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范寿康公民教育思想研究

2020-06-08于玲玲

西部学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公民教育

摘要:范壽康是民国时期倡导公民教育的主要人物之一,其代表作为《日本公民教育》。他以历史唯物主义 为指导,主张公民教育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倡导国家主义公民教育观,指出公民教育的意义在于为国 家服务,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在公民教育的方法上,提出公民科是公民教育的主阵地。研究范寿康公民教育思 想,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关键词:范寿康;公民教育;公民科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7-0074-03

范寿康(1895—1983),浙江上虞人,著名爱国人士,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哲学家,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宣传者 之一。他 1913 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获教育学、哲 学硕士学位,1921 年撰写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发 表于《东方杂志》。1923 年回国后,历任商务印书馆编辑、 中山大学教授、武汉大学教授。抗战时期,任国民党军事 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副厅长。1946 年至 1970 年,任台 湾行政长官公署教育处处长。1982 年回到大陆,当选为 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作为启蒙思想家,范寿康的著述甚丰,他编著了《教 育哲学大纲》《哲学通论》《美学概论》《艺术之本质》《现代德国哲学概论》《朱子及其哲学》《中国哲学史通论》《伦理学》《中国哲学史纲要》等系列教材,翻译了《马克思主义与唯物史观》,并编译了《认识论》《康德》《柏 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西方著作,传播西方文化;作为 教育学家,他出版了《教育哲学大纲》《日本公民教育》《个性教育》《各科教学法》《教育大词典》《近代六大教 育思想家》《教育史》等,为推动中国的教育研究与发展 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公民教育领域,他编写了《日本公民教育》一书, 并于 1937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全书运用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既分析日本公民教育,介绍其产生背景、 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也阐述对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 一般认识。文中,他把公民教育称为民国教育史上的“新 运动”,是“现代教育上的主要思潮之一”[1],并充分肯 定了公民教育思想在民国时期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公民教育在民国时期的引入与传 播,也为后人研究公民教育提供了珍贵史料。

一、公民教育的产生: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公民教育的思想为现代教育上的主要思潮之一。它深刻地反映着现代社会的实际,明白地指示着现代教 育的趋势。考公民教育之被重视,非仅由于一部分学者 的倡导,实在由于社会的情势的促成。”[1]  范寿康运用马 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指出公民教育适应现代社 会发展而产生,是社会变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他运用马 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系统分析日本公民教育 的产生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确立。1868 年明治 维新后,日本建立君主立宪制度,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在 这一时代背景下,为巩固和发展政权,培养忠君爱国的 国民,公民教育应运而生。1889 年日本教育宗旨颁布: “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达,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億兆一心,世济厥善,乃我国体之精华;教育之渊源,实在于此。尔臣民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夫妇相合,朋友相信, 恭俭持己,博爱及众,修学习业,以启发智能,成就德器, 进而广公益,开世务,常重国宪,尊国法,一旦有缓急,义 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不独为朕忠良之 臣民,又足以彰显祖先之遗风。”[1]  可见,日本的教育宗 旨可分为公民、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道德要求。其一, 关于公民个体层面,要求“恭俭持己”“博爱及众”“修 学习业”“启发智能、成就德器”,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其二,关于社会层面,倡导“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夫 妇相合”“朋友相信”,处理好人伦关系,培育社会公德 观;其三,关于国家层面,规定“广公益”“开世务”“重 国宪”“尊国法”,“一旦有缓急,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 无穷之皇运”,培养法治观念、爱国精神。这三层面的目 标要求虽各有不同,但一以贯之、相辅相成。这在范寿康 看来已蕴含公民的教育思想,正如他所说,这一教育宗旨 “不但是后世一切教育的方针,并且也可以说是公民教育的张本了。”[1]

