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博物院藏乾隆青花瓷赏(上)

2020-06-08高雪张语师

收藏家 2020年2期
关键词:青花瓷青花纹饰

高雪 张语师

清乾隆一朝60年,是清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瓷器生产取得了空前的繁荣,青花瓷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艺术水平。造型十分工整,花纹图案化、对称化,极为精细,技法老练,有宫廷气派。乾隆青花在清代以浑厚沉着而著称。

乾隆官窑青花瓷既与清幽的康熙青花有别又与淡雅的雍正青花不同,它是以纹饰繁密、染画工整、造型新奇取胜;民窑青花种类丰富、色彩艳丽、画面多样。乾隆朝青花除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派生出许多新品种,如天蓝釉青花、豆青釉青花、哥釉青花等等,把原有的传统工艺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乾隆朝使用国产青料绘制瓷器。

乾隆青花瓷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典型乾隆器,另一类是乾隆仿古器。典型乾隆器生产量极大,是当时社会大众生活用瓷、陈设用瓷、外销出口瓷的主体。其承袭康熙、雍正青花的特點,并在其基础上继续发展创新、提高,体现在其制作技巧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从工艺制作上看,其胎体的成型、青料的绘制等等,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丝不苟,精工细做,精益求精。乾隆仿古瓷不像雍正仿古瓷要求那么严格,但产量却远大于雍正朝。仿古的方法基本沿袭前朝,仿的最多的是明宣德青花瓷,精瓷与粗瓷的差别很大。

吉林省博物院藏有部分乾隆青花瓷,为了使大家更全面地了解乾隆瓷器,现从院藏品中选出数件精品加以介绍。

1.清乾隆青花暗八仙福寿纹宝月瓶(图1)

这件宝月瓶是一件制造规整的大器,高49.8、口径12厘米。唇口微外撇,颈肩处饰一对如意耳,扁圆腹,下承椭圆圈足。外口沿饰一周如意云纹,颈上为一对“寿”字,腹部中心为团寿,腹部8个变体莲瓣内饰暗八仙,整个器物以云蝠为地纹,底部有6字3行篆书款“大清乾隆年制”。这件乾隆青花暗八仙宝月瓶是一件传世品,因腹圆若满月,又称“宝月瓶”。是受西亚文化影响而出现的器型,此瓶始见于明洪武时期,盛行于永乐、宣德时期,清雍正、乾隆时仍有烧制。暗八仙是由八仙纹派生而来,以道教中各仙的持物代表各位神仙。将葫芦、扇子、长笛、宝剑、玉版、荷花、花篮和渔鼓画于莲瓣之中,借物喻人,描绘八仙故事,画面不出现八仙人物,这种纹饰清代十分盛行。

这件宝月瓶的纹饰很有时代特征,蝠寓意福,暗八仙寓意寿,整个器物的纹饰有福寿吉祥之意。这件宝月瓶的青花呈色稳定,纹饰非常清晰,因此可知青花用料仍沿用国产料,青花色泽艳丽明快。这件乾隆青花宝月瓶,无论是造型、胎釉及青花的呈色,均可代表乾隆本朝青花的烧造水平。

2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赏瓶(图2)

此瓶高38.5、口径9.6、足径12.5、腹23.3厘米。瓶撇口、细长颈、圆鼓腹,高圈足微向外撇。器底青花“大清乾隆年制”3行6字篆书款。腹部主题图案绘一周缠枝莲花纹。青花纹饰从上至下依次为海水纹、如意垂云、蕉叶纹、回纹、缠枝花卉、如意云肩、缠枝莲纹变体莲瓣、卷草。

赏瓶的器型来源于玉壶春瓶,是雍正朝督窑官唐英“参古今之式,动以新意,备储巧妙”新创的款式。初名“玉堂春瓶”始见于雍正,乾隆以后历朝都有烧造,其名称、器型及用途一直延续至清末宣统,成为官窑传统器型。瓶呈撇口、长颈、圆腹、圈足,多以青花缠枝莲为饰,其器型有一定之规。是清代皇帝定制专门用于奖赐有功大臣的,取其“青(花)莲(花)”谐音,其中“青花”代表“清”,“莲花”代表“廉”,“青莲”合在一起,意在“为官清廉”。赏瓶自创烧以来,因其外形俊秀、线条柔美、比例协调,深得清朝历代君王的喜爱。从清代各朝赏瓶存世的数量来看,雍正朝赏瓶烧造的较少。乾隆时期赏瓶的生产与使用最为盛行。此件赏瓶十分精致,造型端庄、古朴,青花色泽鲜艳,是一件标准的御窑器。

