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看《再别康桥》英译本

2020-06-08韩晓晓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1期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再别康桥

韩晓晓

摘  要:《再别康桥》是现代著名诗人和散文家徐志摩的代表作,这首诗运用虚实相间的写法,语言轻盈有柔和,以离别康桥为基调,把对康桥的恋恋不舍的 感情表现得真挚、隽永。《再别康桥》也被译为不同语言和版本,本文将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出发,基于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探讨《再别康桥》翻译过程中译者在作品翻译中的彰显与隐退。

关键词:《再别康桥》;译者主体性;翻译四步骤

一、概述

被称作“诗圣”、“新月诗派的诗魂”的徐志摩出生在中国最跌宕起伏之一的历史时期--民国,他的文学作品极大地影响着彼时的中国文化。20世纪初期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作下《再别康桥》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饱含着对康桥的依恋不舍,感情极度真挚和隽永。《再别康桥》也被译为不同语言流传,英文版本是最多的,不同译者在翻译《再别康桥》过程中会给人以不同的情感与韵味。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传达信息、情感、文化的过程中有着不可忽略的重大作用。但是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研究中的没有得到极大的显现,仍然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从最早的“信、达、雅”的翻译原则,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尽可能地忠实原文,而忽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二、翻译四步骤理论的阐释

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是在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归于翻译阐释学派翻译理论。他的主要观点是理解即是翻译,并在《通天塔:语言与翻译面面观》中提出阐释学的翻译四步骤:信赖(Trust)、侵入(Agression)、吸纳(Incorpration)、补偿(Compensation),他直接明了指出在翻译过程中,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原文本的基础上会或多或少的将会把个人所接收的文化、历史和个人经验渗入原文。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时,“信赖”原文和原文作者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和翻译原则,才能真实展示原文的信息。但是译者作为两个语言和文化的转换者,由于两种文化之间不出现无法完全对等的转换,译者就必须“入侵”原文,对原文进行“吸收”。这种情况下,由于出现文化不对等,为了最高程度地重现原文的真实信息和想法,译者难免会在“吸收”过程中散失译语本色。这就需要最后一步“补偿”步骤,最后一步在翻译过程中至关重要,可以在不歪曲原文真实信息的情况下进行最大程度的文化交流。

三、《再别康桥》英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的再现

3.1《再别康桥》简介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脍炙人口的诗歌之一,真挚地表现出对康桥的依依不舍。1920-1922年期间,徐志摩在剑桥大学求学,在康桥的日子可以说是人生的转折点。《吸烟与文化》中,诗人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可以说,徐志摩诗人的一生都蕴含着“康桥情节”。

3.2阐释学四步骤

阐释学四步骤包括:信赖(Trust)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遵守的第一原则就是忠实原文,中国翻译理论大家,严复的“信、达、雅”第一个原则也是“信”。首先译者就是要准确无误地将原文本的信息原封不动的传达给目的语读者。在《再别康桥》一诗的奚密的译文中,遵守“信赖”的第一步骤前提下,使得译文和原文本一样出色。

侵入(Agression)这一步骤出现时翻译过程中无法避免的现象,译者所接受和所处的地域、文化和背景的原因,难免会出现步入对原文本理解“歧途”,造成对原文本的“入侵”。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将自己理解的原文本翻译出来,其中要掺入自己的主观想法。例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中,奚密翻译“金柳”和“新娘”为“willow”和“bride”,字面上桥边金柳不是单数,但是奚密翻译为单数,这样就能避免数个、一排排“柳树”和“新娘”嘈杂的境界,就能和整首诗静谧的气氛吻合。

翻译过程中由于译者的文化和环境原因,吸收(Incorpration)这一步骤会引起误差和偏移,译者主体性在这中间两步骤很容易就会过度凸显,是最后的译文和原文本不吻合,最后一步补偿(Compensation)就很重要,为了平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前面步骤,译者需要采取措施是译文再平衡,这一步,译者的主体性彰显也尤为重要。例如,“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译为“Shattered to pieces among the duckweeds; Is the sediment of a rainbow-like dream?”譯者在这里采用疑问句式,一改原文的肯定语气。凸显译者主体性,渲染使人惆怅不定的内心。

四、结论

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和隐秘需要张弛有度,始终站在隐形的原则线内,遵循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原则。只有在尊重原文本和原作者的前提下,适当的发挥译者主体性,才能译制出完美地译本,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文明作出 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志摩:《康桥西野暮色》,顾永棣,编,《徐志摩诗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47-48页。

[2]王坤.从翻译阐释理论角度探析王安忆小说《长恨歌》英译本[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5.

[3]胡庚申.从“翻译主体”到“译者中心”[J].中国翻译,2004,53(4):85-102.

[4]西凤.阐释学翻译观在中国的阐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7(2):65-78.

猜你喜欢

译者主体性再别康桥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基于UMU平台的语文互动教学探究——以《再别康桥》一课教学为例
青草更青处——《再别康桥》赏析
论述《再别康桥》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特定历史语境下外籍译者群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译者主体性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试题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