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后首份政府工作报告:从“保6”到“六保”

2020-06-08徐天

中国新闻周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民生报告目标

徐天

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图/新华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通常在3月初例行召开的全国两会,延期到5月下旬。

非常之年,两会备受关注。在巨大的不确定下,如何确定全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如何找准宏观政策的着力点和保证政策效果?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如何实现脱貧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所有的关注聚焦到了今年的这份政府工作报告上。

5月22日上午9时,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上述问题一一有了答案。

学界探讨已久的今年是否设立GDP目标问题,得到了回应——今年将不设GDP增速目标。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工作报告不设GDP预期目标,此前仅有三次,十分罕见。

这份10400字、仅有往年一半篇幅的政府工作报告,是改革开放40年来最简短的一份政府工作报告,它用了少于过往的篇幅总结已有成绩,大量的篇幅用于阐述面临新形势要采取的新措施。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组长、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总结:以往政府工作报告要包括经济社会各方面工作,但今年只突出重点工作。

报告虽短,但在报告中,“民生”出现了21次,“就业”出现了39次,大大超出2019年的10次和25次。“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被放在了突出的位置。

跳出年度目标的目标

从去年底开始,学界围绕中国经济是否需要“保6”引发热烈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主张,经济增速已经滑至6%,该采取刺激政策稳增长。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则认为保6既无必要,也保不住。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则抛出新的话题:用刺激性办法保6,还是用改革的办法稳5?

但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迅速改变了学术争论的基本面。4月中旬,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0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这是1992年以来首次单季度负增长。全球经济衰退也成定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4月发布预测,认为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3%,发达经济体下降6.1%,美国下降5.9%,欧元区下降7.5%。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已远远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下滑。

这种情况下,包括GDP增速在内的许多指标,和过往已不具有可比性。今年是否应设立GDP增速目标?成为过去一个月中学界讨论最多的热点话题。

多数学者提议,既然难以科学设定目标,不如不提具体目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不设立GDP增速目标体现了适度灵活原则。尤其是目前已至5月,一年已近半,再设立年度目标,难度很大,而且实际意义不是很大。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则提出,中国应为未来两到三年的GDP增长设定一个总体目标,而非设定年度目标,即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使中国GDP增长率恢复到6%左右。

新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最终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的具体目标,报告指出,“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元春指出,此前不设经济目标的年份分别是2000年、2001年和2002年。这三年十分特殊,尤其是前两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一直在进行结构调整,经济环境比较严峻,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

与当初的情形相似的是,今年不设GDP增速目标,同样因为当前的高度不确定性,刘元春总结为“超级不确定性”:一方面,人类应对这场疫情还存在着严重的不确定性,疫情未来是否会出现第二轮甚至第三轮的暴发,将直接影响到各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环境;另一方面,各个国家应对疫情时所采取的举措,也面临着很多来自政治、经济、社会的压力和不确定性。

2000~2019年中国GDP增速

资讯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制图/韩春燕

“在当前的情况下,GDP增速目标很难对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和风险有充分的覆盖,也很难对当前中国经济的质量和结构进行充分体现。简单的GDP目标设定很容易使中国陷入唯GDP中,而忽略了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核心风险。”刘元春表示。

“如果有一个数字杠杠横在那里,许多地方就难免会在数字上搞层层算账、层层加码,甚至弄虚作假形成新的形式主义。”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撰文指出。

事实上,政府工作报告在GDP增速之外,提出了一系列必须保证的目标。比如,“保居民就业”提出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保基本民生”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这些目标是当前经济发展中最在意、最看重,作为底线加以追求的目标,在不确定性当中有确定性,体现了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高培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解读。

还有学者提出,从其他具体目标可以反推GDP的“隐含目标”。刘元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若要完成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保居民就业”相关目标,根据他们团队的测算,全年GDP增速不应低于4%。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也撰文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把财政赤字率提高到3.6%以上,根据财政赤字率反推的名义增速约为5.4%,按照GDP平减指数在1%~2%之间,那么实际增速也是在3%~4%。”