3.清乾隆青花梵文勾莲纹高足碗(图3)

高13.5、口径14.5、底径7.2厘米。此碗敞口外撇,直腹,下承以喇叭状高圈足。通体绘青花纹饰,器内外口沿、外底和足沿皆饰有青花弦纹线,碗内心绘团花纹,腹部内壁罩白釉,外壁绘青花缠枝莲花托梵文、梵文字间距均匀舒朗,与上下繁密的缠枝莲纹形成鲜明的对比,胫部绘变体莲瓣纹,高圈足外壁绘青花璎珞纹。足内壁有“大清乾隆年制”青花6字篆书款。

高足碗,又称靶碗,碗的一种式样,上部为碗形,下承以柄状高足、口微撇,近底处丰满,有中空足封闭底和不封底两种。因碗腹之下有高足而得名。元、明、清三代较为流行,盛行于元代,明清继续烧造。乾隆时期品种数量尤为丰富,有釉上红彩、青花、祭红、粉彩、斗彩等品种。

梵文高足碗,仿自西藏地方铜、银制的酥油灯,“酥油灯”是藏传佛教寺庙和信徒家中佛龛前常年供奉的长明灯,因为用酥油作燃料,所以称为“酥油灯”。此碗可作为酥油灯使用,或作为盛供品的供具或单纯地做陈设器。由于乾隆帝一生十分虔诚信奉密宗,当时宫中许多器物都带有浓重的藏传佛教的风格。

乾隆时期青花瓷以精致奇巧取胜。此碗造型规整,釉面光亮,青花发色浓重,蓝中泛黑,所绘纹饰是清代乾隆朝较为流行的纹饰。

4.清乾隆青花甘露瓶(图4)

高23、口径4.1、底13.3厘米。口微撇、细长颈,颈中有一道凸起的棱。球状腹下收,足大而外撇。纹饰从上至下依次为蕉叶纹、回纹、折枝花卉、缠枝花卷草纹、莲瓣纹。

藏草瓶又称甘露瓶,清朝廷为西藏僧侣烧制的用于插草供佛的特别器皿,故称藏草瓶。雍正时已烧制,乾隆时期制品为圆唇口,直颈有凸弦纹,丰肩,腹下部渐收,束颈。

大量的寺庙和频繁的法事活动当然需要有大量的法器和摆设配合,宫廷造办因此制作了大量的瓷质及其它材质的藏域法器,同时亦供清帝赏赐西藏高僧之用。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藏草瓶无疑既见证了乾隆帝对藏传佛教的虔诚,同时又反映了清代官窑瓷器的精湛工艺。藏草瓶为官窑珍品。

5.清乾隆仿宣德青花花果执壹(图5)

高26.7、口径6.1、底9.9、腹15.2厘米。壶体呈玉壶春瓶式,撇口长颈,胆形腹,圈足。壶体两侧分置弯流、曲柄。颈、流间有云板相连。柄上堆贴一小系。通体以青花为饰,纹饰4层,颈下部一环饰蕉叶纹;上腹为缠枝花纹,腹部为枇杷、桃及缠枝花纹;底为莲瓣纹饰,圈足为云带纹饰;柄及注上为缠枝花草纹。此壶是仿照明宣德青花执壶式样烧造,工艺水平高超,是乾隆时期仿明宣德青花的代表作品。

玉壶春瓶式执壶在元代至明初的南方窑场较为流行,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传统的造型,明永乐、宣德时期的执壶最为优美,清代各朝均有仿制。此壶壶体及纹饰均仿明宣德青花三果执壶,较宣德执壶略显生硬,胎质更加细腻洁白,纹饰描绘过于精细,一丝不苟,不如宣德纹样自然生动。青花呈色艳丽,色浓处也有密集的小蓝黑点,为人工点染所致,带有鲜明的清乾隆朝青花特征。

