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滇青铜器舞蹈造型研究
2020-06-08陈亮
陈亮
古滇国青铜器以精美的艺术形式表达和高超的制作工艺,为我们展现了战国秦汉时期滇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场景。这些存世的文化遗产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以滇青铜文化为代表的高度发达、技艺精湛的青铜文明,它所表现出来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旺盛的活力,在世界的青铜文明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随着滇文化墓葬群的陆续发掘,精美的舞蹈造型不断跃然于世人眼前。大量精美的青铜器舞蹈造像勾勒出云南民族舞蹈文化的雏形,也是古代滇人精神文化的真实再现。
一、古滇青铜器舞蹈形式分类
1.托盘舞
二人舞盘鎏金铜扣饰,长18.5、宽12厘米,西汉。云南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图1)。
初看“二人舞盘鎏金铜扣饰”让人感觉其造型独特,舞者一前一后、相互交错,并且富有节奏和韵律感。扣饰上这两名舞蹈者的服饰相同,头后梳条形小髻,高鼻、深目,身穿相同的紧身衣裤,腰部束带,身侧佩剑,跣足。二人双手各托一圆盘,口微张,腿部弯曲,作出边歌边舞状,形成一前一后互相交错的站位造型。二人脚下盘有一游蛇,蛇口咬于前人右足,蛇尾绕于后人左足。整件扣饰造型生动活泼,动感极强。两位舞者嘴呈圆形张口状,二人边唱边舞,动作恣意狂放,足见当时的音乐舞蹈已经具有较高的造诣。
2.执铃舞
四人铃舞鎏金铜扣饰,长14、宽14厘米,西汉。云南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图2)。
“四人铃舞鎏金铜扣饰”上的四舞者造型:四人均穿有统一的服饰,头戴圆锥形尖顶高帽,帽延伸出左右对称的五根圆叶形装饰物。帽后分垂两条长飘带,下垂至地;身着短袖对襟长衫,肩部披帔,腰束带,带上佩圆形扣饰。肩部有披肩,身后系有披风及腰部系短裙,腰部一圆形扣饰,跣足。四位舞者动作协调一致,均为左臂曲肘平抬至胸部位置,手为握拳状。右手握圆筒形状铜铃,抬于胸前。舞者头部向右倾,嘴角微张,表情略显严肃。左膝向前弯曲,右腿蓄势后弯。有研究专家认为这个饰物表现的是“滇人巫舞”,这四个人是“巫”,因为近代的巫师在“作法”时用的“法器”中也常有铃,类似近代喇嘛念经时所用的法铃。
3.立掌舞
八人乐舞鎏金铜扣饰,长13、宽9.5厘米,西汉。南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图3)。
此枚“八人乐舞鎏金铜扣饰”所展现的是古滇人欢歌曼舞的情景。扣饰正面分上下两排,共八人。上排四人,嘴角微微张开,均作歌舞状。头戴冕形冠或楔形帽,帽后垂下两条长带。右肩斜挂一条由凸形圆扣串缀成的带饰,腹前一圆形扣饰,耳戴大环,皆为并腿跪坐式态。上排左侧三人手臂向两侧平举,小臂曲肘上伸,立掌,掌心朝前,手掌与头同高;最右侧的第四人右手曲肘于胸前,掌心向内,左手自然下垂于胯部;四人手形均为虎口张开、后四指并拢。下排似乐池,四人服饰与上排大致相同帽饰略有区别,其中一人吹短管乐器,一人吹曲管葫芦笙,一人吹直管葫芦笙,一人击(钅享)于。四人神态各异,沉浸于乐曲演奏中。场景中的八人均為半身跪坐式,如此造型凸显出舞蹈场景的庄重性与仪式感。有学者认为此场景表现了滇人在丰收后的欢庆和喜悦。在丰收的季节,有余粮可以用来酿酒(下排台中出现有一人之高的巨大酒缸),巫师们穿戴起特殊的服饰,或歌或舞,沉浸于酒精造成的迷醉中,感谢神恩的降临,进行娱神娱己的乐舞,并期盼来年的丰稔。
笔者对照之前学者的研究结论,有三处存疑并提出新解:
其一,下排中间靠右怀中抱有一“鼓”之人,之前很多研究者将这人怀中之“鼓”认为是(钅享)于。但笔者比较认同的是滇青铜器研究专家樊海涛的观点:此“鼓”非镎于,而应当是一种膜鸣类乐器——皮鼓。因为于是古代军队用的乐器,常与鼓配合使用,在战争中用来指挥军队进攻和撤退。而镎于原本就是中原地区的乐器,后期逐渐从黄河流域传播到长江流域。现已发现的青铜镎于多出于四川、安徽等地。而云南出土的青铜器中尚未发现(钅享)于实物。并且镎于的敲击部位应该是筒身偏下的口沿位置,而非鼓膜的正面。因此,由以上论据可判断这件类似圆柱体的乐器并非(钅享)于,而是手持敲击鼓面的皮鼓。
其二,上排左起第二人腰间垂下并搭在下排酒缸口沿的一节物品,之前很多研究者将此物认作为“虎尾”配饰。但笔者则认为该物应该为剑鞘的局部一节,剑鞘上端及剑柄隐于舞者裙下。因为在出土的多组舞蹈造型青铜器中,可见很多舞者腰间有佩短剑起舞的惯例,如以上解析过的“二人舞盘鎏金铜扣饰”及下面的“四人乐舞铜俑”中均有出现腰间饰有一把配件。而类似虎尾的配饰在出土的古滇青铜器物中尚未发现,由此可判断该舞者腰间垂下之物应该为剑鞘的局部。
其三,上下两排八人身边的地板上均放置有一个类似吹奏乐器的瓶状物品。之前有研究者将此物认作为吹奏乐器——埙,实则不然。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7000年的历史。埙由1个音孔发展到6个音孔;埙的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其声浊而喧喧在,声悲而幽幽然,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品质。埙的演奏,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儒家礼教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埙,不是一般用来把玩的乐器,而是一件沉思的乐器,怀古的乐器。几乎所有的埙曲都脱不了忧伤和伤感的干系,而某些埙曲借助它独特的音色,可以把哀伤演奏的荡气回肠。而八人乐舞鎏金铜扣饰场景所要表现的是古滇人在丰收乐岁后的欢庆喜悦的舞蹈和奏乐。正因如此,此物绝非哀伤演奏的乐器——埙。此外,大家还可以在八人乐舞场景中看到下排所出现的有一人之高的巨大酒缸,由此我们可以大胆的推断:八人每人身旁的瓶状物体应该为盛酒的容器,类似酒壶,在喜悦的舞蹈和演奏中,八人以酒助兴,岂不乐哉。
4.摊掌舞
四人乐舞铜俑,高8厘米,西汉。云南晋宁石寨山17号墓出土(图4)。
该组“四人乐舞铜俑”共有铜舞俑4件,皆为古滇女性造像。四人中一人以葫芦笙为乐器进行吹奏,其余三人摆出不同舞姿。从人物造型上看:四人着装统一,头梳银锭式发髻。耳垂上带有较大圆形耳环。腹部佩一圆形扣饰,双腕戴镯,右肩上斜挎佩剑宽带,带上有圆形装饰。下端缀一带尾兽皮,身后一席拖地长衣襟于足后,膝下各束带一条,顺脚下垂,跣足。下图中第一件舞俑造型为:头部正对前方,大臂贴于身体两侧,小臂外展,右臂略高于左臂,摊掌,掌心向斜上方,小八字步微蹲,身体重心在两腿中间;第二件舞俑造型双手环抱一葫芦笙,低头作吹奏状,双膝微曲,正步脚位;第三件舞俑造型头部及上身稍转向右斜后方,手臂姿态与第一件舞俑相同,左腿屈膝前跨步,右腿弯曲站立保持重心。第四件舞俑造型头部微转向左斜前方,身体略朝前倾,右臂姿态与第一件舞俑相同,托腕摊掌,左臂缺失,右腿为支撑腿,微曲膝,左腿向右斜上方拾起,膝盖弯曲,作舞蹈状。有学者认为,若将三舞俑的舞姿以一拍一动连接起来,恰似现今彝族葫芦笙舞中的“甩脚笙”。
二、古滇乐舞所使用的乐器
古滇乐器主要以打击乐器为主、管乐器为辅,未见弦乐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舞蹈的动作风格。没有弦乐细腻而婉转的曲调,打击乐的强烈节奏感使古滇国舞蹈风格整体偏向刚健、粗犷。在“五人跪坐乐舞铜扣饰”(图5)中还出现多种乐器组合式演奏。五位乐舞者手中皆持有乐器,右邊两人中一人持曲管葫芦笙,另一人用嘴吹奏。余下三人中:一人怀中抱一圆状器物,左手放于器面;一人怀抱铜鼓时而击打怀中的铜鼓,时而击打摆放在地上的铜鼓,侧抱的铜鼓侧放在一面平置向上的铜鼓上;另一人手持一件管形乐器。乐舞者因各持乐器不同,会出现不同的动作姿态,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画面中最右侧的两位乐者,有可能是两位合奏一把葫芦笙,也可能由两人轮换吹奏。这样的乐舞表演活泼生动,舞者表情热情欢快。