二、公民教育的意义:养成良好的国家公民

范寿康指 出:“现代所谓公共生活的中枢实为国 家……家族的一员,组合的一员,政党的一员的行动,既 不能与国家的目的互相冲突,故必须在与国民的资格不 相矛盾的范围之内,才有一切的团体生活。所以,就广义 而言,在于今日,一切公共生活可以说就是国家生活,因 此,公民也就可以说是等于国民。”[1]  由此可见,范寿康 是从国家的立场、国家和公民的关系上阐述公民教育的 意义,揭示了公民教育对社会、国家等公共生活的意义, 充分强调公民的民族性和公共性,公民是国家的一分子, 其职责在于服务国家与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从这个意 义上讲,公民就是国民,公民教育的意义也在于为国家服 务,或者说“国家生活之下所许可的社会生活”服务,公 民教育根本目的在于养成良好的国家公民。即“公民教 育的要点……站在真正国家的公民的立场加以处理,以 激励并牢固被教育者的意志……”[1]  具体地,以日本为 例,范寿康指出:“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授予对于国民的 共同生活、团体生活所必要的知识与道德,使之明白立宪 自治的国民对于国家社会的共同的责任,并培养自治的 产业的国民所需要的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能力。”[1] 公民教育通过公民科教学或公民实践活动培养公民,这 种公民具有一定的公民知识、公民情感和公民能力。在 这里,“公民知识”是指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 方面的知识。如“公民教育为着求社会的完成,以对国 民授予关于政治经济及其他社会生活的知识”等。[1“]     公 民情感”侧重指对国家、社会中公共事务的公德心、责任 感和奉献精神。如有“对于国家及民族的热忱”“公民 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尊重他人及为他人而尽道德的本务 的那种人格……(1)个人的责任之观念(2)创造力(3) 团体活动之精神与习性”“公民教育对于学生给予他们 为乡里、国家以及世界的服务的理想,使他们的性格更受 一种广义的道德的规定。”[1]“公民能力”则指具备一 定的职业能力和正确处理国家、社会中公共事务的能力。 如有“公民教育为着求社会的完成,以对国民授予关于 政治经济及其他社会生活的知识,涵养国民的德操,并使 之实践躬行为目的”等 [1]。

三、公民教育的方法:公民科是公民教育的主阵地

范寿康指出:“公民教育乃多数学科的综合体,学校 中之全部学科可说都与公民教育有关……同时这些都也 可以看作是公民教育的各种部分,不过公民科占着主要 的地位罢了。”[1]  虽然学校教育中的修身、国语、历史、地 理、实业等也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均在不同程度 上发挥着公民教育作用,但公民科是公民教育的专属学科,是实施公民教育的主阵地。范寿康以日本公民科为

例指出,“公民科为公民教育的中枢学科,日本的公民科 乃是日本公民教育的根本方针的实际的表现……因此, 研究日本的公民教育,我们应以研究日本的公民科为最 基本的工作。”[1]  在日本,公民科“以涵养国民足以完成 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知德,使其领会尊法的 精神与共存共荣的本义,养成为公共服务,协同合作的风 气,育成良善的立宪自治的国民的基本教养为宗旨”[1], 内容丰富,特色显著。就其特色而言,表现在六个方面: 其一,公民科有独特的体系。其主要涉猎“人与社会”“我 们的家”“一家的生计”“职业”“教育”“神社”“宗教”“地方自治”“国家”“皇室与臣民”“立宪政治”等 [1]。该 体系“不宜有论理的体系,而应采取立脚于具体的实际 生活的顺序”[1],关系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 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二,公民科以道义为归结。在 这里,“以道义为归结”指的是养成公民道德,“明白 法制经济以及社会上的事项,而加以最善的活用,其本 身也可说就是一种道德。在公民科里面,述说法制经济 以及社会上的事项,并不采用个人的本位,而采用社会的 本位。换言之,说明这些事项所具有的社会的意义…… [1]  这即是说,公民科目的在于通过传授关于政治生活、经 济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的知识,使之内化为受教者 的基本常识,再外化为良好的公民道德。其三,公民科的 教学不流于浮泛。尽管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 社会生活常识是公民科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并不局限于 这些常识的单纯传授,而是要从国家和社会的公共生活 的角度加以阐述和解读 [1]。其四,公民科与实际生活相 互联系。公民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公民科基本原 理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着重养成“学生的公正批评的实 力”[1]。如范寿康所言:“公民科的教授,都一一依据日 常生活的经验,不偏于理论而以实际为主。”[1]  其五,公 民科中包含有法学通论与经济原理所未涉及的法制经济 事项。在日本,公民科是由法制经济科改订而来,但公民 科中所包含的法制经济事项较之法制经济学科中的有所 增加 [1]。其六,公民科之中包含有法制经济以外的社会 上的事项。“为要施与善良的立宪自治的国民所必需的 教养,除了重要的法制经济以外,日本的公民科,还须教 授其他社会上的事项。”[1]  如“人与社会”“我们的家”“教 育”“神社”“宗教”“交通”“国家”“国防”等社会生 活常识。由此可见,作为公民教育的主阵地,公民科广泛 涉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等方方面 面,注重理论与现实相结合,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关于国 家、社会等公共生活事务,培养学生的爱国、爱社会、爱家 的公共精神。

