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锦斑斓
2020-06-08隋意
隋意
中国的少数民族服饰各异而斑斓,它们以形象或写意的方式,记录并传递着属于本民族的文明符号与情感密码。
服饰是以人为中心的艺术创造,生活在不同环境、拥有不同历史的民族创造的服饰自然各不相同。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除汉族外的各少数民族服饰缤纷多样,各具特色。它们是当地人民对特定的地理环境与生活方式的适应,是长久形成的群体文化心理与审美情趣的映射,也寄寓着人们对神明的信仰、对历史的回溯和对生活的期盼。
多彩的盛装
农历三月十五,正值苗族的姊妹节。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老屯村的河畔前,苗族姑娘纷纷穿上了华丽的盛装,颜色亮丽的上衣与百褶裙上用各色丝线绣满了精美的图案—翩跹的蝴蝶、缠绕的花朵、飞舞的龙凤,以及各种规则或不规则的几何图形。这些取材于大自然的纹样以苗族精巧的辫绣、绉绣、锁边绣等技法绣制而成,用蓝、黑、红、黄、白等色拼接出夺目的效果,映射出对幸福吉祥的祈愿。
这一天,姑娘们还要穿戴各种银饰,有戴在头上的银冠、银角、银花、银簪、银梳、银凤雀,装饰在胸颈处的银项圈、银压领、银胸牌,佩戴在手耳上的银手镯、银戒指、银耳坠,衣裙上也饰有錾花银片、银响铃等。行走时,全身各处的银饰摇摆晃动,发出清脆或沉闷的声音。这些银饰加起来足有二三十斤重,因而这套服饰被称作银衣,堪称苗族盛装中最华丽的一种。
精心装扮的姑娘们带着准备好的五彩糯米饭走出家门,来到河畔,与苗族小伙相约对歌、踩鼓、跳芦笙、捕鱼捞虾、交换信物,开始了为期三天的苗族“情人节”。
而在台江县西南方向的丹寨县村寨里,妈妈在女儿成年前要精心准备另一种隆重的节日盛装—百鸟衣。生活在丹寨县的苗族支系自古即有鸟图腾崇拜的传统,他们自称“嘎闹”,意为鸟的部族。他们将鸟纹装饰在生活各处,服饰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在苗语中,男式百鸟衣叫“欧花勇”,多装饰牛龙、蛇龙等图案;女式百鸟衣称“欧花闹”,绣有各异的鸟形纹样。其上身为对襟、无领、无扣的长袖花衣,下身是缀有羽毛的花帶裙。全身由十余块绣有鸟、鸟头龙、铜鼓、蛙、花朵等图案的彩布组成。上衣背后绣有菱形图案,以一条盘旋的龙纹或太阳纹为中心,四周环绕飞鸟、枫叶或蝴蝶。整套衣裙色彩斑斓,图案古朴,充满了自然气息和图腾色彩。苗族姑娘头上还要佩戴山字形银角插、银梳、银花、银钩等,头饰上也装饰有鸟羽。
爱花的民族
伊斯兰历十月一日(2019年为公历6月5日),是伊斯兰教盛大的节日—开斋节(在新疆地区称为肉孜节),此前一整月的封斋至此宣告结束。凌晨时分,新疆喀什的维吾尔族家庭就开始扫除屋中的灰尘,然后沐浴净身,换上民族服装,朝艾提尕尔清真寺进发。
喀什的大街小巷中,维吾尔族男子穿着长及膝部或臀部的衬衣,下搭宽松的长裤,腰间系一条可装零星物品的长腰巾,外罩过膝、宽袖、无领、无扣的长外衣。一些年轻的男性则穿上用白色布料缝制、饰有花边的合领式上衣,配青色长裤,穿皮靴,更显飒爽与活力。
梳着各式辫子的女性则穿着用各色丝绸或毛料制成的裙装,如大红色、翠绿色、金黄色……浓郁而饱满的色彩如彩云飘荡,带来夏日的明媚开朗。维吾尔族独创的“艾德莱斯绸”尤受女性偏爱,其质地柔软,轻盈飘逸,使用古老的扎经染色法浸润的丝绸呈现出各色自然间隔错落的效果,杂而不乱,富于变化,图案有的似巴旦木纹、梳子纹,有的似镰刀或热瓦甫琴。与和田地区讲究黑白效果相比,喀什所制艾德莱斯绸色彩更为绚丽,宝蓝、青莲、桃花等色晕染出属于维吾尔族人民的热烈风情。
维吾尔族是爱花的民族,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将花卉图案绣制在服饰上。不仅衣领、胸前、肩部、袖口、裤脚等处要绣花,帽子、鞋子、腰巾、头巾、背袋等也常装饰各式花纹。特别是维吾尔族独特的花帽,其样式与纹样千变万化,帽顶有四个明显的棱角,多以紫红、深蓝、墨绿等深色为底,以白色、橘红、草绿等亮色或金银线绣巴旦木、玫瑰花、缠枝花等用作点缀与装饰。有的花帽还镶有串珠、金银饰片等,更显闪亮。
维吾尔族对花卉纹饰的喜爱,与他们信奉的宗教相关。伊斯兰教禁忌偶像崇拜,在服饰上装饰人物、动物造型相应被禁止,于是爱美的维吾尔族人民选择用植物、自然物象、几何图形来尽情装点他们的服饰,使其呈现一片繁花似锦的景象。
草原的野性
农历六月初四早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及周边村镇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开阔的草场,赶去参加蒙古族的体育娱乐盛事—那达慕。
