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部编版初中教材名著导读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究

2020-06-08李贞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名著导读部编版

李贞

摘  要:整本书阅读概念的提出引起了教育界广泛关注。部编版语文教材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在名著导读部分作出了明显的调整,在进行这一部分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时要注意切入、内化、输出三个步骤,循序渐进推进整本书阅读在教学中走向更深处。

关键词:部编版  名著导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1-0075-02

2016年使用的部编版教材提出了由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观点,推进整本书阅读成为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整本书阅读的概念及目标指向入手,对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名著导读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步骤做一个浅要探究。

1   整本书阅读的目标指向

整本书阅读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都在不断地发展,说明在当下的教学与阅读环境下,推行整本书阅读已是大势所趋。

1.1 整本书阅读的现状

温儒敏指出要想改变功利化、表层化的阅读现状,首先要让学生多读书,而且是读好书,多读整本的书。阅读方式的多样化导致学生的阅读变得碎片化,能够沉下心认真读一本完整的著作的学生越来越少。

此外,受考试的束缚,整本书阅读始终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地位。与精心设计的单篇教学相比,教师容易忽视整本书阅读活动,在教学中常缺乏明確的目标。因此缺少目标指向的整本书阅读使得教师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知所措,长此以往,整本书阅读将陷入形式化的困境。

1.2 中学生心理发展情况

就学段而言,初中生是最适合进行整本书阅读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言语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词汇量增大,对知识也更加渴求,不仅外部言语运用积极,内在思维也很活跃,学生能够根据提问结合具体内容在思考后回答问题。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也要很大发展。认知发展论认为12-15岁的孩子“在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内容和形式分开,可以摆脱具体事物而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学生思维开始变得独立、批判,但其认识因经验的不足往往会出现肤浅、片面的现象,如果教师能够进行正确恰当的整本书阅读指导,对学生智力、思维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1.3 课标的阅读要求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体现了新课程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和要求,说明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必要性,为中学整本书阅读的实施打下坚实的政策基础。

2   整本书阅读的概念界定

1941年叶圣陶首次提出“读整本的书”的观点, 但却没有一个具体确切的定义。整本书阅读一出现,就受到了大众的关注。相关一线教师、学者对整本书阅读的概念都进行了探讨,试图对整本书阅读的发展贡献一己之力。大部分阐释都认为“整本书阅读”就内容而言强调思想的独特性,就形式上重视连贯性、完整性与渐进性。本文所讨论的整本书阅读不是常规的普通的名著阅读,是涵盖在语文教学之中的一项正式学习活动。

3   部编版教材名著导读的收录特点

3.1 对位置的编排做了调整,突显出对名著阅读教学的重视

改变了过去集中固定的编排方式,以单元主题为依据交叉安排。这一编排有利于教师将整本书作为实际教学的内在组成部分,而不是把它作为课堂的点缀。

3.2 在每部整本书后面提供一定的解读及阅读技巧

以推荐作品为例介绍某种阅读方法或某类作品的阅读策略,对教师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3.3 专题探究活动伴随每部作品,推动学生积极阅读

部编版教材在推荐每一部整本书时,会根据其内容及特征,设计一个主题探究,使学生不仅仅阅读作品,同时还能学会思考,进一步升华。

3.4 以一带二,形成专题阅读

一部主作品加上两部推荐作品,给师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同时三部作品都有一定的关联,题材、主题相近等等,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4   整本书阅读教学步骤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有三重。作为读者,教师不应带有太多的目的与负担,用最纯粹的眼光去欣赏文本,才更能引起学生共鸣。作为研究者,教师要带着问题意识研读课文,自觉分析文本的核心价值,主动探究内在含蕴。身为语文教师,要把任务贯穿于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挖掘教学价值点,还要采取多样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表达出来。笔者以《骆驼祥子》为例,阐述名著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过程。

