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学习诗歌存在的问题
2020-06-08任永丽
任永丽
首先,急功近利难以平心理解诗歌。诗歌鉴赏题是高考必考题,且分值不低。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诗歌鉴赏题要想得高分并非易事。是因为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有急功近利思想在做怪。学生在阅读诗歌时,有时理解的似是而非、似懂非懂,要想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文字准确表达出所读诗歌主旨思想,似乎是比爬山还难。诗歌鉴赏任务的实现至少要有要四个环节:一是要透彻领会诗歌的精神;二是尽可能多的领会意境;三是离不开一定程度的语言表达能力;四是要想法走进作者世界。
然而,功利心理不可能让学生或老师静下心来完成诗歌鉴赏任务。而高考在某种程度上更是把学习诗歌推向功利化的境地。一方面,老师在诗歌教学时千方百计想总结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比如老师在讲解如何应对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时,就把整首诗歌分割成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诗词用了哪些意象?要求学生抓住诗中的意象特征联系作者的情感,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分析,务必忠于原诗。二是营造了什么意境,一般要求用两个双音节词准确点出其特点。三是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般要强调具体的情感,用两个双音节准确的概括出来。四是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等。这样通过分解,要让学生形成定式思维,也就是要把握好必考的知识点,熟练利用已知的知识点进行答复,并能利用一些关键词进行准确的回答等等。这样,一首完整的诗歌就被肢解成几部分,以便于学生识背。另一方面,能从教师那里获得一个像数学公式一样的“灵丹妙药”来应答一切试题成为学生最大的心愿。这样就导致学生学习鉴赏诗歌时缺失了审美鉴赏的全过程。学生也不深入理解,只是照抄照背老师讲解的知识点,至于对诗歌整体的感知,对美好意境的体会,对审美的追求可谓视而不见,闭耳不闻。结果,学生在鉴赏诗歌时就只会机械的照搬老师根据高考要求所画的条条框框去理解,最终也只是懵懵懂懂,似是而非。
其实,学生平常在鉴赏诗歌时,如果能静下心来认真地去领悟,心平气和地去查找作者的生平,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就能真正理解诗歌。经过积累,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素养而且诗歌鉴赏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但事与愿违,大多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同时觉得老师的条条框框就是捷径,高中时间又比较紧,怕耽搁时间,故而本末倒置,不能做到知人论世。这是高中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试想如果一个读者不去把握诗歌创作的真正意图,不去了解诗人所处的大环境,不去理解诗人创作诗歌时所经历的一些事情,就能准确鉴赏诗歌的难度有多大。简直是不可能的。即使你读再多遍也不能准确掌握诗歌里所隐含的信息。无法准确掌握信息,鉴赏时就会出现纰漏,就会谬以千里,甚至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由此可见,急功近利是不能真正提高素养及创新能力的。功利思想使学生在鉴赏诗歌时不去全面考虑诗歌整体性,好多学生在鉴赏诗歌时捉襟见肘,做不到兼顾。有时顾了标题,漏了作者;想起了作者,又忽视了全诗。因此,在鉴赏诗歌时尽力做到既注重标题,又能了解诗人,既能注重重点字词句,又能把握整体,稳扎稳打,兼顾全面,不能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全面联系,广泛联想,有的放矢,翻出新意,最终达到提高素养,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其次,学习兴趣不高创新性不强。由于诗歌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不太紧密,古典诗词离我们的年代又比较久远,语言比较晦涩,因此大多学生对阅读诗歌不感兴趣,就更不要说去主动写作了,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使诗歌教学起到激发创新的作用应该是很难的。 新课标不仅要求学生熟记一定数量的的经典之作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库,而且还要求学生能在诗词积累的过程中学会鉴赏,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丰富内心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并能通过写作诗歌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之目的。调查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对背诵诗歌不感兴趣,即使在外力的施压下不得不背时,那些简单易背的古诗词就成为他们的抉择。这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是极为不利的,更不用说让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体验了,以促使他们去创作诗歌了。有个不争的事实不能不惹起人们的关注,那就是据调研所得数据显示: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完成新课标规定的背诵篇目。由此可见,要想提高学生学习鉴赏诗歌的兴趣,就要探讨新路子,寻找新途径。用一种切实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鉴赏诗歌的兴趣。
鉴于此,老师在教学诗歌时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挖掘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并以此作为基点,引发学生深入挖掘古诗词内在的魅力,并通过不断积累各类古诗词来开阔学生的眼帘,交给学生正确的诗歌鉴赏方法,引领学生自发的去鉴赏诗歌,教给学生鉴赏的方法。当然,选择正确的鉴赏方法对激发学生学习鉴赏诗歌的兴趣很重要。因为不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容易招致学生去机械记忆,无法提升鉴赏水平,达到理想的鉴赏结果。由于不理解,所以即使机械的记住了,也不能长时记忆,诗歌学习鉴赏的趣味性也就没有了。
学会诗歌鉴赏,背诵是基础。学生多次吟咏、重复鉴赏、反复的体会领悟、与诗歌进行真挚的对话、与作者开展心灵的沟通、通过仿写来理解诗歌内涵等等途徑实现生面价值和精神的交流,加强学生的人文沉淀。同时在背诵积累的基础上教会学生重视情感体验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情感体验其实也是一次再创作。学生真能与诗人融合为一体,创新的欲求即会成为必需。我们在诗歌教学实践探索中不断增添实用价值,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假如我们的教学式固定化,就会使学生的思维模式逐步固定化,就会削弱学生的的创新意思,不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展开。天长日久,只能培养出“考试机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创新性不强其实正反映了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最后,环境对学生诗歌学习的影响也不可小觑。孟母三迁的故事很早就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因为人人都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个人都离不开自己所生存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人不是植物,也不是单个动物,人是属于社会的,人是社会的人。外界环境对学生学习诗歌的影响这里不再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