由以上几组古滇青铜器舞者造型分析可得出古滇舞蹈所使用的乐器大致有以下几种:
1.铜鼓:它被我国南方乃至东南亚很多民族视为“神器”,有作为乐器演奏使用,也有用于敬神和祭祀祖先;也可以用作传递信息、指挥军阵等。同时,铜鼓也作为其占有者身份和地位的化身、权力重器、财富象征、部落保护神等。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测:古滇国的舞者对乐器的使用不仅仅作为演奏的乐器,更注重的是其神圣的宗教意义与文化功能。祭祀活动所用乐器往往被赋予了神秘力量,承载着滇人祈祷平安吉顺、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等美好愿望。
2.铜编钟:在中原西周时期即已盛行,战国时曾以编钟、编磬组成乐队。云南发现的铜编钟有一个特点:多数由偶数组成,一般为6枚,而中原一般是奇数。铜编钟在云南境内多有发现,而最重要的一组发现是在石寨山“滇王墓”内出现的一组6枚“滇王编钟”(图6),半环钮筒形,上大下小,剖面扁圆,口齐平,钟体两面均铸有蟠龙4条,纹饰十分精美。
3、铜铃:在“四人铜铃舞”中每位舞者右手各持一铃,铜铃柄部较长,演奏方法为用手横向摇晃,使铃舌撞击铜铃内壁而发音,由于四位舞者为巫师形象,因此将此铃定为“法铃”。李家山先后出土了两件“鱼形杖头装饰铜铃”(图7),杖头顶部吊有一只铜铃,有可能是为举行仪式所用。
4.葫芦笙:是云南古代民族创制的乐器,在滇人的舞蹈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但出土了多件铜葫芦笙实物,并且在舞蹈造像上也反复出现,主要有两种形制:曲管葫芦笙和直管葫芦笙。在“八人乐舞鎏金铜扣饰”中出现的是曲管葫芦笙。直管葫芦笙(图8)外形则为:主球体与五根直管子相连,球体延伸出的弯形部分有一独立的吹奏管。其造型夸张独特,具有鲜明的古滇民族特色。
三、古滇舞者配饰研究
古滇舞者男女往往都佩戴耳环、手镯、披肩帔、束腰带,多以圆形扣饰作装饰,其装饰品琳琅满目、样式众多、材质复杂,从头到脚唯赤足不加装饰。头饰有带饰、羽毛饰、发钗、发簪、发针、发夹子等。项饰主要是项链,材质多样,有玉、玛瑙、绿松石、孔雀石等,常四五串一起穿挂,其形制颇多,主要有枣核形、圆柱形、水滴形、算珠形等。在古滇青铜器舞者造型中还经常可以看到在人物的胸前、腰间悬挂或佩戴着圆形扣饰,这是扣饰作为服饰装饰而存在。例如:在执铃舞和立掌舞舞者金腰带与束腰带上的圆形铜扣饰则为挂于腹心处的起装饰作用的腰带扣(图9)。此外,扣饰还是财富的象征,并且具有特殊的“史书”职能,甚至它还可能是一种巫具,在宗教祭祀活动中具有神秘的作用。
古滇舞者手腕上多戴手镯。在“八人乐舞鎏金铜扣饰”中舞者所带为宽边玉手镯,因其边缘较宽,内沿突起,也被称为“突沿玉镯”(图10)。此类玉手镯大多为鸡骨白色,表面有玻璃光泽。而在“四人乐舞铜俑”中舞者所戴手镯则是一种宽边铜手镯(图11),贵族妇女铜镯上多镶嵌绿松石,有的4个一组,两只手共戴8个铜手镯,两头两个较大,中间两个略小,戴在腕上犹如臂甲。
四、结语
云南的民族舞蹈艺术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与独特的审美取向,我们从其大量考古发掘的青铜器物上,似乎找到了几千年来云南民族舞蹈文化的渊源。古滇人能歌善舞,其舞蹈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而当代云南少数民族中仍有类似习俗:在欢庆的节日,他们敲击铜鼓,载歌载舞,用音乐、歌声、舞蹈来表达他们的欢悦。从古滇青铜器的各类歌舞造像可以看出古滇人有着内容丰富的娱乐歌舞形式。从舞者的形态、乐器、饰品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并伸展至对古滇国舞蹈的类型、功能、文化内涵的研究,以期望把握古滇国舞蹈文化全貌。因此,作为云南民族舞蹈史上的第一个集大成时代,通过云南省博物馆藏古滇青铜器舞蹈造像对古滇青铜器上的舞蹈造型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