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南州生态有机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06-08王美玲

乡村科技 2020年11期

王美玲

[摘 要] 青海省黄南州创建全省生态有机畜牧业示范区,对全面推进高原现代特色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融合发展和精准脱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黄南州生态有机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处理生态有机畜牧业发展的“三个关系”和如何推进有机生态畜牧业发展进行探究。

[关键词] 生态有机畜牧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黄南州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11-37-2

1 黄南州生态有机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资金投入不足,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青海省黄南州生态有机畜牧业产业结构单一,二、三产业发展程度不高。地方财力拮据,政府资金杠杆撬动能力不强,单靠省级项目带动建设,导致发展动力不足,配套设施与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1.2 科技水平不高,产业化经营实力不足

黄南州133家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运营程度不一,运行良好的仅占20%,运行一般的占30%,处于规范化建设状态的占50%;大学生领办或参与的只有20家,占总数的15%。人才匮乏,产前、产中、产后组织经营管理滞后。

1.3 持续发展受约束,有机饲草料产业薄弱

粮改饲发展缓慢,黄南州浅脑山地区有0.898万hm2耕地,如果合理开发利用,可年产优质饲草10万kg以上,将有效解决牧草供需缺口和南部两县牲畜超载问题,有利于北部两县农业从“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转变。

1.4 溯源体系不健全,有机效应作用不明显

黄南州生态有机畜牧业整体发展不够均衡,可追溯体系建设滞后,只佩带电子耳标,且佩带率低,仅为17万头(只),占牲畜总数的10%。部分企业和养殖户技术保障不到位,存在无标养殖、无标生产、无标销售问题,影响有机产品质量控制。

1.5 产品研发支撑偏弱,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虽然河南、泽库两县均有加工企业入驻园区,但是按照有机标准进行产品开发和加工的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黄南州省级涉农龙头企业仅为1家,对畜产品加工增值、推动基地发展、延伸产业链等方面的引领支撑作用较弱。

1.6 市场培育不完善,品牌效益尚未显现

目前取得有机认证的企业和品牌单打独斗,没有形成市场合力,绿草源、西北骄、叶堂有机牛羊肉品牌市场认知度低,牛羊肉及奶类收购价格也未能以有机价格收购,造成群众向加工企业出售原料肉、奶的积极性不高。

1.7 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

现有服务体系还不能满足生态有机畜牧业发展要求,科技支持服务体系基础薄弱,专业人才和仪器设备严重不足,特别是有机生产养殖、动物防疫、产品加工、质量检测和信息管理等方面严重短缺,有机畜牧业生产科技贡献率不足15%。

2 正确处理生态有机畜牧业发展的“三个关系”

创建青海省生态有机畜牧业示范区,必须正确处理“三个关系”,做好“三篇文章”。首先,处理好生态与有机的关系,做好产业转型升级的文章。扎实推进生态畜牧业机制建设与有机畜牧业溯源建设的无缝对接,坚持生态优先发展,引导群众厚植“少养畜、养好畜”发展理念,着重打造牦牛、藏羊、特色种植、冷水鱼养殖产业带,实现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其次,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做好市场营销升级的文章。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处理好与乡村振兴、村集体经济破零、专业合作社发展等之间的关系,总结完善泽库县拉格日村集体产权折股量化入股,合作社转型升级为新型经济合作组织(A股+B股+C股+N股)的创新模式,使之成为全国牧区改革的“黄南经验”。坚持以企业带动、电商辅助、合作社为主体,同步推进市场营销和线上线下交易,探索开展网上认养、订购等,充分体现优势畜种的特色特价。最后,处理好质量与效益的关系,做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文章。实施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兽药残留、私屠滥宰等畜产品质量安全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构建一批科技水平高、生产加工能力强、上中下游相互承接的优势产业体系,提供产前投入、产中服务、产后收储、加工和流通领域等环节服务,加快生态有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1]。

3 黄南州生态有机畜牧业发展对策

3.1 健全生态有机畜牧业饲草体系

创建青海省生态有机畜牧业示范区,必须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落实草原补奖政策,坚持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并重。

3.1.1 建立农牧互补融合发展模式。坚持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草则草,同仁縣、尖扎县全面实施“粮改饲”工程,扩大饲草料种植规模;泽库县扩大有机饲草料种植面积,大力推广铁安53等优质饲草料品种;河南县加大与蒙草集团合作力度,探索发展“飞地有机牧草”经济,加大饲草料基地建设,提升饲草青贮技术与设施水平。到2020年,建成泽库县饲草料生产加工园区,黄南州铁安53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达到0.20万hm2,新增有机牧草种植面积0.67万hm2。

