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功臣”金亚秋

2020-06-08颜士州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研究生

颜士州

1993年5月,意大利罗马的“遥感和辐射传输国际研讨会”隆重召开,在几乎清一色白皮肤学者们的注视下,一位神情坚毅,佩戴“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志的中年学者走上讲坛,并用流利的英语作专题报告。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会场上提问不断,20分钟的规定发言时间被破例延长到40分钟,这在整个会议中是绝无仅有的。会后,各国学者纷纷向这位来自中国的代表表示祝贺和钦佩。他就是在国际学术讲坛上为国争光的科学家,曾担任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无线电物理教研室、电磁信息与高频技术研究室主任的金亚秋院士。

少年立志为国争光

1946年,金亚秋出生于上海,祖籍为江西婺源县思口镇。和很多孩子们“偶遇”科学梦一样,孩提时代的金亚秋,偶然从同学的哥哥口中听到了华人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大新闻。那时的他虽不懂得“宇称”与“宇宙”有什么区别,但却萌生了长大成为一名中国科学家的美好梦想。正是这种远大的志向,激发了金亚秋如饥似渴的求知热情。

1962年,他进入远在上海西南城郊的上海中学住读。当时,这所中学实行军事化管理,学生每周只能回一次家,学习生活非常紧张,老师每次考试总要安排一道难度较大的附加题,以增强学生面对挫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过这从未难倒过金亚秋,他的各门功课成绩一直都是满分,久而久之,金亚秋锤炼了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品格。1965年9月,金亚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入学不到一年,他就开始自学“四大力学”、数理方程等物理系高年级课程。一年后,他的考试成绩仍然是门门满分,甚至在一次期末数学考试中,只用半小时就答完了试卷,为了等同伴而趴在课桌上打起盹来,使监考老师大吃一惊。

在20世纪60年代的艰苦年月中,优秀的求学传统使得金亚秋在理想追求與文化素质上逐渐成长。金亚秋说:“发愤图强、为国争光,正是那个年代有志青年特有的纯真理想。”但一路求学、埋头向着梦想潜行的他,却在1970年大学毕业后“偏航”了——他被分配到广西山沟里的化工厂做了一名机械工人。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学习,在这座远离科学殿堂的山村厂房里,他利用接触一线机器设备的机会,整天待在车间里,一边看机械原理,一边研究机器。“从图纸开始,到试制和装配,这些工作我从头干到尾”,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金亚秋为厂里搞了不少设备技术革新。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巩固了大学课程,自学了英语,为今后科研上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的春天终于到来。1978年,中国科学院向全国招收首批研究生,金亚秋选择了微波遥感专业,并在考试中名列前茅,被中科院选拔为首批100名公派出国留学的研究生。他大学时的班主任知道后,特意赶到科学院鼎力推荐:“金亚秋是个人才,放到哪就能在哪起作用!”

爱国就要回到祖国

1980年初春,世界驰名的麻省理工学院电机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接纳了一位来自东方的青年人。精力充沛的金亚秋,几乎每个晚上都要学习工作到深夜,短短5年时间,他便实现了“三级跳”:1982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83年获得电气工程师学位,1985年获得博士学位。某一年的7月4日,波士顿美丽的查里斯河上白帆点点,岸边如茵的草坪中气氛热烈,一场由波士顿交响乐团举行的国庆演出将要在那里露天举行。然而他深深感到,“那里的国庆是别人的国庆,欢乐并不属于我们。”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在金亚秋心中油然而生,“我们在异国他乡工作,仅仅是给人家作帮手,即使有所成就也不过是给人家的‘花园锦上添花而已。而我们回到国内,却可以站在世界高科技的前沿,代表中国同其他国家竞争,为中国科学兴旺尽力!”于是1988年1月,金亚秋义无反顾地举家归国,并来到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着手创建电磁信息与高频技术研究室。

