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镂妙趣横生
——浅析紫砂作品“树桩”的美学意境
2020-06-09姚英
姚 英
紫砂壶艺因其形态丰富、手工精制、寓意深刻,成为具有投资收藏价值的艺术品。花器作为紫砂壶艺的一大类别,以造型丰富、形象生动著称,营造丰富的美学意境。本文将以花器“树桩”为例,通过其形象、工精、意好三方面诠释紫砂作品“树桩”的美学意境。
一、“树桩”之美,美在其形象
紫砂壶艺形态丰富,其中花器千姿百态,是所有器型中造型最为丰富的器型。花器造型可以来源于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比如顾景舟制松鼠葡萄壶、朱可心制报春壶、蒋蓉制荸荠壶等,它们通过艺术手法,生动再现了紫砂界的美好与灵动。花器造型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把壶作为一个整体的题材造型,比如陈鸣远制松段壶、裴石民制梅桩壶等。一种是在壶的嘴、把、盖等局部做处理,比如顾景舟制九头咏梅茶具、何道洪制大松竹梅壶等。本文的“树桩壶” 是一款典型的通过提炼取舍的艺术手段,将整把壶作为题材造型,表现自然形态中的美。壶身截取的一段树桩,树桩分布了树瘤和树皮;壶嘴、壶把截取的树枝,上面长了一些树樱;壶把底部向壶身伸展出枝叶;壶钮巧取了一小节树枝,一些枝叶伸展到盖面上。这把“树桩”的造型设计是完整的,有桩、有枝、有叶,却又和谐有度,不多不少,多一点则乱,少一点则单,一段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树桩就这样惟妙惟肖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自然气息扑面而来。
二、“树桩”之美,美在其工精
古时,紫砂器的成型方法一般都是全手工制作,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紫砂壶走进寻常百姓家,人们的需求量日益加大,科技的发展,机器的大量快速生产满足了量的需求,紫砂界出现了半手工、手拉胚、机车、注浆等多种成型方法。全手工是不用模具,只借助做壶工具,用双手一点点完成一把壶,需要几天的时间,耗费大量的精力。半手工是借助石膏模具,在专用工具的帮助下,做出各个部位的雏形,最后依靠双手拼接完成。手拉胚是在转动的轮盘上,用手将可塑的泥坯拉制成各种形状,然后配上壶嘴、壶把,这种成型技法不适应真正的紫砂泥,一定要加入高岭土等陶泥或化工泥代替紫砂泥料,以增加泥料的延展性。机车壶,顾名思义是利用机器成型。注浆,又称灌浆,将紫砂泥做成糊状泥浆,将泥浆倒入模具中,待冷却后脱开石膏模具便可成型。人力、精力投入不同,作品工艺高低立见,价位差距也就很大。
在宜兴,真正的紫砂匠人还是保留了古时的全手工成型技法,并努力将其发扬光大。“树桩”的美,美在其采用全手工成型,将紫砂壶艺的“精、气、神”展现的淋淋尽致。全手工花器成形工艺的重点是各组成部分的成型技法和恰到好处的表面装饰的精加工,这把“树桩”是整体自然造型,用的是手捏法制作身筒,在身筒上做出树皮、树樱的效果。然后制做壶流、壶把、壶钮的雏形,捏塑树节、树樱、枝叶等装饰零件,然后贴饰壶身各部,最后表面再细处理,风干之后烧制。花器重在形象、生动,所以枝叶等细节的处理尤为重要。一把全手工的花器从制作到烧成,大概需要一周以上的时间,这是对耐力的考验。
三、“树桩”之美,美在其意好
这把壶的灵感来自“枯木逢春”的偶遇,一段枯木,被扔置在路边,风餐露宿中,悄然新生,枝杈处有了嫩绿的茎叶,它们昂扬向上,努力成长,尽情的接受雨水的滋润,阳光的沐浴,让人感慨生命的伟大与神奇。人也一样,人生一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坎坷是一种磨砺,不要害怕挫折,即使跌落低谷,也要永不言弃,等春来,等风过,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只要心存希望并且抱着必胜的信念,勇敢地面对挫折,努力的克服困难,总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结,通过解析紫砂作品“树桩”的形、工、意,我们得出紫砂花器的制作精髓,“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在基于实用功能的基础上,捕捉客观题材的特征元素,以适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塑形,达到美的意境。人在作品中欣赏美,在意境中感知美,紫砂花器艺术创造了人、自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美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