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后东北区域经济振兴与重构机遇与思路
2020-06-08陈昭彦
陈昭彦
摘 要:本文分析了因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变暖带来的“冰上丝绸之路”,将促进全球经济东移,东北亚地缘位置凸显,为我国东北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研究东北区域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遇到体制机制、经济结构等方面的阻力和障碍,提出东北要抓住历史机遇,并从体制机制、经济结构、创新活力与民生改善四个方面提出经济重构的高质量发展思路。为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我国能够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整个东北亚及北冰洋经济圈经济发展和经济秩序做出贡献。
关键词:新冠疫情 冰上丝绸之路 区域经济 高质量发展 重构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重大冲击,且目前还在持续蔓延中,加上全球变暖带来的北太平洋和北冰洋航道开通的“冰上丝绸之路”历史性机遇,都将促进全球经济中心东移,东北亚全球的战略位置更加凸显。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的东北区域经济,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实现东北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整个国际性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如何发挥重要作用是当前重要的课题。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蔓延,将对全球经济衰退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或许有可能引发新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从目前欧美爆发地区来看,意大利、西班牙以及英法德等国,整个欧洲已经成为疫情沦陷区,美国由于开始采取了消极模式,引起资本市场连续暴跌动荡,造成多次熔断,创1987年以来最大的跌幅。综观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对发达国家造成的损失可能要比发展中国家更严重,因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第三产业在GDP中占比较高。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服务业是需要人与人多接触才能创造价值,疫情蔓延后,多数发达国家限制人员流动,必然对第三产业造成重创。首先对化妆品、箱包、时装、红酒、钟表等高端消费产生冲击,其次汽车、房地产行业同样会遭受重创,最后酒吧、咖啡馆、商场、餐馆、酒店、影院等服务业,这些是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直接导致大量人群失业。欧美国家经济如遭到重创,或造成历史性的经济衰退,必将影响全球经济结构和秩序。中日韩三国虽然疫情初期也遭到重创,但是很快采取了积极的防疫措施,阻止新冠疫情的蔓延,而且中日韩三国在全球经济结构中,工业生产与出口占比很大,因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加快全球经济东移,东北亚战略位置更加凸显。
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全球变暖仍在加速,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正在加剧。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平均温度比1981—2010年平均值高出0.38℃,与工业化前相比上升了约1.0℃。过去5年(2015—2019年),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5年。随着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开发利用北冰洋和北太平洋航道将成为可能,同时为东北亚和北太平洋经济圈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中国为了打通东北亚出海口积极参与北太平洋及北冰洋开发,中俄双方就北极航道已经开展对话与合作。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的重大战略,联手开发北极航道,发起“冰上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的应有之义和有机的整体,旨在通过打造“冰上丝绸之路”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市场深度融合和资源高效配置,推动东北亚及环北冰洋圈各国实现经济政策互动与融合,开展更广与更深次的区域经济合作框架。“冰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将促进东北亚及环北冰洋圈各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来看,东北亚及北极经济圈基础建设比较薄弱,市场需求潜力大,对中国以东北为桥头堡的经济区域在市场、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有非常大的需求,除基础设施外,对能源化工重工业以及数字化建设、旅游以及随之而来的生产生活服务业也会带来新的机遇。这为东北区域经济通过经济重构实现高质量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对整个东北亚发展以及北太平洋和环北极经济一体化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区域经济一体化(简称区域一体化)是一个国家或区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通过与其他国家或区域合作以寻求更大地发展空间的过程或所追求的理想空间发展格局。东北区域经济既是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又是国际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但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老工业基地,由于各种原因,相对全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东北区域经济相对落后,区域经济出现了萧条甚至衰落。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在东北亚及环北冰洋经济一体化中担任关键的角色,作为桥头堡的东北区域经济必须通过重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与东北亚及环北极经济一体化实现无缝对接。
