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新时代价值研究

2020-06-08于阔城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2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对新时代人类解决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马克思对生态哲学的理解和提出的方法在今天仍然适用,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和精神指导。

关键词:生态问题;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权益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22-0125-03

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困扰着人类的全球性的命题,“21 世纪是注重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时代,生态文明是我们国家和党发展经济的基础和自然规律”[1]。由于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必须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研究,宣传党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提升群众生态环保意识,这是实现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人类与自然的定位

马克思提出了“现代的人类中心观”,对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给予了肯定。马克思主义代表着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从某种意义上看,它是全人类的立场,是具有群众基础的,是全世界应该学习和遵循的立场。人与人之间的不合理的关系如果得不到改变,人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势必也不能得到改变。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拥有很多类型的政治制度,尤其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政治的不集中导致自然统一的过程更为艰难;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政治的集中化起码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影响是可以控制、可以预判的。这不仅是马克思生态哲学对这个世界所做的贡献,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对这个时代所做的贡献。

(二)发展与环境的协调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的双向过程中,人类是自然的产物,自然是人类的有机体。人类的出现,有目的地把自我需求加入到了自然界中,破坏了自然界的因果必然性,使其发展规律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和演进。人类的出现本身就是自然界发展的一环,但是自然界被破坏不应以这个为理由。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到:“在我们所看到的世界里,人类征服自然界的时候,我们往往都沉浸在当前的胜利之中,沾沾自喜,洋洋自得,却没想过危险正在降临。每一次这样对自然界的征服,自然界都将对我们进行反抗,这种反抗是无声的,却是十分有力的,是人类不可承受的。”事实证明,恩格斯的观点是正确的,人类的发展如果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能力,必然遭到自然的报复,例如,干旱、洪涝、飓风、海啸、雾霾等极端自然天气,都让人类尝到了破坏自然的苦果。

(三)控制与自治的融合

是否在资本主义政体的支撑下,没有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作用呢?是不是在整个生产环节中,自然生态环境就被默认为被牺牲的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生产者们被社会化的人们联合起来,物质变换随之被调整发生變化,在共同控制的基础上,我们总是盲目地相信,我们可以对他们产生控制和自治,也总是期望通过最小的消耗达到最大的力量,这是人类的本性。”这样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是不是真的能够对资本主体追求超额利润起到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做到合理的调节物质之间的变换,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但是这样的根本途径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小的,生产要素决定了对生态环境的索取,生产者的被剥削价值决定了生态环境的不可被保护性,剥削者的过度消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发展

生态马克思主义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试图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进行补充和发展,是希冀超越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而建构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或者是生态马克思主义。美国学者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提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生态唯物主义,马克思的世界观是生态世界观,生态唯物主义是生态学研究的科学理论和方法。”[2]

(一)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1.在资本主义的统治下,势必会产生过度的生产和消费的行为。长此以往,这样的行为会造成人类人群的异化,异化就会带来阶级的改变,行为决定结果,生态危机就随之而来了。

2.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从最开始的经济危机,逐步向生态危机衍生。这是由于经济危机的过度行为而产生的,这样的危机是不可逆的,是值得注意和遏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避免的方向。

3.异化消费促进异化生产,异化生产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异化劳动,这一系列的非正常异化都会成为压垮生态的最后一根稻草。

4.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模式。奥康纳提出:“有一种生态合理、结构敏感的社会架构,象征着社会经济的平等和公正……我们可以说,这就是生态学社会主义。”由此可以看出,生态学社会主义是以生态资源环境为判断基础,以价值属性为衡量标准的,高度文明的社会架构是其发展的前提。

(二)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启示

1.重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反生态并对其进行批判。大部分西方绿色思潮不愿意舍弃对资本的追求,摒弃对生态的尊重。西方这种绿色思潮浮于表面,并不能深入地贯彻实施生态理念。

2.资本主义制度下利益问题导致生产方式的不理性、不可控,当代生态危机也往往源自于此。在科学技术的非理性运用之下,消费主义的激进也会影响生态环境。例如,对动物皮草、珍稀树木的追求,对奢华生活的过度享受,都会在利益的驱使下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3.要用平稳、合规、科学的方法引导生态政治的变革。只有在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下,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才有可能停止和向好发展,实现向生态社会主义的过渡。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

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不仅要解决现有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巨大课题,也涉及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发展的关键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发展指向

纵观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仅是某个国家、某个地区的事情,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生态危机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难题”[3],消除人与自然的对立,消解自然对人类的报复,通过变革政府行为实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共存共荣,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给自然生态留下可以喘息、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我们要以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方针,使自有资源有恢复的空间和时间,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和评价标准,党和政府正在积极提供更多优质生活资源,提升群众基础生活生态水平。同时,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的生态治理,要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切实贯彻到生产方式中去,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治理制度,让其成为保护生态不可触碰的红线。我们要坚决拥护并实施国际间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治理的制度。

(二)生态环境安全的政策托底支撑

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常态化工作,是生态环境风险工作。老百姓的田园风光,离不开党的重视和支持。我们要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要优化产业布局,优化国土开发布局。要推动已经出台的生态环境方面的政策落地落实,推进文明体制改革,及时制定更新、更符合国情、更符合老百姓需求的改革方案。我国制定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方案,要符合国情,符合全球战略布局,展现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提升治理效能和治理能力。中国拥有别的国家所不具备的集中性和指挥性优势,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将其结果作为奖惩的根本依据。对损害生态环境换取区域经济利益的干部要进行追责和问责。