四、结语

范寿康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 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分析公民教育问题,这在当时马克思 主义信仰者为数不多、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并未在中国大 地广为传播的社会环境下,具有极大的历史进步意义。

在范寿康的公民教育视域中,日本的公民教育实为 国家主义的公民教育,为了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而 培养“忠君爱国”的公民。这也反映出范寿康对国家主 义公民教育观的认同与倡导。他在《个性教育》中指出: “教育实质目的在于养成国家社会的健全分子。”[1]  即实 施公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巩固与完善基本社会制度,培养具有良好个性品质、热心 社会公共生活、爱家爱国的国民。这种公民教育思想对 于危机四伏、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来讲,具有积极的意义 和启示。范寿康曾在《近代日本教育与国家主义》中疾 呼:“我们倘想保持我们中国国际间独立的地位与恢复我 们中国应有而已失的权利,那末,我们在今日应该赶快厉 行国家主义的教育,大概谁也不能否认罢!”[1]  可見,范 寿康传播介绍日本公民教育,旨在为近代中国所用。他 与置身中国近代历史背景下的其他先进知识分子一样, 胸怀民族复兴事业,渴望实现教育救国,彰显出作为中国 知识分子应有的教育自觉和职业良知。他的公民教育思 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公民教育在民国时期的兴起与发 展,也在教育救国目标的感染和鼓舞下为挽救近代社会 危机、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希冀 借鉴日本公民教育的先进经验,改变中国传统的国民性, 塑造符合近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公民,培养国民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使之能够为挽救民族危亡、革新中国社会贡献力量。

当然,由于历史和认知的原因,范寿康的公民教育思 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他的国家主义公民教育观 在中国近代社会历史背景下,有一定的思想启蒙意义。 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唤起国民的民族观念、国家意识,认 识到国民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密切相关,国民的素 质也与民族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培养国民能够自觉承 担救亡图存、反帝反封建的时代任务。但同时,需要指出 的是,国家主义公民教育单方面强调公民的公共观念、爱 国奉献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公民个性发展和个 体需求的关注,因此,这不是现代完整意义上的公民教 育。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教育,既要培育公民的公共观念 与精神,也要关注公民个体的需求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寿康 . 日本公民教育 [M]. 上海 : 商务印书馆 ,1937.

[2] 任晓燕 .“后乐堂”主的传奇人生——写在范寿康先生诞辰 120 周年之际 [N]. 上虞日报 ,2016-09-28.

[3] 范寿康 . 中国哲学史通论 [M]. 武汉 :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4] 宋恩荣 . 范寿康教育文集 [M]. 杭州 :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9.

作者简介:于玲玲(1986—),女,汉族,河北秦皇岛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 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公民道德建设。

(责任编辑:王宝林)

基金项目:本文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公民道德建设 研究”(编号:19QN06)、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公民教育
从专业宪法教育走向公民通识教育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美国公民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把“公民教育”融入生物课堂
欧洲中小学开展“欧洲公民”教育的三种途径
思想品德课中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尝试
公民教育对公民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