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云展览”,值得静心品
2020-06-08平居
平居
博物馆作为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也是不同文化汇集交流的殿堂。然而囿于真实性体验无法被复制,使得线上展览虽早已布局却“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今这种局面已被打破。持续的疫情使“互联网+”打造的“云文化”加速进入了大众的生活,随着各地博物馆相继闭馆,线上展览成了博物馆展示的唯一途径。全国1300家博物馆的2000余项线上展览,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与展示手段,广受公众欢迎,形成了“线下闭馆,线上开花”的态势。
国家文物局在政府网站“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紧急扩增一批在线展览内容,截至3月3日,该平台已收录300多家博物馆的420余个线上展览,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涉及历史、艺术、自然科学、革命纪念等类别,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的多样化需求,并通过展示终端进行互动,带领公众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精髓。
古人观山水画“卧游”天下,如今人们可以借助VR (虚拟现实技术)“云游”博物馆,足不出户赏艺术珍品。下面介绍几个博物馆的“云展览”,供读者朋友静心细品。
国家博物館
自庚子鼠年大年初一以来,国家博物馆共推出239条云看展、云览文物博文,呈现了30余个重点展览专题页、展示了40余个在线虚拟展厅、推出了精选馆藏文物的三维互动欣赏。如“隻立千古—— 《红楼梦》文化展”“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屹立东方——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等,并带领“游客”重温“秦汉文明”“丝绸之路”“大唐风华”等往期精彩展览。进入国博虚拟展厅,循着箭头便可开启观展旅程,360度观看展厅布置,点击展品下方的按钮即可看到高清图片和详细介绍。除了线上观展,网友还可以通过官方微博参与“看图识文字”等互动活动。
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博物馆将进一步创造性开展工作,通过“云看展”等新媒体渠道,把更多文物、展览、展厅、社教产品与服务“搬”到“云端”,通过手机小屏连接亿万公众,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故宫博物院
这几年,高龄的故宫越发“时髦”,在互联网上尽展风姿,“宅”在家的日子丝毫不会耽误我们“逛”故宫。故宫官网将宫中各殿“搬”到手机中,点进每次挤得水泄不通的太和殿,360度环绕的殿内、殿外景观将只为“游客”一人开放。许多去故宫现场反而看不到的角度也能一览无余,满足好奇心。该网页的检索分为“简单检索”和“高级检索”两种。在“高级检索”中,可以通过输入关键词、选择文物分类及朝代,比较精准地查询自己想找的各种文物信息。
另外,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也已正式上线,涵盖26大类文物,超过186万件/套文物基础信息,5万张精选文物影像。故宫还承诺,后续文物还将不断增加,满足大家博古赏新、学习研究的需求。
敦煌莫高窟
敦煌研究院在其官方网站和社交账号上推出了“云游敦煌”系列展。透过屏幕,不仅能全方位地欣赏莫高窟一年四季的美景,还能通过“数字敦煌”全景式地浏览跨越10个朝代的30个敦煌石窟、榆林石窟的内景。与此同时,数字敦煌还将4430平方米的壁画清晰地“搬”上了屏幕。
如果说每一个洞窟都是一座博物馆,那这个“博物馆”内有三大看点不可不看:一是主塑像,二是壁画,三是窟顶结构。如点开莫高窟第57窟的图片,用手机上下翻动,即可进行全景式地“参观”。其中有一幅观音菩萨像,娇柔妩媚,宛若一位唐代贵妇,人称“东方蒙娜丽莎”。观音菩萨形象在印度本是男性形象,但敦煌的画匠们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本土文化渗入了自西域远道而来的佛教形象之中,许多佛像的眉眼、脸颊、嘴角乃至身姿中都透露着那个时代普通人对美的向往。
在敦煌研究院的官方网站上,还可以观赏“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时期艺术珍品展”“王朝的黎明——史前的青藏高原”“吐蕃登上历史舞台”“贵族盛装和礼器”等7个单元,120多件套精美文物立体呈现了吐蕃时期文化艺术的历史面貌及其与丝绸之路文化的交流互动。
上海博物院
上海博物馆素有文物界“半壁江山”之誉,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之类的展品是这里的特色,在线上也分为各展厅来参观。因为本身的场馆大,文物数量多,所以展讯更新和类型都足够丰富,董其昌、千文万华、空白期、申城寻踪等重磅展览都可以在这里看到。
如在“云端”细品“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将有三种方式:观看、探索、创作。点开“创作”部分,令人眼前一亮。《秋兴八景图》是董其昌的代表作之一,他将自己乘船途经松江、苏州、镇江一带所见的秋景表现在画中。如今,这幅作品以VR的方式在屏幕上动态呈现。古琴声中,观众随着一叶小舟行驶于苍茫的水色中,两岸的景色皆为董其昌所画,只见山石秀润、林木幽奇、村舍恬静,偶尔还有飞鸟掠过,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馆内三维展品也很有个性。剔红东篱采菊图盒、文殊菩萨像、乐伎执壶等,惟妙惟肖,如同亲眼所见。除了分门别类的主题艺术品,还可以在里面下载2020年专属桌面和数字祝福贺卡,给亲戚朋友们送出朴素又别出心裁的祝福。
(编辑 陆思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