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以载道 壶有乾坤
——浅析紫砂作品“方菱壶”的人生哲学
2020-06-09高壮华
高壮华
《易传·系辞上传》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方菱壶”以艺术手法将抽象的思索具象化,作者在壶艺造型上进行了较大的突破,这对传统的制壶技艺是个挑战。因壶识象,因象悟道,这件作品无论是从创作理念的确立到工艺材料的选择,还是从造型设计美学到装饰艺术表现,器物与文化、视觉美感与人生哲理,都在这件作品中有了完美的融合,在紫砂壶艺、视觉美感和精神思索中相生,映射出以下多层面的人生哲学:
一、发现自我,肯定自我
这件作品在曲线上的巧妙组合运用,平面视觉上构成了人体体型的美学特征。人体美是万物中最美的,它原始而自然,德国著名哲学家亚瑟•叔本华把人体美视为人类理式在可视形式上的最充分表现。“断臂的维纳斯”, 虽然没有双臂,但是肌肤丰腴,她那微微扭转的姿势,使半裸的身体构成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形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绽放着丰盈而优雅的生命力,充满了含蓄而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雕塑“大卫”则是大胆而细腻的塑造了体态健美、神情坚定、肌肉饱满的男子形象,表现了人体的原始美、力量美。这件作品以优美的人体体型为壶的核心基底,人体美是人的重要的审美对象,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坚定对自我的本质力量的自信。
二、方圆相生,刚柔相济
“方菱壶”可以说是一件方器,它以方器的成型方法全手工制作,方器的成型要素和技巧尽在其中。它却不全然是一件简单的方器,直线、弧线的交叉应用,方形、扇形、梯形的组合排列,硬朗中有柔美,优雅中有刚毅,呈现了方圆相生、刚柔相济的视觉美学效果,这是这件作品的独特魅力之处。老话常说:“没有规矩不方是做人之本,做人要保有底线,不可逾越;圆是处世之道,为人要圆润通融,与人为善。人过刚易折,过柔易弯。老子云:“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方圆相生,刚柔相济,以达“内方外圆”的圆通境界。
三、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方菱壶”直流嘴、大耳把,桥型钮,内嵌盖,这样的组合搭配,虽是创新的尝试,却因为大小比例合适,壶嘴昂扬向上,自信张扬;壶把使中有转,转中有使,收放自如;壶钮普通平凡,简单大方,拿捏方便;壶盖内嵌,技法深厚,低调内敛。整体有张有弛有度,视觉上自然和谐,给人以收放自如的舒适感。人生亦是如此,张弛要有度,比如健康,不可过度劳累,也不要过于安逸,要劳逸结合。比如精神,过度紧绷就会导致紧张焦虑,过放松容易心生惰性。我们要在适度的范围内,一切得当,张弛有度才能收放自如。
四、顺应自然,处之坦然
紫砂壶艺创作过程中,一是以造型设计展现创作理念,二是借助装饰艺术表达思想情感。紫砂壶艺的装饰艺术种类多样,各有千秋。其中,陶刻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主要装饰技法。上文我们有提到“文以言情、诗以明志”,陈鸣远的《东陵瓜壶》壶身题词“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借以歌颂召平的安贫抱朴、耿介不阿的精神。本文的“方菱壶”在壶身以陶刻技法镌刻王维的《终南别业》,这首诗看似在陈述平常的生活小事,却蕴藏了至高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王维上半生平步青云,后被牵连贬谪。在经历了丢官外放、痛失爱妻这些悲惨遭遇后,王维开始半退半隐,随性游走,在山水之间陶冶心性,吃斋修佛,求道问禅,看破了红尘,宽慰了心境,终成一代“诗佛”。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随意而行,不知不觉,到了流水的尽头,前方无路可走,那就索性席地而坐,看那云卷云舒,随意的生活中是豁达超然的心境。我们要平静地处理自己的“内在”,而不是忙碌地应对“外在”。有时候我们会感觉疲惫,那我们就承认我们累了,不要否认自己当下的感受,累的时候不要暗示自己“我不累”;心情不好的时候不要让自己强颜欢笑。接纳当下的感受,聆听身体传递给我们的信息,这样才能真正的养精蓄锐。顺应自然,处之坦然!
总结,“器物有灵魂,匠人自谦恭”,以心为匠而制的紫砂壶,承载了匠人的心血,凝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方菱壶”在造型设计上鼎故革新、在文化内蕴上通古达今,一把壶,一生哲学,是艺术,亦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