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恩来参加插秧比赛

2020-06-08钟同福

党史纵览 2020年4期
关键词:樟树下托儿所水牛

钟同福

江西瑞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被称为红色故都。

1934年4月,正是农忙插秧季节。一天,时任中革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带领一批红军官兵来到瑞金县沙洲坝樟树下村参加田间劳动。

一夜春雨,把这里的山川农舍洗刷得清清爽爽,树木田野绿意葱茏。

这一天清早,桃林吐艳,春风送暖。大路上红旗招展,欢歌笑语。周恩来英姿焕发,步履轻快地来到村头。村民廖大爷一看到那熟悉的身影,便急忙迎上前去。周恩来也老远就伸过手来和廖大爷握手。

“老人家身体可好?筋骨痛好了吗?”周恩来关切地问道。

“好多啦!”廖大爷已六十开外,满额皱纹,但是宽眉大眼,很有精神。他笑着说:“都惦着你啦。自从吃了你上次托人带来的几帖中药,身子骨还挺好。”接着,廖大爷问道:“要不要进村歇一会儿脚,喝口茶?”

周恩来连忙摇手说:“不用啦,春争日,夏争时,还是抓紧时间下田去插秧吧。”说着,他和廖大爷肩并肩地向田边走去,两人边走边谈。

“今年的秧出得好吗?插了多少啦?”

“秧出得还壮实。大家起早摸黑,插下一半多了。”

“今天来了几十名红军干部和战士,帮着大伙儿一起插秧。你们分配分配任务吧。”

“听说你们要来支援,村民们可高兴啦!”

说话之间,一行人来到田头。只见一方方水田如同一块块明镜,平平整整,倒映着蓝天。田边堆着一捆捆秧苗,正等待栽种。

不一会儿,人们便分头忙开了。拔秧的拔秧,挑秧的挑秧,插秧的插秧,干起活来,个个生龙活虎;田野里吆喝的,扬鞭的,扶犁的,热闹非凡,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春耕图。

周恩来和几名红军战士忙着挑秧,他们每人挑着满满一担秧苗,走在田埂上,扁担在肩头上下悠悠荡荡的,敞开的衣襟随之一扇一扇的。几趟挑完后,周恩来便要脱掉草鞋下田。这时,廖大爷连忙走过来阻拦,说:“使不得,使不得!周副主席,现在这田里的水还有些浸骨哩。你挑了几担秧,歇一歇,指划指划就行了,不要下田。”周恩来笑着说:“我又不是泥巴做的菩萨。你们都吃得消,难道我就吃不消?”说着,便脱掉草鞋,裤脚一卷,下到田里插起秧来。

在春水盈盈的田里,只见周恩来左手大拇指一挑,一束秧便跳将出来,接着往水花浅处一点,插得一色齐,深浅均匀。

看到周恩来动作轻快,把秧苗插得十分整齐,农友们都赞不绝口:“周副主席会指挥打仗,也会种田,啥样活路都来得!”

“难得啊!从前县太爷用八抬大轿也抬不下田。”

周恩来一边劳动,一边与大伙儿说笑。他关怀地询问村里的生产和生活情况,问大家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在周恩来旁边插秧的一位大嫂边干活边回答说:“周副主席呀,共产党、红军来了后,我们樟树下也变啦!打土豪,分田地,我们穷人的日子一天过得比一天强啦!”

讲话的是赵大嫂,她的丈夫参加了红军,为粉碎蒋介石的反革命军事“围剿”上前线去了。赵大嫂有个女儿叫细妹子,十二三岁,聪明机灵,还有一副好嗓子。周恩来在过春节的前几天,挨家挨户看望红军家属时,到过她家。

周恩来对赵大嫂说:“很多男同志都上前线去了,后勤、支前、种田的重担,全压在你们身上。春耕大忙时节,你们妇女同志更累了。”

赵大嫂满不在乎地说:“多流汗水多打粮,支援前线打胜仗。我们苦一点,累一点,不要紧。什么事情,咬咬牙,也就过来了。”

“你们妇女下田了,那些需要哺乳的婴儿和四五岁的小娃娃怎么办?是不是有托儿所?”