4.1 切入:寻找学生兴趣点

部编版中名著导读部分选择的名著通常都是篇幅较长、情节较为复杂的作品。相学生从单篇课文、短幅文本转换到长篇文本肯定会有不适应,加之名著导读通常都是被忽视的部分,缺乏经验。因此如何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整本书阅读教学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采用翻转课堂,学生在课外时间完成一定的自主阅读任务,课堂则变成师生、生生间互动探究的场所,唤起学生对阅读整本书的热情。在课前准备阶段为学生提供整本书的相关背景,利用智慧课堂等新媒体技术,使教学从课上拓宽到课下,扩大课堂的宽度,使教学变得开放、动态。在导读阶段,教师要承担起引导学生走近文本的任务,根据不同体裁文本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对整本书的好奇心。

以《骆驼祥子》为例,教师在课前可以通过现代化媒体向学生介绍文本中故事相关背景资料以及老舍的介绍,有效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增加对名著的认识。其次在整本书阅读起始阶段,可以播放电影《骆驼祥子》的片头曲,配上电影剧照,渲染故事氛围,来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每一本名著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如何根据整本书选择适合的切入方式,凸显名著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这是老师在实践中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4.2 内化:精研文本核心点

文本是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桥梁,想要透过文字看到作者表达的真实意图,就必须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研读。确立了文本的教学价值,就确立了教学的方向与目标。想要树立学生的整体、整合意识,那教师就要格外注意,寻找整本书的核心点对完成精研文本这一步骤的重要性,促进知识的内化。

部编教材中对每部名著都做了相应的方法指导,感受整本书的重要内容、精彩片段,不仅提高了阅读的效率,也能精准的抓住文本的核心点。

以《骆驼祥子》来说,祥子是整本书的主人公,对于祥子人生的跌宕起伏以及透出的对于生活的无奈妥协是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所要关注的核心点。教师可以选取“面对困境,是坚持还是放弃”作为主题,从祥子一生的三起三落入手,虽然每次“落”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是买车的执念让他一次次从失败站起来。初一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懵懂的状态,面对新生活往往容易茫然从现实的角度给予学生很大启发,就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也很值得借鉴,将主人公祥子的人生经历分为三个不同的板块,通过每个板块祥子起落前后心态、行为的变化总结出一条主人公的人生脉络,环环相扣,把整本书的核心点准确击破。

4.3 输出:展示学习成果点

皮亚杰认为内化与外化是一脉相承的。就学习而言,内化就是指吸收知识,变知识为能力的过程;外化就要把知识的输出。学而不致用,那么学生永远只是一个知识的搬运工,无法从根本上提高阅读素养。

在经历切入和内化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有一个较高层次的突破,此时要及时的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外化输出,给予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良好的平台。首先促进学生表达。良好的表达过程需要有清晰的思维、有组织性的语言,才能让听众所信服自己并接受观点。其次可以丰富语文教学方式。阅读展示活动是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把传统的问答式的课堂变得生动化,让教学充满生命力和活力。

众多名师提出的不同教学方式也能运用到当中。如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深切感受文本中人物与故事。拿《骆驼祥子》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尾进行一段采访式活动,选择一位同学扮演成小说中的人物,剩余同学对她进行采访提问,可以询问书中有的内容,也可以将自己疑惑或者好奇的问题表达出来。再者也可以运用余映潮的变形阅读,将小说创作成微剧本,以表演的形式将内容表达出来,既调动了学生课堂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将所获得的知识有效转化输出。

总之,整本书阅读教学依旧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但在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及实际教学中的重要性已是不言而喻。教师要切实做好引导,将课内、课外各种外化输出手段的有机结合,采用多样的教学策略的建构,帮助学生把握阅读方法,激发阅读兴趣,同时也能使教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更有操作性,将整本书阅读教学真正走入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 盛常春、盛芬芬.任务驱动和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J].语文学习,2018(05).

[2] 邹媛.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青岛大学,2018.

[3] 胡又文.课内外阅读整合:提升初中学生整本书阅读能力的策略[J].教育观察,2018(07).

[4] 徐惠丽.《骆驼祥子》导读的共生与再生[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

[5] 余黨绪.“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策略[J].语文学习,2016.

[6]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47.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猜你喜欢

名著导读部编版
重视儿童本位的回归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鲜明特点及时代意义
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方式探寻
种下一粒种子
导读名著,彰显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