3.1.2 增强草原生态功能。大力实施暖棚、围栏、草原综合治理及生产配套设施建设,指导和推广人工种草、牧草补播、天然草原灌溉、有害生物防治等先进技术。全面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方式,扶持饲草种植、加工、配送企业及开展农机合作社、机械剪毛合作社、青贮合作社等服务型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试点,加快专业化分工。

3.2 健全生态有机畜牧业产业体系

创建生态有机畜牧业示范园区,必须坚持走“特色化、优质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发展路子,大力发展生态有机全产业链经济。

3.2.1 推进牦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加快黄南州牦牛养殖体系、加工体系、销售体系全产业链建设,大力推广牦牛“三增三适”(增温、增草、增料,适度规模、适度补饲、适时出栏)和小块农区“增草减料”养殖方式,在南部两县建成千头牦牛标准化生产基地,北部两县农区及半农半牧区适度发展犏牛产业,加快建设犏牛奶源基地。

3.2.2 推进羔羊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大力实施“牧繁农育,南繁北育”战略,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参加的原则,在同仁、尖扎两县各选择集约化程度高、发展基础好的肉羊规模养殖场3家,试点发展欧拉羊羔羊经济,推广应用羔羊补饲和四季均衡出栏,力争年出售量在5万只以上,年出售量占繁活羔羊总数的55.5%,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3.2.3 推进特色养殖产业提质增效。以发展有机肉羊牛为基础,采取“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运行模式,积极推行蕨麻猪、人工麝香、草原鸡、犏牛、奶牛和冷水鱼等特色养殖以及中药材、青稞种植,不断加快特色畜禽生产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建设,创建高原特色生态畜禽品种品牌,推动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種养加一体化发展。

3.3 健全生态有机畜牧业生产体系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要求,优化生产布局,夯实生态有机畜牧业发展基础。

3.3.1 优化实施畜禽良种繁育工程。加大本地优良特色畜禽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重点建设河南县雪多牦牛、欧拉羊原种场及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基地;泽库县加快黑牦牛和藏系羊遗传资源调查、保护和品种申报工作,实施原种场提标升级和牦牛提纯复壮工程,加强黑牦牛、藏系羊扩繁场建设;同仁县、尖扎县适度建设犏牛原种场。

3.3.2 持续推进溯源体系建设。积极与浙江甲骨文公司对接合作,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畜牧业生产、加工、经营、监管综合信息数据平台,采用二维码、射频识别等技术,全程记录养殖、屠宰、流通等环节信息,实施牛羊有机养殖分布式全程监控系统,开展有机饲草加工植物性饲料认证工作。泽库、河南两县应加快加工企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质量追溯建设,完成生产线有机认证,促进畜产品向深加工转变。

3.3.3 先行先试兽医社会化服务。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针对标准化规模生产、良种繁育、高效养殖、疫病防治、饲料兽药使用、设施环境控制、粪便无害化资源化利用以及信息化管理等关键环节,积极稳妥地将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检疫技术性辅助工作等兽医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保证购买服务经费投入,探索开展兽医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提供兽医公益性服务[2]。

3.4 健全生态有机畜牧业经营体系

加强有机畜产品电子商务,重点面向涉农企业、农牧民合作社、家庭牧场、种养大户开展网络营销技能培训,提高市场主体网络营销技能。加强区域性农畜产品产地市场和集散地市场建设,完善农畜产品预冷、储存、配送等设施建设和配套功能,加快发展冷链物流,提升流通效率。充分利用特色农畜产品驻宁、驻津、驻苏展示展销中心,大力发展农村牧区电子商务和“互联网+”,促进黄南州农产品上网营销加速发展。同时,鼓励各县依托地域特色、文化内涵,采取申报农畜产品地理标志、注册商标等手段,保护、挖掘和提高品牌效应,联合培育农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核心品牌。在南部两县着重打造生态草地畜牧业,开发畜牧业“生产、生活、生态、示范”多种功能,构建和延伸“接二连三”价值链,提升综合效益。同仁、尖扎两县应充分发掘市场、文化、区位优势,逐步建立集种(养)植、生产、加工、销售和物流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参考文献

[1]马青山.黄南州草地生态监测工作开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8(3):58-59.

[2]张瑜.现代生态畜牧建设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19(6):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