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南、北派山水画的地域风格
2020-06-08黄雪芳
黄雪芳
关键词:山水画;地理成因;风格差异;艺术共性;意境
“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开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的中国山水画,它的成因是什么?风格有什么差异?我们应该从中汲取什么艺术养分?这些是笔者作为一个国粹艺术的践行者与后来人想探究的。
一、影响南北山水画风格差异的地理气候因素
以秦岭-淮河为界,此界以南山体较为平缓,常年湿润,多植被;而北方山体较为陡峭,起伏较大,四季分明。这种地域差异影响了山水画的发展走向。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石质山,岩体在热胀冷缩的物理作用下易风化,故北方山体大多棱角分明,表面粗糙,在视觉上给人以斧劈一般的感觉。
而秦岭-淮河以南,常年高温多雨,气候湿润,多土质山,山体受雨水冲刷,风化剥蚀缓慢,因此山体平缓,起伏较小,造成了南方地貌圆润、柔和的视觉效果。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出名的地域,如江南、塞北、中原、关中、河西、西域、岭南等。从古代国画的语境上讲,北派在唐宋以前指以中原、关中为核心地域的绘画风格,在唐宋以后指以现在的北京为核心地域的绘画风格;南派则是指以江南、岭南为核心地域的绘画风格。
南北山水画风格既有艺术上的差异,也有文化上的差异。这既有地域上的成因,也有文化上的成因。
北方山川面貌粗犷,历史厚重,视野开阔,气候寒冷,北方人性格相对冷静大气;而南方山清水秀,山川密布,溝壑纵横,气候温润,南方人性格细腻,心思缜密。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反映到画作里。
太行、王屋山、终南山与江南的秀美山水赋予了古典山水画家不同的艺术禀赋。虽然他们笔下的山水是心中的“神似”的山水,但地理的烙印是实实在在的。阳刚的立轴与柔美的长卷,秋风落叶与杨柳青青,这些不是艺术差异,而是天地的性格。它决定了人的性格,决定了艺术的风格。
二、南、北派山水画的风格差异
(一)题材与风格
北派山水题材多为壮丽雄奇、气势磅礴的大山,厚重、苍劲、悲壮;南派山水题材则多为秀丽雅致、柔和婉约的江南风光,青山粉黛,渔舟唱晚,清泉石上流,松竹随风舞翩翩。
南派山水整个画面给人以云淡岚清、清润秀丽之感,萧疏平淡,宁静而祥和;而北派山水气势雄浑苍茫,气象万千,意境荒寒幽寂。
(二)构图与结构
以两宋为例,北派山水在草创的时候,用的是立轴来表现北派山水的雄浑,但后来慢慢发展为用全景式的构图展示;而南派山水虽然也有长卷式的江南风景画,但明清以后,写意风逐渐流行,所以南派山水更多的是采用“一角式”的山水构图,通过局部画面,细腻地展示江南的温文尔雅。
南派多以线形结构为主;北派多采用块面结构。
(三)技法
南派山水柔和慵懒,北派山水则刚劲严谨。南派因南方的山体多土而植被较丰富,而采用“披麻皴”,卷云、荷叶、解索、牛毛等是披麻皴的变体;北派则因北方中原之山多石且石质坚硬,而采用“斧劈皴”,大斧劈、小斧劈、豆瓣、折带等是斧劈皴的变体。
这两大技法体系,分别是南派与北派山水的重要标志。
北派山水更愿意用“线”发展出各种各样的“皴擦”法来表现北方的山石,用“泼彩法”,通过撞水、撞彩来表现画面;而南派山水则更多地用点染来烘托江南的景致。
随着“北渐南顿”之风在江南的盛行,宋室偏安江南一隅,物质的丰富,社会的文明进步,促进了江南文化的繁荣。反映在山水画上,南派山水逐渐集诗书画印于一体。这也许就是董其昌后来把南派山水视为山水画正宗的缘故吧。
南派山水运笔徐缓,内敛而包容,如小河淌水,流水淙淙;北派山水在运笔上力多外拓,毛笔运行时往往需要发力且迅走疾行,如大河滔滔,滚滚向前。
南派山水喜用“积墨法”,它是可以修改的;北派多用“泼墨法”,一遍下去,便很难修改了。
(四)气势与心境
南派山水平淡舒缓,而北派山水尚奇峭突兀。
南派山水追求恬淡自然、清静无为的高远意境,多有道家出世观。而北派山水则通过荒寒幽寂的意境来彰显画家的人格力量:虽远离尘世,身处荒谷溪野、深山古寺,但还是在自己的一幅山水画卷中仰观天象,俯察万物,绝对没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还是很“入世”的。
