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2020-06-08金银琴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2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校园文化

摘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职业教育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价值引导、环境熏陶、精神激励和行为规范等隐性教育价值,有时比显性教育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以物质文化传递工匠精神,以精神文化涵养工匠精神,以课程思政渗透工匠精神,以制度文化体现工匠精神,以行为文化践行工匠精神,以网络文化传播工匠精神,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和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双赢。

关键词:工匠精神;校园文化;高职院校;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22-0369-03

2016年3月,“工匠精神”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指出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明确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要“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1]。

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2]。具体而言,工匠精神主要包括崇尚劳动、爱岗奉献的敬业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益精神,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专注精神,不拘一格、巧夺天工的创新精神。

一、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培育工匠精神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持续性工程,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行业的紧密合作、整体持续推进才能实现培育目标。高职院校应紧密围绕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深入挖掘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行业企业及区域资源优势,将工匠精神与专业建设结合起来,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专业教学、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网络文化为载体,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六位一体”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见图1),着力打造职业特征明显,职业道德、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并重的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和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双赢局面。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途径

浙江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强省,其中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有48项。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设有民族传统技艺专业,是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以国家级非遗项目龙泉青瓷烧制技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蓝夹缬技艺、青田石雕技艺为主要培养方向,采用“传统技艺锻造+工匠精神培育+传统文化传播”的综合培养方式,探索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路径,助推传统工艺传承创新,最终打造具有特色的产业经济。在工匠精神培育上,以“浙艺手艺”活动为抓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加强顶层设计,以物质文化建设传递工匠精神

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校园环境塑造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激励学生。要加强顶层设计,结合学校建设发展规划进行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设计,突出办学特色,在学校楼宇、校园景观、道路、实验实训场所、文化阵地建设和命名时渗透和展示工匠精神。要优化文化景观建设,形成若干突出工匠精神内涵、体现学校特色、与校园环境相协调的重点景观,让学生置身于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能切身感受以工匠精神为内核的物质文化的熏陶。如建造知名大师雕塑园,重点展示与本校各专业相关的知名大师的雕塑,介绍他们的动人事迹;建设本校名师赵松庭纪念馆,全面介绍赵先生博学精艺、教学创作研究成果丰硕、德艺双馨的一生;校门口显著位置立有校训石,提醒师生时刻牢记“求真尚美 精藝修为”的校训精神;在教学楼走廊张贴本校优秀校友的照片、介绍及获奖作品等,以校友的榜样示范传递工匠精神,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建成传统手工艺教学实践基地,内设大师工作室、学术交流区和展示操作区,集专业教学、实训实践、成果展示、学术交流、文化传承等功能于一体。邀请知名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进驻大师工作室,展示优秀作品,开展讲座和学术交流,让大师以自身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技艺、精益求精的品格感染和影响学生。

(二)营造教育氛围,以精神文化建设涵养工匠精神

培育工匠精神必须做好大一新生始业教育和价值引导工作。在大一新生中开展校史校情教育,使学生深入理解并认同本校“求真尚美 精艺修为”的校训精神。做好专业教育,使学生清楚在校三年要学习什么、该怎么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职业价值,提高职业意识,尽早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工匠精神教育,如观看纪录片《大国工匠》《匠心》,举办中外工匠精神故事演讲比赛,学习工匠们精益求精、精雕细琢、专业专注、创新创造的精神。参观企业,聆听行业大师故事,感受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魅力,激发学生对工匠群体的情感认同。邀请优秀校友举办“成才之路”汇报会,分享他们在校学习和工作的成功经验,召开“我心中的职业观”座谈会或征文活动,组织“青春思辨”辩论赛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

(三)深化教学改革,以课程思政建设渗透工匠精神

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邀请相关企业、行业专家和工匠大师共同研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分析本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相关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要素,完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发挥课堂主渠道教育作用,明确要求每门课必须将思政教育列入授课内容,要求教师在课程定位分析时阐明该课程蕴含的德育元素和德育功能,有意识地把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尤其是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教学和实践环节,融合到具体的典型案例中,并在教学评价考核之中予以体现,通过全方位、多样化的课程思政教育促进学生养成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

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围绕不同专业特点和职业岗位要求,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课堂管理及教学评价等全过程,引入岗位工作规范和职业标准,打造职场化的教学环境,体现培育工匠精神与提高职业技能的高度融合。例如,古籍修复教师在讲授传统技能的同时,要求学生按照工具的摆放和使用要求、古籍修复的规范流程严格执行操作,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立足企业生产实际,深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对新信息、新设备、新技术的敏锐度和求知欲。聘请传统技艺项目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组建“高校教师+传承人”教学团队,定期开展文化讲座、师带徒授课,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时感受传承人身上的工匠精神。传统手工艺教学实践基地主题展览从展品的设计、制作,到展览策划、营销,到展陈布置、展厅服务与管理、展厅导览等,全部由各专业学生负责全程策划运营,实现“一条龙”的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仿真的校外实践平台。积极开展产教融合,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地方文化旅游开发,将所掌握的传统技艺与地方文化产业建设相结合,以创新的理念为地方开发旅游纪念品,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创造经济价值。

