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基地+平台+园区”四位一体的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2020-06-08巫湘林王凤领张波任子亭
巫湘林 王凤领 张波 任子亭
摘要:随着国家的发展以及社会对用人需求方向的改变,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了创新创业教育及能力培养,大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但依然有多方面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该文以“课程+基地+平台+园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在计算机专业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创新性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10-0150-03
1概述
近年来,国内外都非常重视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促就业。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国创新创业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以贺州学院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广西高等教育强基创优计划,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通知(桂政办发[2015]49号)》为指导思想,学校在计算机专业建设方面有以下几点,2015年,贺州学院与全球顶尖的软件集团、世界最大的信息管理软件及服务供应商Oracle公司合作,联合成立了“甲骨文(广西)OAEC人才产业基地贺州学院中心”;贺州学院与中兴通讯签订共建“教育部一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协议,合作成立中兴通讯信息学院,以及将应用技术大学思科网络学院作为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平台。2017年创新创业园正式投入运营,并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备案众创空间,面积达10000平方米,主要包括创新成果展示区、创业苗圃区、创业俱乐部、专业创新工作室、校企合作创新平台,以及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专业创新实验平台等,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站式创业系统资源服务,通过平台的建设,以推进地方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发展和建设工作为目标,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与计算机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促进教学改革和多学科交叉发展,服力于地方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2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①培养目标不清晰,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缺少对地方性本科院校的特点深入研究,计算机学科发展不均衡问题,互联网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没有与时俱进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②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厚,课程设置与创新创业主题没有有效衔接,创新的形式与活动推广没有全方位,学生的创业实践没有树立典范与引导示范,课堂在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不够深入,创新创业教育处于边缘学科,学校在推广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化。
③政策不完善,政府出台的政策,只有导向性,没有明确的规定。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经费支持有限,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最大瓶颈。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在创业过程中,没有有效的监管与政策倾斜,影响创业成功率。
④创新创业实践环节薄弱,缺乏有效的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在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企业和行业的指导,教师以自身现有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教学与教学实践,极大地影响了创新活动的实用性与社会需求。
⑤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大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定义与目标比较模糊,缺乏创新创业活动的内在动力与外部环境导向;大学生整体学习环境与学习条件限制了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大学生的创新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带有被迫性的创业实践,没有真正做好创新创业的心理准备。
3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案建设
社会对创新创业的人才迫切需求,地方高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的需要,大学生面對严峻的就业形势等多层次要求,教师要加强大学生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夯实创新实践活动基础,提升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面对多方面的要求,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课程建设为前提,丰富大学生创新教育与计算机专业结合的理论知识结构;以基地为载体,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过程、目标和评价结构;以各种平台为载体,加强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建设;以贺州学院创新创业园为中心,统筹规划创新创业教育,构建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能力培养的制度体系,最终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创新创业人才。
3.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基础,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定位于以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为目标,以人才培养目标标准为前提、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要掰,尤其是人才的能力培养,达到培养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需求的目标,以贺州学院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为基准,深化产教融合,注重创新人才培养质量,逐步形成开放、循环迭代、日渐完善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而达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目标。
3.2融合专业课程和创新课程
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进一步加强融合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构建有利于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以贺州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为例,将二级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与就业指导》以及学校产教融合与创新创业中心开设的通识选修课《财务管理》《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计算机技术》等课程为基本要素,对大一、大二进行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将《计算机基础》《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网络》《网页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WEB前端开发》《数据库技术》《JAVA Web开发》《移动开发技术》等专业课程引入创新创业教育、通过《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项目计划书撰写、PPT制作、路演等活动为切入点,以大学各年级的学生组成团队来完成比赛。由大二学生完成项目的选题与基本思路,大一学生进行项目计划书与路演PPT编写,大三学生完成项目中计算机技术的编程实现,大四学生进行项目推广与运营,这样的结构更容易提升以上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度,保证了项目与课程、课程与年级的有效衔接,实现知识的梯度增长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再次把学生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充分结合,设立系列化创新创业课程讲座,合理安排课程顺序,学生创新创业分层次与化梯度,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逐步将此类课程形成系列化、品牌化,融人学生的日常课程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