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2020-06-08陆艳艳
陆艳艳
摘 要:近年来,教育制度不断革新,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小学语文作为小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学科,其面临着更高质量的要求。而针对语文教学只有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培养学生们的语言及运用能力。在这样的需求之下,老师们要创新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激发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使用直接灌输的教学模式,学生们往往比较被动,也影响了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且语文学科其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广,对于小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困难。因此,要制定与小学生相处的教学方式,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教学任务的高品质完成[1]。
一、小学生常见的语文学习问题
(一)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佳
语文学科涵盖了识字、阅读以及写作等,其内容非常丰富,但是相比其他学科来讲,显得有些枯燥。而小学生又喜欢有趣的事物,这样就导致了小学生们在语文的学习之中,注意力难以集中,上课讲话及走神等,不利于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长此以往,还会造成学生们对于语文课堂的反感。
(二)学生缺乏学习技巧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小学生没有掌握到学习语文的技巧,是影响小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原因。例如,小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的时候,由于缺乏解题技巧,对于训练无从下手。时间一久,这门学科没有给小学生带来成就感,也就磨滅了其对于语文学科的兴趣。
(三)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小学生年龄限制比较大,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有一定限制,针对于课前预习这个板块几乎无能为力,只能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来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对老师的依赖程度就进一步加深,从而小学生的自学及独立能力都会下降,进而影响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对策
(一)课堂氛围的营造
小学生天性就是活泼好动,且对周围充满好奇。应合理控制课堂纪律,在控制课堂纪律时,不要打击到学生们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否则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们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们要在课堂上营造轻松欢快的学习氛围,可以使用幽默的语言以及丰富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引导小学生们加入课堂。事实上,在小学的教学课本之中,许多内容和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因此教师们可以使用课本与生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内容的创新,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生活,领悟生活、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也能培养到学生们的生活实践能力[2]。
(二)深度了解教材,拓展教学方法
小学生语文教材上的内容普遍都存在着抽象且丰富的特点,如果不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采用针对于小学生的教学方法,就非常容易导致小学生产生厌恶语文学习的状况发生。因此,教师在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时,不但要遵循从简单到困难的原则,同时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来。例如,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图片或者实物、幻灯片,以及视频播放等形式,将抽象的知识具象的展现给学生。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增强小学生们的语文学习兴趣。另外,在准备讲解一篇新的课文时,教师们可以提前将阅读资料整理出来,在课堂结合背景音乐和图片,将文章营造的意境展现给学生。不仅能够加强学生们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
(三)开展特色的课外阅读活动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培养有紧密联系,一般都是通过提升学生们的阅读量,从而增强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对此,教师们可以在课堂的教学中,给学生们讲解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们在阅读的体验过程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激发阅读的兴趣[3]。同时教师也要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技巧,引导学生有规律的展开阅读。这样不仅能够扩展学生们的知识面,还能为写作积累下丰富的素材。为了保证其效果,教师们也可以为学生们布置有趣的写作题目,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4]。
三、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之中,不断激发小学生们的语文学习兴趣,对于语文的教学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为此,教师们充分了解小学生们在课堂教学中的遇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教学模式的修改,从而调整课堂的氛围,深度了解教材,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及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琳.快乐学习,兴趣为引——论小学生语文兴趣的激发[J].教育现代化,2017,4(48):386-387+390.
[2]郭惠珍.浅谈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2):130.
[3]段明月.趣味教学,注重改革——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0):119.
[4]毛志君.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6):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