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菊蕾壶的创作理念

2020-06-09刘惠萍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4期
关键词:之士田园生活陶渊明

刘惠萍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多在艺术作品中以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以物抒情,从而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象征手法是形成创作理念的构思形式之一,关键在于寻找主客观的共通性,借助客观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主体的抽象的思想和情感,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赋予作品深意,使作品低调内敛却立意深刻。白居易咏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赞扬小草顽强的生命力。用草的坚韧,激励人们即使出身平凡,也要有不平凡的精神。王安石咏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凌寒独自开与雪竞相开放,而且胜雪芬芳,表达了一种顽强傲雪的精神。郑板桥一生清苦,在画竹写竹中“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鞭策自己、安慰自己、成就自己。这种以象征手法托物寄情的创作理念将抽象的情感寄托于客观的具体“物象”上,让人们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视觉美感悟到内在美,体会出隐藏于生活表象背后的深层哲理和人生真谛。综上案例,怎样将所托之情寄托于现实的事物上呢,首先要抓住“物”的特点,突出它与所喻之人、所托之情的共通之处,从而自然却能深刻的表达感情。

《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九月闲居》中“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持胶靡由,空服九华。”《饮酒其七》中“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九日闲居》中“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菊之于陶渊明,是他的日常生活陪伴,也是他的精神灵魂伴侣。陶渊明,一生四次出仕,四次退隐。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为官八十多天便弃官归隐田园。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过起了“采菊东篱下”的田园生活。这也成就了他的文坛地位,成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曰:“晋陶渊明独爱菊。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可见,因陶渊明对菊花的多次歌咏,使之成为后世对田园生活向往的抽象化表达,是隐逸之士的象征。

菊花,它不仅代表隐逸之士的气节,还被赋予了广泛而深远的象征意义。它在深秋寒霜季节仍然花开不断,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它是花中四君子之一,被视为“高雅傲霜”的典范,寓意着高尚的情操。无论送人还是自用,赏菊都是一种修身养性般的享受。

“一朵一杯,一花一饮。”一朵大而饱满的菊花,在杯中舒展、丰盈、盛开,这就是菊之上品——金丝皇菊。金丝皇菊产地地处山区,海拔较高,一般在11月初迎寒开放,每单枝仅保留一个花蕾,其花形越大越圆润饱满,无论是观赏还是茶饮,都是菊之上等品。“菊蕾壶”就是以此为创作原型,以菊花代表隐逸之士的象征意义作为创作理念,以艺术手法营造一种田园生活的意境。“菊蕾壶”以筋纹器造型为基底,筋纹器是紫砂三大器型(光器、花器、筋纹器)之一,其器型原理是依据大自然中的瓜果、植物花形提炼加工而成,运用几何形等比例分割和重合变化,如合菱、菱花等,常见有三、六、八、九、十二、十八、三十六瓣之分。筋纹器又被称为“筋囊货”,“筋”为“骨”,表现的是收勒之力;“囊”为“气”,表现的是鼓胀之力。“菊蕾壶”作六等分,瓣面大小如一,线条紧致流畅,六瓣菊花圆润饱满,呈现出匀称丰腴的宝相。壶钮也作六等分,与壶身呼应。壶嘴、壶把、盖面舍弃筋纹线条,作光器处理,这样的创新巧思简单处理却显新颖别致,简洁大方。泥料方面,选用了段泥中的上品青灰泥,不同于朱泥的鲜艳娇嫩,紫泥的端庄厚重,青灰泥烧成后色泽青穆沉静,一经泡养有青铁古玉质感,柔滑如脂,低调内敛,契合隐逸之士的气节。“菊蕾壶”,菊之形生动,菊之韵浓郁,意境幽深淡远,平淡见奇,娓娓道来,让人身临其境。

现今尘世,人如流水马如龙,热闹也喧嚣,绚烂多彩也纷繁复杂,人们在追求高质量的物质需求中忙忙碌碌,在偶尔休憩中就急需要心灵的慰藉。“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成为多少俗尘滚滚中人的向往?陶渊明在一千多年前就告诉我们:“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泡一壶茶,品一杯茗,于一隅安静里,融于自然,淡然欢喜就好。

猜你喜欢

之士田园生活陶渊明
你好,陶渊明
我向往的田园生活
战“疫”之士
有“情”之士的无“情”之作:库切的卡鲁情怀与文学生产
孟子的“贵贱”论
山林石屋,北京城边的田园生活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陶渊明 饮酒》
不为五斗米折腰
亚历山大·蒲柏的田园思想与辛弃疾的田园思想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