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梯钢丝绳打滑原因及措施分析

2020-06-08荆华俊范江峰沈凯陈伟强陆旭宏

荆华俊 范江峰 沈凯 陈伟强 陆旭宏

Cause Analysis of the Elevator Wire Rope Slipping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JING Hua-jun, FAN Jiang-feng, SHEN Kai, CHEN Wei-qiang, LU Xu-hong

(Weibo Elevator Co. Ltd., Huzhou 313009, China)

【摘  要】电梯钢丝绳是承载整个电梯轿厢(乘客)运行的关键部件,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梯的安全运行。电梯钢丝绳与曳引轮之间靠静摩擦力工作,使用中如出现打滑现象,将会发生事故。因此,在日常维护保养中,一定要定期检查。对此,论文主要对曳引式电梯钢丝绳打滑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探究了电梯钢丝绳打滑的具体原因,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与手段。

【Abstract】 The elevator wire rope is a key component that carries the entire elevator car (passenger) operation. The quality of the product directly affects the safe operation of the elevator. The elevator wire rope and the traction sheave work by static friction. If slippage occurs during use, an accident will occur. Therefore, it must be checked regularly during routine maintenance. In this regard,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causes of slippage of the traction elevator wire rope, explores the specific reasons for the slippage of the elevator wire rope, and proposes specific solutions and measures.

【關键词】电梯钢丝绳;钢丝绳打滑;电梯轿厢

【Keywords】 elevator wire rope; wire rope slip; elevator car

【中图分类号】TU8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0)03-0189-03

1 曳引式电梯工作原理

电梯在上升时,钢丝绳会在曳引机的作用之下,向下进行运动。同时在轿厢以及对重的影响之下,电梯两侧会在运行时形成牵引力,如果牵引力方向相反且力量大小相同时,电梯会保持匀速运行的状态;如果电梯乘坐人数与电梯停留位置差异较大,对重与轿厢之间所产生的牵引力也会有所差异,会导致电梯失去平衡,钢丝绳此时与曳引轮之间产生的静摩擦会达到极限,钢丝绳也容易出现打滑情况,会对电梯运行稳定性产生直接影响[1]。

2 钢丝绳打滑原因及解析

本文以某安装队长提供的两组视频为例。第一组视频数据是显示电梯从-1楼上升到27楼,从视频中测量人员提供的数据看,钢丝绳与电梯曳引轮之间相对滑移100mm左右,第二组视频数据显示电梯从27楼开到-1楼,钢丝绳与电梯曳引轮之间相对滑移230mm左右。

电梯基本参数如下:电梯载重量是800kg,电梯速度2.0m/s,电梯提升高度73m,28层28站28门。

根据以上2个视频资料情况,结合电梯基本参数分析是由以下几种情况引起打滑,并对各种状况做了简单分析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一,电梯平衡系数不符合要求。

现场检测人员可用电子秤将单块对重块重量秤出,通过重块数数量乘以单块对重重量,测算出实际对重重量,并联系电梯制造厂家的技术人员核对确认是否符合平衡要求。或查看电梯安装后的安装人员填写的安装自检报告,在自检报告中,通过查看电梯平衡系数电流曲线表来判断。

查看电梯平衡系数表上电梯上、下运行电流曲线表中,曲线交叉点所处位置。电梯正常运行的交叉点位于载重量在45%~50%之间,如果交叉点小于45%或大于50%,说明对重平衡系数不正确,那么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对重块数量来调整平衡系数。

电梯平衡系数电流曲线表中,上下电流交叉点位于45%左侧时,说明平衡系数小于45%的,需要增加对重块,上下电流交叉点位于50%右侧时,说明平衡系数大于50%,此时需要减少对重块。具体详见下图,图1是电梯平衡系数小于45%的情况,图2是电梯平衡系数45%~50%之间的情况,图3是电梯平衡系数大于50%的情况。调整平衡系数可明显改善电梯运行状况,电梯打滑现象也将消失。

第二,电梯曳引轮包角 α 数值太小,也会导致电梯曳引能力不足,从而引起打滑现象。

现场可通过测量电梯导向轮D2的中心与电梯曳引机中心垂直高度差A、曳引轮直径D1、轿顶轮直径以及轿顶轮与对重轮中心距数值B,通过三角函数关系计算出曳引机包角大小。如确实是曳引轮包角偏小,可通过在曳引机机座上增加加高垫的方法来提高A的数值,从而间接增大曳引轮包角,合理改善曳引能力。

如下图4中分别测量曳引轮直径D、导向轮直径D、导向轮与曳引轮中心垂直高度A以及对重轮中心和轿厢轮中心B的水平距离。

那么包角数值按如下公式计算如下:

α=90°+ATAN[A/(B-D1/2-D2/2)

第三,曳引轮槽型角选型错误

这个问题现场人员比较难判断,需要经验丰富的设计人员才能判断出来,不过现场人员可以用游标卡尺测量曳引轮切口尺寸,核实比对.一般只能咨询电梯厂家专业设计人员,才能得出结论。如确实是槽型角选型问题,解决方案一般只能是更换曳引轮,替换合适槽型角的轮子才能解决。具体操作可按下图5中图示,分别用游标卡尺测量曳引輪槽型中切口的A、B、C 三个数据,建议按照曳引轮槽数量,多测量几组数据取平均值,以减少误差。如本案列可测量10组数据后,取平均值(每个轮槽取2个点测量)。

第四,实际电梯井道的楼层参数(平层插板的位置)与电梯控制系统中的预设参数有偏差。

建筑楼房的每层层高与设计图纸参数略有偏差导致信息不对称。如:电梯控制系统中的预设参数数据是楼层设计图纸提供的理论高度是2.8m层高设定的,而实际的某基层楼层高度是2.83m,相邻一层的层高是2.77m,房屋总体高度与设计数据一致。此种情况一般很难发现,解决方法:需要现场重新测量一边各个楼层层高信息。一般通过重新做电梯井道自学习,将相关数据重新写入控制系统中,覆盖原预设参数即可。

第五,选用的电梯平层开关型号有误。

电梯平层开关是个电子产品,其响应速度对平层精度有很大影响。比如电梯运行速度比较快,运行速度大于2m/s时选用的是普通的平层开关,此时平层开关动作响应时间过长,导致电梯信号异常;此问题一般现场也很难发现,而且属于偶发现象比较多。尤其是使用磁性开关作为平层信号装置,更容易产生。

磁性开关故障率高的主要原因如下:磁条使用时间较长,磁条有退磁现象;使用环境中有磁场干扰现象,如南方的东阳地区和北方的霸州地区,地球本身的地磁场非常高,产生的电磁干扰信号强;电梯使用的场所特殊,在短时间内能释放强电磁,如大型肿瘤医院,医院内部有大型CT扫描仪,这些设备一旦启动都会引起电梯磁开关平层误动作。

遇到这种由于开关元器件引起的问题,一般解决的方案也只能是更换符合电梯相应运行速度范围内使用开关后能解决;如果电梯运行速度快,那么需要更换响应速度更快的平层开关,如果有磁场干扰,也需要更换非磁性工作的开关(光电开关)。

第六,电梯钢丝绳淋过雨水或电梯使用环境中空气湿度大(如游泳馆、洗浴中心等),导致钢丝绳绳芯中润滑油晰出。引起电梯钢丝绳与曳引轮的曳引能力下降,此种情况现场还是比较容易判断的。限场查看电梯使用环境是否有水汽以及钢丝绳上是否有油水混合物既能判断。当然出现这种情况只能更换相应规格的钢丝绳解决。

第七,钢丝绳含油率太高,导致打滑产生。

这个情况在电梯机房中能通过曳引轮上的挡绳杆或是曳引轮防护罩上的油渍进行判断,如果确实是含油过多,那么防护罩内侧油污会非常严重,甚至会有渗油从防护罩上滴漏。这种情况也是只能通过更换含油率低一些的钢丝绳解决。

这种电梯一般出现在更换过钢丝绳,尤其是夏天气温比较高的时候,室外观光电梯更容易出现。主要原因是夏天的气温比较高,电梯绳芯中的润滑油粘度系数降低,容易析出油脂,再加上夏季气候中,空气中普遍湿度普遍比较大所致[2]。

第八,电梯加、减速度过大,导致打滑。

电梯的加、减速度一般是按照0.5取值。加、减速度不符合要求时会导致电梯由于惯性原因,冲过终点或是未到达终点就停车了,此问题,现场比较容易发现。一般通过电梯调试工具修改电梯运行参数,调整合适运行加减速度参数即可

3 结语

总而言之,电梯曳引轮上出现钢丝绳的打滑问题较为复杂,在实际中必须要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了解实际的状况与具体的工况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通过科学的方式与手段,加强现场维护与保养,进而减少电梯钢丝绳打滑现象的出现,从而从根本上保障电梯运行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避免各种安全隐患问题的出现,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1】姚文志.曳引式电梯钢丝绳打滑原因解析[J]. 科技尚品,2017(6):135,154.

【2】矫健.电梯安全钳试验中的打滑问题分析[J].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10,26(0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