(四)引入企业管理,以制度文化建设体现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须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抓起,持之以恒。学校积极引入企业管理方式,找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定位,邀请业内专家共同研究和构建一套有利于工匠精神培育的制度,通过校纪校规、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规范学生的举止行为,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日积月累中塑造工匠精神。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要践行工匠精神,每一项制度的提出、讨论、研究、修改和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细节,反复琢磨合理性、合法性和可执行性,真正做到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例如,制定课堂管理规定,禁止教师、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狠抓迟到早退,培养学生专心做事、认真守时的习惯;对实训室工具的摆放和使用、具体的操作顺序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将有关操作规范和要求张贴在醒目位置,要求学生规范操作,让学生提前了解并适应企业的管理方式,通过长期的实践磨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制定师德师风行为规则,加强对教师行为的管理。教师不仅是职业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工匠精神的示范者和引领者,教师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孜孜以求的专业追求、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会引导和感染学生。成立正风肃纪督查小组,对管理规定的执行情况进行经常性检查,确保制度的贯彻执行,引导学生遵纪守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策划各类活动,以行为文化建设践行工匠精神

学生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和质量体现了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学校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鼓励学生建立与专业技能学习有关的社团,实现教育与娱乐的有机融合。在策划校园各类活动时,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领,融入工匠精神,尽可能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来设计活动载体和内容,建设符合学校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拓展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建设创业孵化园、创客空间,邀请企业技能大师、专业教师、优秀校友指导在校学生共同申报项目,联合开展项目孵化、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应用推广,促进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提高创业成功率。举办和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激发学生学技术、钻技能、比技艺的热情,培养其专注、执着、创新的工匠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师生举办作品展览、创意市集,探索技能学习服务日常生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立社会实践团,到相关企业参观,并在企业工匠师傅的指导下体验一线生产过程;开展校外调查,走访行业专家和大师,了解相关专业的真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从他们身上找寻成功的根源,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下农村文化礼堂或社区学校,利用所学技能开展志愿活动,在服务他人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提升专业学习的自豪感和兴趣。

(六)巧用新媒体平台,以网络文化建设传播工匠精神

当下,手机已成为大学生形影不离的电子设备,网络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微信、微博、游戏等新媒体已经成为他们交互的主要平台。高校要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大力推进优质特色资源数字化建设,将工匠精神等教育内容以文字结合音频、视频、图片、动漫、表情等生动有趣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学校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上开设慕课、精品课程、名家访谈、精彩视频、就业指南等栏目,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空间。充分利用新媒体更新方便、传播迅捷、操作简单、即时互动等优点,打造通俗化的主流价值观教育平台,精心组织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工匠精神,使学生自发参与其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如通过网络宣传和选举“我最喜爱的老师”“十佳大学生”,评选传统手工艺作品比赛等。同时,加强同校外主流媒体的沟通联系,合理运用其他成熟平台的网上资源,形成深度宣传、持续宣传、多渠道宣传的良好氛围,如中宣部推出的“学习强国”APP教育资源丰富,可以推荐同学们浏览学习,激发大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效果

围绕“浙艺手艺”和工匠精神培育,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同步提升。学生们结合专业学习中的所学所想,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賽、校园创新创业孵化项目和职业技能比赛,《现代工业下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以传统蓝染工艺衍生品设计为例》获浙江省第六届职业院校“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一等奖,《5G多媒互联—数字匠心传承》获第五届浙江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6个项目入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学生暑期赴全省各地博物馆美术馆、农村文化礼堂举办“匠心之路”学生优秀作品展,开展“传统手工艺活态展示”,弘扬传统技艺,受到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的好评,提升了学校的美誉度。开展“非遗寻访”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举办“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论坛”,为非遗项目的发展和推广积极出谋划策。举办“小创意 大生活”文化创意市集、二十四节气文创作品展销等,积极寻求所学专业技能“接地气”融入百姓生活的创新方法,并根据市场反馈进一步完善作品和提升技能。因技能和职业素养并重,近3年毕业生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保持在95%以上,新生录取率和报到率持续上升,办学进入良性循环。

四、结语

当前国家大力提倡工匠精神,不仅要求传统手工业者对技术极致追求,更是要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受到尊崇,让工匠精神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行为准则。高职院校应根据职业教育特性和自身办学特色及资源优势,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积极创新工匠精神培育的载体和形式,利用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坚定的职业理想、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和持续创新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Analysis on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Craftsman's Spirit" into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JIN Yin-qin

(Zhejiang Vocational Academy of Art, Hangzhou, Zhejiang 310000, China)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cultivate and inherit the "craftsman's spirit"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Implementation Plan. Campus culture has hidden education value for students such as value guidance, environmental edification, spiritual motivation and behavioral norm guidance. Sometimes it is easier for students to accept the above influence by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integrate the "craftsman's spirit"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t is necessary to convey it with material culture, to foster it with spiritual culture, to infiltrate it with curriculum ideaology and politics, to embody it with institutional culture, to practice it with behavioral culture, and to spread it with network culture so as to realize the innovation of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skilled talents.

Key words: "craftsman's spirit"; campus cultur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vocational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19-10-10

基金項目:2019年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党建思政课题成果之一“‘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DJSZ2019017)

作者简介:金银琴(1972-),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文化管理系党总支书记、副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