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在TKA术后不同时间的镇痛效果分析*

2020-06-09张晓凡蔡云亮孙振和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11期
关键词:布比罗哌卡因

刘 罡 张晓凡 蔡云亮 孙振和

1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第五人民医院麻醉科 518000;2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麻醉科

TKA为治疗膝关节相关疾病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广泛应用临床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疼痛为TKA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研究表示,TKA术后重度疼痛发生率在50.0%~66.67%之间,因此应用合理的镇痛药物对减轻术后疼痛有重要意义[1]。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均为长效酰胺类局麻药,两种药物均对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毒性较低,存在一定安全性。罗哌卡因在临床应用较广,目前国内关于布比卡因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TAK术患者应用两种药物,旨在比较两种药物术后镇痛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2月收治的78例行TKA术的患者分组研究,随机分为罗哌组(n=39)与布比组(n=39)。罗哌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29~67岁,平均年龄(46.78±3.46)岁,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Ⅰ级22例,Ⅱ级17例。布比组男20例,女19例,年龄31~68岁,平均年龄(46.84±3.49)岁,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Ⅰ级23例,Ⅱ级16例。两组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均为择期TKA手术患者,ASA分级Ⅰ~Ⅱ级;患者均意识清晰、沟通能力良好;患者及家属均对研究知情,且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者;精神疾病者;穿刺位置存在感染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长时间应用镇痛药或激素药者;存在认知障碍、语言障碍、神志障碍等无法进行正常交流者;对研究应用药物过敏者;有手术或麻醉禁忌证者。

1.3 方法 两组均行TKA术,麻醉前30min给予阿托品0.5mg及苯巴比妥钠0.1g,行肌注。进入手术室后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给予乳酸钠林格氏液5~8ml/kg,行静脉输注,常规面罩吸氧。协助患者取侧卧位,于L3~4间隙进行穿刺,成功后置入腰刺针,回抽清亮脑脊液后,布比组注入0.5%~0.75%的布比卡因1~2ml,罗哌组注入5%~0.75%罗哌卡因1~2ml,麻醉药注入完毕后拔除腰穿针,常规留置硬膜外导管。手术结束即刻连接硬膜外自控镇痛泵,配方为0.2%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5μg/ml。

1.4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术后静息状态下2h、4h、8h、12h、24h各时段VAS评分差异,分值0~10分,0分表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6分为重度疼痛,分数越低,提示疼痛越轻。记录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各时段VAS评分比较 罗哌组术后2h、4h、8h、12h、24h各时段VAS评分与布比组比,相对更低(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感觉及运动阻滞时间比较 罗哌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与布比组比,相对更短(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术后各时段VAS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镇痛剂运动阻滞时间比较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罗哌组不良反应率为5.13%,与布比组23.08%比,相对更低(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注:两组总不良反应率比较,χ2=5.186,P=0.023。

3 讨论

TKA手术为治疗膝关节相关疾病的有效手段,可最大限度保留患者膝关节功能,近年来在临床中应用逐渐广泛。但TKA术后伴明显疼痛,可对患者膝关节屈伸活动造成影响,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手术置换效果,甚至加重患者心脑血管疾病[2]。术后严重持续的疼痛可增加患者坠积性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影响患者预后。因此TKA术中选取合理的麻醉方案及麻醉药对减轻术后疼痛、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TKA手术合理的镇痛方案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症状,利于患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可减少患者因恐惧疼痛出现恐动症,进而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风险[3]。注射局麻药为缓解术后疼痛最有效、直接的镇痛方法,其作用机制为通过可逆性阻滞或注射局部神经的传导,促使机体某特定区域感觉出现暂时性的丧失,进而起到短暂的镇痛作用。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为临床常用的硬膜外麻醉镇痛药,有研究表示,布比卡因可有效延长单次给药作用时间,还可促使机体内药物浓度波动下降。布比卡因与其他镇痛药相比,阻滞起效速度较快,维持较长时间,但布比卡因运动阻滞效果较强,可增加机体尿潴留的风险,导致机体血流动力学波动幅度较大,可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罗哌卡因为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其具有起效快、作用持久、镇痛效果理想等优点,本药为单一对应构体,与布比卡因相比其对人体中枢神经、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更小,脂溶性也相对更低,基本不会通过胎盘,安全性更高,且能有效对感觉纤维进行阻滞[4]。此外罗哌卡因具有高度感觉—运动神经阻滞分离特性,可促使患者术后运动功能更快恢复,促使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尽快恢复,利于患者尽快下床活动及早期康复训练[5]。罗哌卡因对运动神经作用相对较弱,经肝脏代谢对心脏兴奋及传导抑制作用较弱,故其引发的不良反应要少于布比卡因[6]。本文结果显示,罗哌组术后各时段VAS评分相比布比组更低,提示与布比卡因相比,罗哌卡因在TKA术后镇痛效果更好。罗哌组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相比布比组更短,提示与布比卡因相比,罗哌卡因麻醉阻滞起效更快。罗哌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布比组,提示罗哌卡因不良反应相比布比卡因更少,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与布比卡因相比,罗哌卡因用于TKA术中麻醉阻滞起效时间更快,术后镇痛效果更好,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及应用。

猜你喜欢

布比罗哌卡因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分析舒芬太尼、盐酸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中应用效果
布比卡因神经毒性研究现状
探究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和毒性特征
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25G腰穿针超小剂量布比卡因腰麻用于肛肠科手术的临床研究
小剂量低浓度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在混合痔术中的效果比较
0.375%罗哌卡因与0.25%布比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效果及安全性
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