从理论上说,区域经济老化问题称萧条问题或萧条病,是指一个区域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因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调整不及时而陷入长期萧条状态,陷入这种困境的区域很难通过自身努力走出萧条的泥潭。因此东北区域经济发展要善于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重构经济,充满活力,迎接全球经济东移和振兴。
从目前来看,东北地区发展的阻碍有以下几点:
第一,体制机制刚性。东北区域经济作为我国传统工业基地,为新中国工业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东北经济区域国有企业及国有经济占比较大,因此在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中,体制机制相对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运转中,体制机制僵硬化也是阻碍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结构老化单一。经济萧条地区都存在一个通病,即结构老化而且路径依赖十分突出,中外萧条地区概莫能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的现代化产业曾经引领产业发展方向,但如今时过境迁,老工业基地大部分产业已经沦为生命周期阶段中的成熟后期产业,竞争力丧失。结构老化单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型經济结构很难在短期改变,吐故纳新速度过慢;二是,老工业基地企业文化难以适应创新的需要。东北地区大型国有企业集中,企业内部分工比较细,因此形成了比较有特色的分工企业文化,这种特点既有长处也有弊端。分工明细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率,但专注于一个工种往往使人失去创新热情,而且一旦改变工种,工人将无所适从,区域整体转型升级步履维艰。
第三,创新缺乏活力。由于经济增长缓慢,造成企业收益放缓甚至倒闭,使得东北区域人口大量流失,特别是一些技术人才和创新研发人员的外流,给东北区域经济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及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带来不小的困难。人才外流现象是中外老工业基地存在的突出问题,将加剧这些地区陷入人才外流导致创新乏力的恶性循环之中。在极端情况下,有些老工业基地留下的是“老弱病残”。研发人员与技术工人流失相当于老工业基地大流血,导致的后果十分严重。
第四,收入增长缓慢。受经济增长放缓以及企业经济效益的下滑,近年来数据显示东北区域的员工和居民收入增长有所放缓,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导致大量人口流失,引起当地消费不足,这又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恶性循环。最近几年,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全国省级行政区中居于后几位,一些老工业基地城市出现负增长。2018年,吉林、辽宁与黑龙江三省的GDP增长率均低于全国平均增长率6.3%,在全国省级行政区中分别排第28、29与30名。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冲击和全球变暖带来的“冰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性机遇,如何振兴东北区域经济,迎接全球经济东移,将是重大课题。长期以来,东北区域经济由于上述四个方面的障碍,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采取的转型升级思路很难彻底改变当前经济面貌,更难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破才能有立,重苛需猛药,重构东北经济才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过去转型升级仅仅是对现有产业进行调整改良,修修补补,在不改变现有体制机制和经济结构产业化的情形下,难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具有一定品牌效益的企业组织。 而经济重构的目的就是着眼于东北经济长远复兴,重新焕发经济活力,从体制机制、经济结构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创新活力与民生改善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再现新时代的“闯关东”的精神和凤凰涅槃的蜕变,才能实现东北区域經济高质量发展,不仅解决老工业区域经济“老大难”问题,更要把东北区域经济打造为整个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示范区。
1 重构体制机制
鉴于东北地区经济位置逐渐突出,建议在东北地区围绕经济重构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重构体制机制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中央政府管理层面的区域经济治理重构。随着这次全球经济中心东移,东北亚有可能成为全球经济热点区域,中日韩三国,加上俄罗斯及远东经济体,美国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将构成一个东北亚和北太平洋及环北冰洋新区域经济体。区域经济治理重构,重点放在管理组织机构和管理对象,调整管理方式方法,加强管理监督和管理效益。首先,在区域经济组织管理方面,中央政府成立统一的东北区域管理机构,合并目前国家对东北区域管理部门组织机构和叠加政策,新设立一个适应东北亚和环北冰洋区域经济发展的东北区域经济管理机构。其次,在管理对象方面,要把东北区域经济自身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精准划分,根据区域经济理论分析划分成经济萧条地区即传统的老工业基地、落后地区与膨胀地区。区域经济衰退不仅有老化的问题,而且有膨胀地区和膨胀问题,因经济发展自身不平衡带来的问题。综合国内外区域管理经验,可以判定,只有明确政策对象才能彻底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遇到的制度问题。最后,在管理方式方法上,建议成立一个区域经济发展基金,将所有扶持资源并入这个基金,并通过立法制定出基金使用程序与规则。目前,扶持东北地区的资源分散于中央政府许多部门之中,降低了政策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是积极培育市场经济主体。东北区域经济因为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东北地区市场经济改革和市场主体的培育相对滞后。因此,必须大胆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充满活力又同市场对接的体制机制。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处理好政府与企业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把企业从政府的利益关系中解脱出来,并有效制止地方保护主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项目运作中的基础作用。通过资产重组,着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又有创新活力的国有企业和产业链互补的民营科技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突出市场主体地位和品牌作用,积极发挥市场的作用。
