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2020-06-08陈景标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锻炼拓展调动

陈景标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实践中,掌握数学的计算方法与运算规律;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观察和计算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调动  锻炼  发展  拓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1-0162-02

“教好数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不断尝试探索新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既是为后继学习数学做铺垫,又能激发学生永不满足,不断探索的求知欲望。

1   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

为了激发学生学数学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和周围的事物,与学数学有机的联系,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认识、计算数学的水平,让学生茁壮成长。如,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乘与除》一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乘法的认识和运用计算,从以下4方面入手:

1.1 仔细观察,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图

“小树有多少棵?”第一幅图,杨树每梱20棵,每车装500棵。要想一想3梱有多少棵?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1:20+20+20=60;学生2:1→20,20→40,40→60;学生3:20×3=60(这就是乘法)20棵乘以3就等于60棵。

1.2 发散思维,向学生追问

教师让学生思维后追问:如果杨树每梱20棵不变,而捆数增加。4梱是多少棵?5梱呢?学生1回答:用乘法20×4=80;学生2回答:20×5=100。

1.3 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言

数量增加,再怎样计算?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

如园林工人运走3车树苗,每车装500棵,一共运走多少棵?

学生1马上回答: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加法500+500+500=1500;另一种是用乘法500×3=1500,用乘法计算简便、时间短。教师表扬学生回答正确、语言流利,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成就感。

1.4 联系实际,例举生活实际说明

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兴趣,让学生联想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学乘法。你能想一想家里或亲戚朋友有没有卖水果,怎样包装的例子。顿时,学生的思维被调动,兴趣被点燃。如有一位学生讲:我叔叔家种草莓,每个包装盒30个草莓,3个包装盒是多少?5个包装盒呢?6个包装盒呢?学生马上流利回答:30×3=90,30×5=150,30×6=180。教师及时表扬学生能联系实际学习和运用乘法,真是一箭双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通过用事物图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由浅入深,由课本教材到联系生活实际。不仅有效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而且构建了數学与现实世界的一座桥梁,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   紧扣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

教师引导学生学数学,要善于从思考问题入手,脱离了问题,思考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材中,多次呈现了“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每组蕴含一定变化规律的算式,体验和发现算式中,每个数是如何变化的,从而启发学生思考算式的结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在“丰收了”一课,呈现了在除法中,被除数依次乘以10,除数不变引起的商的变化。如35÷5=7,那么350÷5=70,3500÷5=700。此题除法算式,被除数依次乘以10,除数不变引起商的变化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发现自己尝试模仿写算式,巩固整十、整百、整千数乘或除以一个数的口算方法。要学好除法的计算方法、运算规律,教师要引导学生釆用“五要”:

(1)要让学生借助小棒、彩图、表格等,表达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在百内)的口算方法的理解。(2)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算弍的规律,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3)要能根据情境,运用除法口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学以致用。(4)要能正确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5)要引导学生敢问、好问。钱梦龙先生说得好:“问题提得好,好像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思维浪花。”由此可见,在课堂上,教师要想尽办法,激发学生敢问、好问,能“打破沙锅问到底”。让学生在同桌、同组、班级交流,从发问、追问中锻炼思维能力,创新学习新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并能熟能生巧。

3   数形结合,发展学生的思维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由此可见,教师要把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图形进行有机结合,才能让学生从观察实物与数学相结合,让学生听懂弄通,尽快掌握数学知识。如,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周长》一课,教师怎样引导学生认识周长,计算周长呢?在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图形中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测量和计算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有关知识做铺垫。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测量和计算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要从以下3方面入手:

3.1 要结合丰富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周长的概念

如“什么是周长”?课本首先让学生用彩笔描岀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帮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的长度;接着通过“认一认”和“说一说”,知道什么是树叶的周长、什么是图形的周长;还通过想办法得到它们的周长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实际意义。因此,教师要结合生活中熟悉的具体事物来帮助学生认识周长,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计算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逐步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获得更多、更直观的有关周长的直观经验,感悟周长的概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2 重视实际的测量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测量各种图形周长的活动经验

教师要设计有效的测量各种图形的周长活动。如量一量数学书的周长、桌子的周长、笔盒的周长等活动。通过让学生“做”和“思考”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经历测量周长方法的发展过程,从而让学生积累更多丰富的实际测量的经验,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让学生对“周长”的认识,由观察→思考→测量→计算→实际运用的全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3 掌握長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及各种“多边形”的周长。如数学书48页“量一量,算岀右边长方形的周长,说说你是怎么想的。”(1)量岀4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5+3+5+3=16(厘米);(2)分别量岀长和宽,再把2个长和2个宽加起来。5×2+3×2=16(厘米);(3)先把1个长和1个宽加起来,再乘2。(5+3)×2=16(厘米)。再追问学生那种计算方法最简便,学生纷纷举手等三种方法,用(长十宽)×2这种计算方法既简便又容易计算。还有正方形和多边形计算周长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看图、思考、计算,最终寻找出最佳计算方法,发展学生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在测量、交流、抢答等的快乐课堂中,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及其他多边形的周长。从而让学生获取计算周长的知识,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4   实际操作,拓展学生的思维

玩耍、兴趣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从好玩中,开发学生智力,与数学有机结合,既好玩,又能学到数学知识,真是一举两得。因此,教师要利用数学书中生动有趣的活动。如“数学好玩”一课,引导学生与同伴合作开展实际测量活动。那么,教师如何让学生在好玩中,议一议、做一做、想一想 、量一量呢?

4.1 按照“议一议”,让学生经历如何解决测量问题的思考过程

如教科书中的活动任务:(1)测量学校里的体育器材(或小树)大约有多高,学校操场的一圈大约有多长?(2)在校园里再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测量任务,做一傚。引导学生在实际测量之前针对测量方法、测量工具和单位、数据记录、人员分工等具体活动事项进行商量和讨论,做好充分的活动准备。

4.2 按照“做一做”,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活动的全过程

鼓励学生与同伴合作开展实际测量活动。如在实际测量中,学生会发现测量一些小的物体:沙坑的长和宽,小树有多高,可以用现有的工具进行测量,但如果是测量操场的周长,现有的工具测量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时我们可以测量出脚走一步的距离,再绕校园操场走一圈,从而量出操场的周长。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拓展,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3 按照“想一想”,让学生回顾整个测量活动经过

对测量方法、工具和单位的使用等情况的活动经验总结,分享活动过程中的收获,让学生受益匪浅。整个“数学好玩”活动,教师要巡回观察、指导,并亲自参与活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提供一定的帮助,对于活动做得好,测量标准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逐步提高学生综合实际能力。

总之,教师要想掌握好数学教学这门艺术,就必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猜你喜欢

锻炼拓展调动
调动多方资源 加快成果转化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调动感官,描绘多彩的世界
不要轻易剥夺孩子们成长的权利
在数学中锻炼高中生意志
浅析体育教学实效性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