(三)生态环境保护的队伍组织建设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认为,在阶级社会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需要国家力量和人民群众共同协作奋进。建设一支生态环境保护队伍,既要为老百姓守护绿水青山,又要实现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价值。不仅从宣传层面让生态发展的理念深入人民内心,并且将建构生态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我们认为,国家可有针对性的逐步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给予政策、财力和物力支持,不断推进研究和实践;采用多种方式支持社会和政府的资本合作项目,要充分了解市场化运作生态环境的流程,研究对策、形成方案、进行试点,进而在全国推广;用生态建设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大力进行宣传教育,吸引更多人参与到生态环保队伍中来。

四、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新时代发展

(一)政治对生态建设的双面性

马克思提出的生态问题,都可以通过对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变革找寻解决的办法,这也正是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所要解决的问题。“尽管马克思确立了人作为自然存在者和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質交换的永恒必然性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事实,但马克思并没有陷入自然主义的窠臼”[4],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科学分析了生态和政治的内在关系。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除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被隐藏,还隐藏了人与社会的政治关系,隐藏了人在这个社会阶级中所处的地位,决定了他在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行为。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外部的社会关系紧张所导致的,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所隐藏的忧患,不仅是表面所看到的那样,往往暗藏杀机。比如,在资本主义社会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之下,底层人民的经济水平并没有得到更好的改善,其合理的生态诉求也被索取了,长此以往会造成上层建筑和下层建筑的极不对称,会产生阶级革命。

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观,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或者社会主义社会,更适用于全人类社会。马克思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基本趋势以后,将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视为共生体。这样的思想抨击了改变自然和随意征服自然的行为,并揭示了某些时刻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认为,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生态问题得不到解决所引发的隐患。天灾并不完全是天灾,可能是人祸,更可能的是政治路线、政治决策的失误所导致的对自然生态资源的破坏。可见,马克思想要表达的是要将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政治问题来解读,从政治的高度重视生态的保护,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社会民生才能稳定。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有两个身体,血肉之躯和外部自然界,一个是自我感知,一个是外部感知,是有对象性和形体的,他们最重要的一个共同点就是自然性。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把人类的发展和自然界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人类必须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自然界与人类存在着双向互动的性质,是具有客观实在性存在的。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关于物质资源的生产和再生产、自然资源的使用和再使用都必须要以自然界的发展和存在为前提条件。

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来自马克思主义政治生态思想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在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马克思将自然归纳为复合系统,自然界就成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生成的,包括作为“人的无机身体”的生态环境,这从一定程度上诠释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内涵。

在中国备受剥削和侵略时,马克思主义来到了中国,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历史的长河里,如果马克思主义没有来到中国,中国人民现在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劣,生存的难以为继,这些景象在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全部改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正在践行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理论,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改革和指引,将其落实到生态环境的发展中去。尽管国内外的变化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但是中国的发展前景依然是十分光明的。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当前治国理政的每一个分类中都采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思考,矛盾风险和稳定任务都将会迎刃而解。

(三)人类生态权益的持续性

马克思生态哲学是不提倡对自然环境的过度改造和使用的,过度汲取只能带来恶果,可能是工业的繁华和经济的一时跃升,但是其后果可能在当代或在下一代显现出来。我们留给后代的资源,一定是改良好的土地,而不是被破坏过的土地。劳动是无法离开人类的,劳动也是无法离开可持续发展的。如果劳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增加某一部分人的财富,而不是为了给下一代留下更多的资源积累,那么这是罪恶的,是有害的。

人类在与自然界发生关系的时候,所享受的基本权利就是人类的生态权益。“按照自然科学意义的生态学尺度,马克思的学说自然不属于生态学范畴;按照传统社会科学的评价尺度,马克思的学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划入所谓的生态学领域。”[5]我们认为在占有、利用这些自然环境资源的时候,是需要为之付出相应的服务的,这不仅仅是基于取和求的问题,更多的是在于不取不求。我们争取人的生态权益,尤其是争取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态权益是无可厚非的,是自由的,是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但是,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下的时代价值,更多的是要倡导怎样去协同这个世界更好的发展和衍生,要对外来的生态环境有一个预见性。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了经济增长的成果,同时也已经尝到了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恶果。如何正确认知这样的结果,怎样去改变现有的情况,实现人类发展趋利避害,这是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在实践推广中必须不断探索完善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叶鑫.马克思生态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8.

[2]杜秀娟,陈晓刚.论福斯特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重建[J].社会科学辑刊,2007,(03):9-14.

[3]赵迎春.马克思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聊城:聊城大学, 2017.

[4]彭文刚.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三个基本维度[J].理论探讨,2016, (02):50-55.

[5]金延.马克思:历史批判视阈中的生态问题反思[J].文史哲, 2010,(01):121-128.

A Study on the Value of Marxist Ecological Philosophy in the New Era

YU Kuo-cheng

(Marxist Institute,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 China)

Abstract: The thought of Marxist ecological philosophy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for the solution of ecological problems in the new era. The understanding and methods of Marx's ecological philosophy are still applicable today, and provide intellectual support and spiritual guid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ecological problems; ecological Marxism; ecological rights

收稿日期:2020-02-03

作者簡介:于阔城(1996-),男(汉族),河北保定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党史与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