2 重构经济产业结构
一是对不同区域中的问题进行经济重组,如对于缺乏竞争力的老工业基地即区域萧条区域,必须采取猛药,彻底颠覆现有的经济和产业机构,采取创新驱动,重构新的产业方向;对于那些过去依靠资源发展,目前已经不可持续或已经枯竭的落后地区和城市,要在经济结构和产业方面进行全新改变,具体在配套产业和资源利用方面进行重新论证;对于经济膨胀地区,要认真分析经济短期膨胀的原因和由此导致的“城市病”,要放眼长远,以防止因各种新的城市病而导致经济衰落和下滑,从而陷入经济萧条的泥潭中。
二是要重塑产业结构,以中心城市为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发展空间,不断提升优化资源型存续型产业,如老工业基地煤炭、钢铁、化工、粮食种植等传统优势产业,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采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产业思维,为传统产业注入创新活力;着力把新兴产业、旅游文化产业、电子商务、大健康产业等新业态等发展成为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重构东北区域产业结构。繁荣发展第三产业,应注重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高度聚集,推动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培育有规模效应、聚集效应、溢出效应又具有强大辐射作用和东北特色的区域经济 “发展极”。
3 重构创新活力
中国高质量发展一定程度上依靠创新驱动发展,东北地区要改变过去单纯依靠资源发展的老路,走依靠资源和创新发展的双轮驱动道路。要借助国家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力的培育。要不断从区域内部创新活力,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多方面重构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在内部,一是要直面当前人才流失的严重局面,千方百计制定出灵活的人才政策,根据国家有关人才政策,从住房保障、收入、户籍等具体方面进行改革,对高端人才实行“一议一策”,要形成人才高地,有了人才就保住了创新的根本;二是要切实利用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政策,大力培育和发展扶持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人才,围绕高端经济和新兴经济重构重点制定鼓励高端人才的政策,同时围绕第三产业和服务业要大力制定鼓励大众创业的扶持政策。积极利用东北的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形成新时代下新的“闯关东”精神和局面。在外部,通过大力吸收国际性人才来补充内部创新动力的不足,通过资产重组并购和跨国经营等方式来吸收国际性人才和创新型人才,重构区域创新的活力。
4 重构民生保障
在推进东北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把就业作为最基本的民生、教育作为最长远的民生、医疗作为最现实的民生,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城乡居民。改变民生保障资源不能完全依赖中央政府,要从根本上解决东北区域民生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把政策下放到位,要千方百计创造就业岗位,保障就业,不断缩小收入差距,使得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及时解决城乡居民突发性临时生活困难。要不断完善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教育与再培训近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把东北区域打造成幸福民生区域和高质量消费区域,形成新的“闯关东”社会效应,才能吸引大规模人口倒流和回聚。
东北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以说是中国区域协调均衡发展面临的“老大难”问题,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变暖带来的“冰上丝绸之路”是一次重大历史性机遇,东北地区必须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拿出“闯关东”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精气神,重振信心,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得失,确定通过经济重构实现东北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新思路。这不仅是贯彻执行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既定国策,而且会积极推动整个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为我国能够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整个东北亚及北冰洋经济圈经济发展和经济秩序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张可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难点与重构新思路[J].中国发展观察,2016(02).
李玉峰.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略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6).
管克江,裴广江,万宇,等.“冰上丝绸之路”吸引世界目光[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环球学讯,2018-01-28.http://ex.cssn.cn/hqxx/201801/t20180128_3830964.shtml?COLLCC=4250990845&.
刘卫东,田锦尘,欧晓理.“一带一路”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高翔.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进展与展望[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