会上,彰显勇武、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射箭是最精彩的活动内容。依照蒙古族习俗,摔跤手不受地区、体重的限制,比赛采取淘汰制,膝盖以上任何部位触地者即为负。场地一角,两名穿着蒙古族摔跤服的摔跤手已准备就绪,吟唱过蒙古长调后,挥舞双臂、跳着鹰舞入场,即将展开一场力量的正面对决。
蒙古族摔跤服由坎肩、长裤、套裤、腰带组成。坎肩为皮制,无领无袖,前胸袒露,仅横列两排钮扣或缀以带子,坎肩上饰有泡钉,便于对手抓紧。长裤由十五六尺长的白绸制成,宽松多褶,利于散热,同时使对手难以使用缠腿动作。套裤用较为结实的布料缝制,绣有各种寓意吉祥的纹样,如云朵纹、植物纹、火形纹等,色彩亮丽,粗犷庄重。摔跤手脚上穿马靴,腰间缠皮带或绸带。知名摔跤手的脖子上还戴有象征荣誉、智慧与力量的“江嘎”,即由五彩绸缎组成的圆环。整套服饰具有鲜明的草原民族的尚武特色。
对于从小奔腾于草原的蒙古族牧民来说,精骑善射是他们的绝技。那达慕赛马一般分为速度跑马、走马、颠马,射箭分为静射和骑射。参加这两项活动的选手多穿着蒙古族的传统服饰—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各区域在样式上有所差异。
蒙古族长袍一般分棉、皮、夹三种,多为红、黄、紫、深蓝等色,袍身宽大,袖长且窄,衣襟及下摆多用绒布镶边。腰间束有红、紫、绿等色绸缎,男子的腰带上挂有蒙古刀、火镰、烟荷包等。脚上穿软筒皮靴或布靴,靴帮处有精美考究的刺绣或贴绣图案。女子头上多戴有用玛瑙、珊瑚、珍珠、水晶、金银等制成的首饰,包括额箍、后屏、颊侧垂穗、额穗等。额箍一般高10厘米,装饰有各种刺绣图案以及珊瑚珠、绿松石等,后屏连缀在额箍后方,上窄下宽,还有两片较短的垂在耳后,同样镶嵌各种珠石或银饰。额前以银珠编成流穗,垂至眉心。脸颊两侧用银珠和珊瑚珠、松石珠串成十余条珠穗,垂至肩下,尾部坠有银铃,行走间声响不断。
多神的信仰
农历十月十六是瑶族隆重的节日—盘王节。在广西来宾金秀县,茶山瑶、花篮瑶、红头瑶、蓝靛瑶、白头瑶、白裤瑶(瑶族支系众多,过去曾因服装颜色、式样或头饰不同而得各种族称)等瑶族支系同胞纷纷穿上民族服饰,汇聚一堂,在4名道教正师公的主持下祭祀盤王。师公穿着绣有天神、山神、雷神、日神等纹样的传统师公服。祭毕,瑶民们一起唱“盘王歌”,跳“盘王舞”。
瑶族是一个多神信仰的民族,瑶民认为万物有灵,于是广泛祭祀雷王、风伯、雨师、五谷灵娘、山神、河神、树神和兽神等自然神。随着历史发展,又形成了盘瓠(即盘王)图腾崇拜。宋元以来,道教传入瑶族聚居区,极大影响了瑶民的丧葬祭祀仪式,同时使得瑶族聚居区的宗教信仰和祭祀仪式变得更为多元和复杂,而这正体现在瑶族的民族服饰和师公服等宗教服饰之上。
据东晋干宝《搜神记》记载,瑶民“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裁制皆有尾形”。他们自织自纺,用蓝靛印染工艺自行染色,再自裁自绣。男子多穿青蓝色的对襟、琵琶襟、斜襟短衣或交领长衫,斜挎白布坎肩。女子多穿彩色的对襟、大襟长衣,下配长裤或百褶裙,衣襟、袖口、裤脚处绣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和花纹。这些纹样中有飞鸟、游鱼、虎掌、桂花、树纹,也有山纹、水纹、雷纹、土地纹、羽状纹等。师公服由于起到沟通人神的媒介作用,所以常绣有写实的神灵纹样,腰带和帽子上则装饰抽象简洁的动态人物造型,象征瑶族先民的早期生活。在一些瑶族分支中至今还保留着穿五色服和狗尾衫的传统(据记载,盘瓠“顷化为龙犬,其文五色”)。狗尾衫的前襟长至衣下,在胸前交叉,系结于腰后,“狗尾”自然垂下。
瑶族服饰除有多神信仰的特征外,复杂而独特的头饰也是一大特色,戴帽、缠头、包帕、椎髻、顶板、戴竹箭、簪银饰,龙盘形、飞檐形、帆船形、飞燕形、宝塔形、平顶形……瑶民将各种造型、材质的饰品组合并装饰到头上,不同地区的头饰千姿百态,类型多达百余种。如顶板瑶女子头顶“峨冠”,即先用蜂蜡涂在头发上,在头顶椎髻,用花帕包裹呈梯形,再用蛾冠形的斗篷罩在上面;茶山瑶女子头戴三对翘翅的大银板;大排瑶男子蓄发挽髻,头包红布,插饰野鸡尾。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各有千秋,各具风彩。以织锦技艺制成的傣族服饰图案丰富、色调浓郁;彝族的查尔瓦(羊毛披毡)是男女老少必备的服装;脱胎于满族旗装的唐装和旗袍至今仍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服饰代表……这些服饰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绚丽斑斓的服饰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