所以说,北派山水表现得更多的是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世界观。
三、南北派山水的共性
画分南北,其缘由诚如《芥舟学画编》所言:“天地之气,各以方殊,而人亦因之。南派山水蕴藉而萦纡,人生其间,得气之正者,为温润和雅,其偏者则轻佻浮薄。北方山水奇杰而雄厚,人生其间,得气之正者,为刚健爽直,其偏者则粗厉强横。此自然之理也。于是率其性而发为笔墨,遂亦有南北之殊焉。”
据说,明代董其昌创立了山水画南北宗学说之后,诟病不断。其实,董氏当年创立这个学说,主要是为了让后人更好地了解山水画的风格并传承下去而已。“北宗骨骼南宗韵。”这说法是契合北派山水阳刚与南派山水阴柔的文化总特征的。
山水画分南北两宗,其目的是讲清楚作画手段,它们最后还是殊途同归的。
今天,我们的确需要如陈独秀先生所说的那样:“首先要革王画的命。”但山水画只有进行很好的传承,才能进行更好的创新。不管北派也好,南派也罢,它们都是有共性的。
(一)意境
其实,南北山水风格之分只不过是意趣之分,而不是意境追求之别。“趣”是艺术习惯方式,是生活环境熏陶出来的;“境”才是“趣”之所归。
它们都有一个“意”字。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才是南北山水的共同源头。这个“意”也包含《易经》的阴阳文化。有了阴阳之“意”,才能“道”出艺术之“境”。
从来没有人能把意境用西方教科书一般的定义讲清楚。这是中华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魅力。为什么中国文化艺术会有“意境”一说?正因为我们的文化艺术对应天地自然:宇宙混沌,意境自然混沌。“道可道,非常道。”既然天道难于名状,意境自然也难于名状。
山水画是阴阳哲学的艺术符号。山为刚,水为柔。山水画,画山水。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山。画家的情感理想融入山水,山水便不再只有天地的空灵,而有了人气……正气浩然。于是画可通灵,人可通神。
(二)神似
中国画追求“ 神似” 。我们叫“ 写真”,西方人叫“写生”。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差之千里。古典山水画,不管是南派还是北派,都是追求“情中景”“心中境”。古代山水畫家,从来都不喜欢依样画葫芦。
毛笔是笔毫有弹性的笔,水墨的比例调配不是科学,而是经验。宣纸是对水很敏感的纸张。毛笔与宣纸之间的千变万化,是日月星辰一年四季的变化再现。毛笔与宣纸之间的结合,最能画出山水之“神”。
(三)气韵
山水画不讲气韵,分什么南北派都没用。不讲气韵生动的山水画是“死画”,没有生命。山水画的思想来源是老庄哲学。道家的气功修炼法同样被运用到山水画的创作中去。作画的时候,画家屏气凝神,笔端作用于宣纸,其实却是收视反听,以眼观鼻,以鼻观心,以心观丹田。此时,山水画家就是处于他所画的山水之间的“观世音”。如此作画状态,才能出山水画精品、神品。
所有这一切,都有赖于气先在体内,而后由内而外地呼吸吐纳,升清降浊,把气运到笔端。
(四)诗画
诗画同源是肯定的……诗是有声画,画是无言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最简单、最直观的所谓“意境”。毕竟,山水画就是视觉艺术,是意象,不是西方的抽象艺术。
中国山水画与诗词歌赋密不可分,是世界文化艺术史上的奇观。世界上没有哪一种艺术,可以像中国画那样:画是有形诗,诗是无形画。
能从诗品画,从画品出诗,唯有意境使然。这就是中国国粹艺术—被陈独秀先生称为“王画”的国画的美妙之处。
四、结论
任何艺术都没有独立于文化的所谓风格。国画也不例外。山水画的南北风格差异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之所以有南北风格的相对差异,那是因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就是“阴阳”文化。
有了阴阳,才有南北国画风格的刚柔差异。但不要忘了,“一阴一阳谓之道”。《易经》的“易”,除了有“变易”之含义外,还有“不易”的含义。
因为“变易”,所以国画的南北风格差异会变化,是可以融合的;因为“不易”,所以国画的南北风格差异还是会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