会抗拒或是恐惧、害怕,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志愿服务活动后对残疾人的态度转变成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残疾人.在不断培训和体验教学指导的过程中,由“学生”转化为“教练”,不仅在体育助残的专业性和执教能力都获得很大的进步.更有甚者,在不断志愿服务管理中成为了管理新星,助残和志愿服务的理念根深蒂固,部分志愿者成为了学校的十佳志愿者.

2.5.3 对社会的良好效益

福建师范大学Bridge体育助残志愿服务队建队以来,获得了许多荣誉,2014年、2018年获得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银奖以及福建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金奖.多家知名媒体对队伍及开展活动进行了广泛报道,通过知名媒体和自媒体的传播,为越来越多人熟知,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一致好评.为体育院校开设体育助残志愿服务打通了一条示范途径,为残疾人的体育服务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

3 对高校体育专业培育体育助残志愿服务队伍的几点思考

3.1 志愿服务队伍建立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尽管国家政策越发重视残疾人体育参与的问题,但我国残疾人体育参与仍然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是能够指导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健身指导员数量十分有限.体育院校应该适应社会需求,挖掘社会资源,对原有的志愿服务进行重组和改造,让学生能够借助自身专业优势帮助有特殊需要的人群,既能够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也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的诉求,为社会的无障碍贡献绵薄之力.

3.2 志愿服务项目化与体育助残专业化相结合

大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在当今志愿服务百花齐放的时代,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同时越来越多人也将志愿服务视为回馈和造福社会的一种新的方式.当前志愿服务的项目化撬动体育助残志愿服务的新模式的发展,极具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将会成为引领志愿服务的风向标,而体育助残志愿服务也会朝着专业的方向发展,体育院校能够承担志愿服务队伍的专业性,并且提供优质的志愿者,朝着志愿服务品牌发展道路前行.项目化的志愿服务意味着从社会矛盾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解决问题,体育助残的志愿服务组织核心同样是抓住一类残疾人群的体育问题,并通过合理的手段解决问题,并且卓有成效.

3.3 体育助残志愿服务要注重多方合作,同时要加强人才培训

体育院校开设体育助残志愿服务队伍既能够保障志愿者的稳定性和专业性,同时其设立的队伍与残联、特校或残疾人协会的合作关系能够形成长久的项目来保证其志愿服务的稳定性.在培训志愿者方面,可以通过学院的平台请专业的志愿服务专家和残疾人体育的专家为志愿服务进行培训,甚至可以邀请特教学校的一线教师为志愿者进行特殊教育方面的辅导,为打造专业化的体育助残志愿服务添砖加瓦.

3.4 体育院校应该积极建立并推广体育助残志愿服务模式

国内许多政策呼吁加强志愿服务的队伍建设,但仍有许多志愿服务队伍在专业领域存在定位不清晰等问题,高校体育专业由于专业的相关性,仅需结合特殊人群体育等相关课程,即可建立体育助残志愿服务队伍,这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在执教和残疾人体育指导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为打开宽口径的就业路径提供必要的实践平台.目前国内仅有7所高校有开设特殊体育专业,笔者访谈某院校的教师发现该校在体育专业学生实习期为3个月,而在普校和特校分别只有1.5个月、且在实习过程中主要接触的是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和视力障碍的学生,对残疾学生教学实践并不够全面.而在普通体育专业学生中对残疾学生的教学也是基本没有接触过.

3.5 体育助残志愿服务人才培养应更具规范化、标准化

在国家大力推崇志愿服务的背景下,专业化的志愿服务组织建设成为志愿服务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在体育助残专业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同样需要制定出关于体育助残志愿服务组织建设、体育助残志愿服务人才培养,体育助残专业规范标准、体育助残外部合作标准等一系列规范化的标准,以便其他相似的志愿服务组织推广学习和效仿.

猜你喜欢

助残服务项目残疾人
贾茹 爱心助残 彰显民企风采
福建助残福利事业拓新局
Risk Factors for Renal Involvement in Patients with Immunoglobulin A Vasculitis/Henoch–Schönlein Purpura: An Updated Review
桃源路上绽奇葩 助残扶残人人夸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制定和落实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实施意见
基于互联网地图语言的实时路况信息服务项目探析
关爱残疾人
我骄傲
伊朗工程服务项目的合同关闭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