6清乾隆青花三果梅瓶(图6)

此件梅瓶唇口,束颈,溜肩,鼓腹下收,底足微撇。口部饰以青花凤竹纹,肩部饰以青花变体莲纹,腹部饰以青花折枝三果:寿桃、石榴、佛手,足圈饰变体莲瓣纹、蕉叶纹。整器造型规整,制作精良,庄重典雅,青花发色青翠艳丽,绘制精细,构图疏密有致,纹饰清晰,为乾隆青花瓷的代表作。

梅瓶为唐代创烧的瓶式,梅瓶造型为小口,短颈,丰肩,圈足。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梅瓶是储酒实用、陈设装饰、陪葬等多重用途的器物。唐代有白釉器。北方辽代墓葬的壁画中,曾发现了有用梅瓶来插花的图案。宋金时期的梅瓶有的书“清沽美酒”和“醉乡酒海”等字样,更加明确了它的用途。梅瓶为明清时期烧造的典型器物。

三果纹又称三多纹,为传统吉祥纹饰。即多寿、多福、多子之意,亦称福寿三多。多为寿桃、石榴、佛手或寿桃、石榴、枇杷等,寿桃寓有“长寿”,石榴寓有“榴开百子”,佛手谐音“福”,三果纹寓有多寿、多子、多福之意,故三果纹又称为“三多图”。

乾隆时期青花瓷器以纹饰构图满密、层次丰富、绘画工整为特点。瓶、罐的纹样多由3至8层图案纹饰组成,纹样有主次分明、繁而不乱的特点,给人以华丽浑厚的感觉。

7清乾隆青花双凤盘(图7)

盘高3.5、口径16.8、底径9.7。侈口、浅腹、圈足,器里口沿及圈足处各有两道弦纹。盘内外青花绘凤凰及“壬”字如意云图案,双凤在盘心做团花式,外壁为飞翔式,卷草尾为雄性凤,飘带尾为雌性凰,寓意鸾凤和鸣,吉祥如意。底部“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篆书款。此盘器型规整,釉面匀净,青花发色沉稳。青花凤纹盘为清代官窑传统品种。

8.清乾隆青花勾莲烛台(图8)

高13、底9.4厘米,故宫博物院拨。烛台造型端庄秀丽。胎质细密,釉质莹润。绘画精细,青花发色沉静深沉。

乾隆烛台分为3层托盘,上层托盘为放置蜡烛所用,精致小巧;中层托盘为蜡台,内外口沿分饰缠枝花卉与海水纹,中心围绕一周如意云头纹;下层为缠枝花卉与卷草纹。3层托盘之间靠两段线条起伏多变的圆柱连接,全器纹饰复杂,画法细致,胎质坚硬、釉色洁白,为乾隆官窑的精细之作。烛台底落“乾隆年制”双圈10字形篆書款,且篆法特殊,较为罕见。此烛台保存至今珍视有加。

9.清乾隆青花双耳高足盖豆(图9)

高16.5、口9.4、底8.4厘米。伞形圆盖,上有一圆钮。豆为唇口、短颈、鼓腹,肩腹间有对称双环状耳。高圈足外撇。以古代传统器物豆为原形,在制作上另有所创新。分为圆盖、撇口、束颈、鼓腹,细高足、圆盘状底座。盖钮为圆柱,上有青花叶状圆点,盖面为变体蕉叶纹、回纹,盖沿为折沿;豆颈部饰有回纹,肩部有几道凸棱和青花双圈;腹部中央亦为回纹,腹下部为青花绳纹和变体蕉叶纹;底足为白釉素地,足下部有叶状斑点纹,底座有凸棱和青花轮廓线,底座之下青花篆书6字3行款“大清乾隆年制”。该豆器为清宫原藏之物。

(责任编辑:郭彤)

猜你喜欢

青花瓷青花纹饰
青花瓷的前世今生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青花志展览
不翼而飞的青花瓷
追寻青花的东方之美
商代青铜器纹饰变化初探
青花瓷里觅南山——江西
蒋宇涛??《青花瓷》
青花·木 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