在当时,金亚秋所从事的定量理论遥感研究是个前沿性的交叉课题,国内相关研究还比较薄弱,开展试验的条件也十分简陋,发展科研可谓是步履维艰,比如要想观测某个地方,需要配备比较大的雷达孔径,从而获得较高的分辨率,而大孔径有赖于合成技术。但金亚秋带领的团队没有抱怨,坚韧不拔,无论寒冬还是酷暑,都一头钻进深山老林和海上做试验,很快便建立了月层辐射模型。20世纪90年代,随着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的发展,又逐渐发展成一个多源多模式高分辨率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并陆续用在“嫦娥一号”“神舟”系列以及“风云”系列卫星上,搭载多个通道的微波辐射计系统,成功获取月壤厚度和氦3含量。他的原创理论为我国在国际微波遥感基础理论领域争得一席之地,对我国深空探测和遥感工程有重要支撑和应用价值。

东风桃李无私育人

27年来,金亚秋在复旦大学不仅承担科研工作,还坚守在一线教学岗位,讲授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几门课程。他对自己领导的实验室也有严格要求,并画了一个基准线,要求年轻教师每年要达到完成一篇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参加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一次国内学术会议的标准。“这不是生产指标,而是保持学术活跃度的一个理念。”同时,年轻教师和研究生们都要保证有充足的工作时间。“‘早九晚五不是对于科研人员制定的,”他解释说,“时间管理并非死板,保持‘在工作中的状态,展现的是一个科研人员的‘活力形象。”

在金亚秋看来,成才的学生都具有认真、执着的品格。当谈到自己的学生法文哲时,他非常骄傲:“他来自西北農村,虽然基础不是最好的,但是非常努力认真。我让他看一篇文献,他就会去找10篇文章来看,每天学习到深夜。”金亚秋认为,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小聪明”是没有用的,需要有事业心、价值观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在他培养的博士生中,有的已主持国家的重点项目,获得了国家级的科技奖励;有的荣获了IEEE GRSS(地球科学与遥感协会)青年职业奖;有的入选中国国家“青年千人计划”。

从事科教工作以来,金亚秋对团队中的年轻科学家严格要求、寄予厚望:“不能只追求完成任务,一旦做就要做世界第一。”他反对年轻人只盯着应用型问题,而不重视基础科学研究,“越年轻就越要瞄准基础问题,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否则永远无法提升。”在学生们眼中,金亚秋也是一个非常严厉的恩师,他不允许研究生私自向期刊投稿,所有研究生的论文他都要亲自审核过,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错误。金亚秋认为在学术规范方面,导师有很大的责任,他的学术道德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

对于他的严格要求,金亚秋直言自己存在精英主义思想,在他看来,“科学家”不是一份普通的职业,“我理解的精英,是能主动承担责任,做其他人不想做、不敢做、不能做的创新之事”。有人曾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描绘当今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些年轻人,金亚秋则从正面对青年人提出要求,他希望,“对于中国的青年学生,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一定要有理想和责任的教育,要把中国的历史与未来讲清楚。”

在奉献中矢志科技强国

金亚秋在国内开拓了学科的新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他还先后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多数刊登在国外一流刊物上,论文被引用达40多次,还出版中英文专著3部,受到国内外著名学者的高度评价。金亚秋为此获得了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和高教精英提名奖,以及1993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等。

2008年,金亚秋出任IEEE《地球科学与遥感学报》副主编,专门负责微波遥感方面工作。IEEE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学术团体,由美国电气工程师学会和无线电工程师学会于1963年合并而成。《地球科学与遥感学报》涵盖可见光、红外、微波(包括毫米波)遥感领域,集中反映了当代空间遥感与对地观测的最新进展,是国际上该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学术刊物之一。多年来,他还担任中国核学会计算物理学会理事、计算电磁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高级会员、国际电磁学研究院成员等要职。然而这些光环并没有让他停下脚步。如今,如果没有学术会议和教学课程,他大部分时间仍旧会在教学楼的办公室和实验室中埋头工作。

由中国中央电视台于1988年前后制作的一部讴歌我国科技知识分子的大型电视系列专题片《共和国之恋》中,有这么两句歌词:“在晨曦中你拔地而起,我们就在你的形象里;当世界向你微笑,我们就在你的泪光里……”金亚秋特别赞同和喜欢,因为他觉得这首歌唱出了他的心声。他说:“爱国,就是要与为祖国切切实实做贡献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整个民族都认同和弘扬这样一种精神和观点的话,还怕不能实现伟大的强国梦吗?”

(编辑 陆思寒)

猜你喜欢

研究生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研究生优秀作品选登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北京高校研究生和留学生情况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作品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选
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作品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