张立群指出,国家不设GDP增速目标,实际上给了地方更大的自主作为空间。《中国新闻周刊》 梳理发现,事实上,各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仍然对GDP增速提出了目标要求。

有些地方表述较为宽泛。例如四川、云南,都在省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GDP增速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四川提出,要比全国高2%左右。广西南宁市则提出,今年GDP增速要比全自治区高0.5%。

有些地方仍然提出了具体的数字要求,且增速不低,但相较2019年实际增速做了些许下调。比如杭州市、济南市均将目标设置为6.5%左右,两座城市在2019年的GDP增速分别是6.8%、7%。

也有城市将2020年的GDP增速目标进一步提升。比如,西安市将GDP增速目标设置为7.5%左右,太原市设置为7%左右,呼和浩特市设置为6%左右,在2019年的增速基础上均提升了0.5%。

“六保”是底线管理

早在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就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工作定下调子,中央在“六稳”之外,首次提出“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六保”是疫情背景下稳住经济基本盘的新提法。国务院常务会议亦明确指出,要把做好“六保”作为“六稳”工作的着力点。

从“稳”到“保”,不难看出当前的经济环境变化。刘元春指出,“六保”实际上是底线管理的产物,这也是当前应对疫情冲击的最佳应对举措,保证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转,保证中国经济的基本盘,兼顾高质量发展。

无论“六保”还是“六稳”,占首位的都是就业问题。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同样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被提及39次:“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

在刘元春看来,历史上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一般都会引发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因此,要阻断这一进程,核心就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只要就业基本稳定、民生基本稳定、经济主体基本稳定,社会基本盘就可以基本稳定,也就可以阻断这种危机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风险。”

“越是遇到困难挑战,越要切实保障基本民生。”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认为,保就业、保民生,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内在要求,“保就业、保民生,才能把疫情中被抑制的消费需求释放出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今年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张立群认为,新增就业900万人,是在充分考虑各种困难和不确定之后,为“六保”设置的底线。刘元春也指出,经过测算,若要完成这一目标,今年的年度GDP增速不应低于4%,否则就业会难以稳住。

如何保住就业?保住就业的前提是保市场主体。因为疫情,许多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就业岗位发生了变化。此前,我国各部门已出台八个方面90项措施,聚焦在减税、降费、加大金融支持等领域,帮助企业解决困难、渡过难关,稳定就业岗位。

但对地方政府来说,财政收入的降低已使部分地区面临困境。今年前四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为-14.5%,部分地方已经出现了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三保”困难情况。中國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市县财政受疫情冲击很大,不少市县财政收入的降幅达到了50%。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大规模减税降费深入实施,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增幅明显放缓,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地方财政甚至出现负增长情况。”全国人大代表、贵阳市市长陈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影响,地方经济发展持续走低,财政增收矛盾突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短期内财政资金紧张,财政平衡困难。

相比贵阳这样的省会城市,一些基层市县,“缺钱”的困境更为急迫。对此,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的财政政策部署方面,给予地方较大力度的支持。重点包括:今年的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上述2万亿元将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强化公共财政属性,决不允许截留挪用。

“财政、货币、就业三大宏观政策的落脚点都是为民指向……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也为市场所预期。”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认为。

刘元春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这组数据是一揽子宏观政策的核心,也是“六保”的基准线,“2万亿元直接向地方转移支付,意味着中央财政支出的收缩以及保基层运转,这是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在这一特殊时期的调整。”

作为地方主政者,贵阳市市长陈晏建议,中央统筹考虑地方政府自主需求,有力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建议在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分配时,给予省会城市一定的自行支配额度,缓解地方政府建设资金不足,帮助地方政府渡过难关,为下一步持续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针对地方的发债需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为3.75万亿元,较去年增加了1.6万亿元,主要投向“两新一重”,即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和重大工程建设。这些资金均可以支持地方补短板、惠民生、促消费、扩内需。

目标之年能实现吗?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按照原定目标,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疫情之下,目标是否还能实现?政府工作报告对此给出明确答案,“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两者可以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曾表示,消除绝对贫困是中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

猜你喜欢

民生报告目标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报告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
报告
报告
民生寄语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