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工科”背景下的建筑学专业技术课程比较研究

2020-06-08金樾姚斌张宁巩新枝李欣原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2期
关键词:创新改革对比研究新工科

金樾 姚斌 张宁 巩新枝 李欣原

摘要:在教育部提出的“新工科”改革背景下,通过对比国内顶尖建筑高等院校及访谈地方企业,提出建筑学技术类课程如何提高创新能力、学科交叉及更新能力的方法与路径,以此服务于建筑设计类课程,进一步指导学生适应科技革命及产业升级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新工科;建筑技术课程;对比研究;创新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22-0123-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整个国家都需要提升创新驱动能力。高等学校作为国家战略人才储备的重要摇篮,更凸显了人才创新创业及具有国际视野能力的重要性。基于国家战略、行业企业对于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教育部提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即“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建筑学专业作为建筑产业链中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不仅需要学生具有专业的设计能力,还需要学生拥有解决科技进步带来的新的工程问题的能力,如装配式建筑、建筑产业工业化、建筑信息模型、绿色建筑等;同时,基于城市、乡村发展的实际问题,提出的低碳城市、智慧城市、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课题,都对建筑学专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广西作为对外交往的重要门户,在“一带一路”的带动下涌现了许多建筑工程,它必然要求学生在具有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下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本文以作者所在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为例,探索地方建筑院校在“新工科”背景下的技术课程改革方向,对服务地方建筑产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各建筑院校技术课程对比

以清华大学为例,清华大学建筑专业理论课程分为设计系列课、建筑历史理论系列课、建筑设计理论系列课、城市规划理论系列课、景观设计理论系列课、建筑技术系列课、视觉艺术类课程、职业类课程、实践环节系列课等九大类课程群,充分体现了其作为顶尖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广度及深度。其中,技术类课程包括建筑技术概论(建筑技术概论、空间形体表达基础)、建筑软件(CAAD方法)、建筑环境(建筑声、光、热环境)三大类。

东南大学建筑学专业理论课程主要包括大类学科基础课群、专业主干课群、专业方向及跨学科选修课群三大类。在技术课程设计上,主要包括建筑环境与技术基础、建筑制图与表达、建筑结构、材料、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设备、环境及数字技术、绿色建筑I等,其在前沿课程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课程辅以研讨、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具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思维,及时掌握建筑技术领域最新动态。

华南理工大学作为华南地区的“双一流”高校,其建筑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以主干课程及特色课程两大类支撑,主干课程包括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及建筑设计原理。笔者所在院校建筑主干课程设置与其高度一致,重在培养学生深厚的专业基础,其技术类课程则包含在特色课程中的研究型课程之中,课程内容包括建筑设计结构选型、绿色建筑设计与技术、数字化建筑设计技术、建筑材料与构造。从课程的设计来看,华南理工大学技术类课程更偏向于学科研究而非单一的理论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与创新思维。

笔者所在高校为西部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依据教育部颁发的本科专业教学评估标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标准,调研并参考国内顶尖建筑院校,依据自身实际条件进行制定,课程主要包括建筑设计类课程、建筑历史类理论、建筑技术类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四大类,其中建筑技术课程包括技术基础、建筑技术及数字技术三大模块。

二、技术类课程对比

从以上高校建筑专业技术课程对比可以发现,“双一流”高校建筑学专业在技术课程设计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了解当今建筑工程领域的新方向、新材料、新工艺,寻求和探索多学科领域的交叉与渗透,为学生以后能够创造性解决工程问题拓宽思路与视野。

而笔者所在地方院校,受学生水平、教师结构、研究平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技术类课程的设计上不能完全“照搬照抄”以上高校。通过实际教学调研发现,技术课程的设计主要面临以下问题:①技术课程内容过于陈旧,课程内容更新不足;②课程设置有部分重复,浪费教学资源;③技术课程与设计课程衔接与过渡较差;④学生数理基础较弱,对课程内容无法高效吸收,创新能力弱。

三、课程改革—“设计”+“技术”+“新工科”

课程的衔接良好与否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有着直接关系,如三年级开始的大跨度建筑(汽车/火车站设计),需要建筑结构、建筑构造、材料及设备作支撑,且本校三年级已开始融入绿色设计的概念,更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绿色建筑设计知识的储备。如果该类设计课开课前,学生缺乏相关的知识积累,设计课程必然无法深入进行,因此,技术类课程便如高铁的“子弹车头”,以此来拉动设计课程的“车厢”前行。在笔者所在课题组及教研室全体成员的商讨与研究下,建议技术类课程的衔接如下:一年级以感性认知为主,在建筑初步课程中设置绿色建筑价值观、建筑与环境、建筑与气候等内容;二年级学习空间与技术,以被动式设计方法为主,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建筑遮阳、太阳房;三年级主题为建筑与技术,基础课程设置建筑物理Ⅰ、建筑物理Ⅱ、建筑构造Ⅱ、建筑结构与结构选型、建筑设备,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搭配建筑数字技术(软件:BIM、REVIT、RHINO);四年级为技术集成,综合学习绿色建筑、软件量化、低碳城市、绿色住区,设计及研讨、校际交流及进入教师科研团队方式深化课程,纵深发展;五年級综合考查评价阶段,毕业设计结合BIM、PKPM等新型软件及技术进行。

四、小结

纵观国内外高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建筑教育正逐步向纵深化、多样化及全面化发展。随着当今社会技术全面更新,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剧烈冲击,建筑教育如何应对社会发展,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建筑技术课程作为引领建筑课程的“排头兵”,更需要从顶层开始设计,同时也要立足本学科现实条件,在技术类课程的设置上,着重夯实基础,让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建筑原理与现象,这样才能为后期的新材料、新科技、新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缺乏基础训练,“新工科”教育便无从谈起。同时,建筑数字技术包括建筑制图、各类基础制图软件,低年级(一二年级)就需要掌握,基础软件的掌握依赖学生的自主学习及设计课程的实践训练,高年级则需要更专业的软件训练及学习,如BIM、PKPM、REVIT等课程训练,高年级建议采用导师制或分组制,以学生能力与兴趣为导向,而非“一刀切”。

对于新兴建筑技术课程,应以研讨及参与教师科研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在目前设计院系统化的专业协同设计模式下,专业软件的运用能力及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要求建筑学学生具备更开放的思维、更高的职业素养,也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具挑战的改革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海生.我国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分类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18,6(01):41-55.

[2]李志鸿,邹复民.“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学科建设路径探析—以福建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例[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7,15(05):486-490.

[3]赵小刚,高蕾,王彦坤,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建筑学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以河北工业大学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 2019,28(04):07-15.

[4]庄惟敏,徐卫国.创造性的建筑学教育思考[J].住区,2017,(03): 53-59.

[5]罗佳宁,张宏,丛勐.建筑工业化背景下的新型建筑学教育探讨—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造教学实践为例[J].建筑学报, 2018,(01):102-106.

[6]王建国,龚恺.持续探索和创新的东南大学建筑设计教学[J].南方建筑,2010,(06):86-92.

Comparative Study of Architectural Professional Technical Course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JIN Yue, YAO Bin, ZHANG Ning, GONG Xin-zhi, LI Xin-yuan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 China)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reform, by comparing the domestic top universities and interviewing local enterpris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ways to improve students' innovation, interdisciplinary, and renewal abilities in architectural professional technical courses, so as to serve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courses, and further guide students to adapt to the revolution of scienc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Key words: Emerging Engineering; architectural technical courses; comparative study; innovation and reform

收稿日期:2019-09-24

基金項目:2018年广西教育厅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建筑类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融合机制研究与实践”(编号:2018JGA176)

作者简介:金樾(1986-),女(汉族),湖北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环境与设计。

猜你喜欢

创新改革对比研究新工科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改革研究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