“从去年起,就把老年妇女组织起来,办起了托儿所。做妈妈的,也就放心了。”

原来早在1933年,中央政府和红军机关开始实行列宁倡导的星期六义务劳动制度,每逢星期六这一天,从中央到地方,从领导干部到一般工作人员,都会自觉自愿参加义务劳动。不久前,周恩来和几十名机关干部到樟树下村送肥料。送完肥,周恩来顺便到村里转了转,查看一下情况。当他看到有的小娃娃哭哭啼啼,没有人照管时,便对村干部说:“我找中央局妇女部的同志商量过,可以找几个老婆婆,办个托儿所。地上太湿,没有凳子,就铺些稻草在地上让孩子们坐。孩子有人照管,妈妈干活就安心了。”没过多久,樟树下的托儿所就办起来了,群众感动说:“周副主席呀,你的事情够多了,够忙了,还把孩子们挂在心上!真想得周到、细致啊!”

“赵大嫂,来比试比试插秧吧?”这时,从隔壁一块田里传来一位妇女的声音。

“论理说,青蛙不是水牛的对手,可是不比就学不到真功夫,来就来吧!”赵大嫂回答道。周恩来也笑着说:“我也来参加你们比赛,我们互相学吧。”

众人异口同声说:“那太好了。来吧!”顷刻间,大伙儿在一块田里一字排开,各自手里拿着一把嫩秧,做好准备。随着“预备……起”一声令下,大家争先恐后地干起来,手势几乎一般快,脚步几乎一般齐,霎时间,一片绿色锦绣如地毯般在大家的手下铺开去。比赛结果是胜负难分,人们纷纷喝彩叫好。

“周副主席,红军叔叔,歇一歇,喝口水吧!”田埂上传来了细妹子的喊声。

听到喊声,周恩来直起腰来,说:“好,大家喝口水吧。”

細妹子用一只粗瓷大碗盛满水双手递给周恩来,周恩来接过水一饮而尽。其他十来个孩子也争相把一碗碗水递给红军战士。

“周副主席,这水甜不甜?”廖大爷笑着问道。

周恩来听了,爽朗地大笑起来:“甜呀,甜呀!”

“这可是孩子自己挑泉水烧的。”

竹林深处有一眼清泉,泉水淙淙,水质净明。孩子们知道周副主席和红军叔叔们要来帮着插秧,十分高兴,他们商定把清冽甘甜的泉水送到田头去。

“嗬,这水可不寻常,那我们再喝一碗吧!”

周恩来和红军战士们又喝了一碗。这下子,孩子们更加兴奋啦,他们围在周恩来身边像快乐的小鸟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这时,一名小红军战士嚷道:“请细妹子唱一支歌,好吗?”话音刚落,便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于是,细妹子理了理小辫子,大方地放开嗓子唱了起来:

春季里,百花放,

男女老少喜洋洋。

工农当家做主人,

苏区一片好风光。

春季里,百花香,

男男女女生产忙。

共产党,领导好,

幸福日子长又长。

细妹子唱完后,周恩来走上前去,夸赞说:“细妹子,唱得好,唱得好!”接着他环视了一下,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一起来唱一遍。”他起了一个音后,便挥着双手指挥大家唱了起来。歌声和着新翻泥土的香气,在春天的田野里回荡……

“孩子们,你们都上学了吧?”周恩来问道,他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仔細打量着每一个孩子。

“我们都在列宁小学读书,课后,我们帮着放牛。这几天学校放了农忙假。”细妹子回答道。

“细妹子,你是放水牛,还是放黄牛?”

“我放的是一头水牛。”细妹子说。

“嗬,放水牛,你可以骑在水牛背上吗?”

“细妹子胆量大,还可以骑在牛背上看书哩。”有一个孩子搭了腔。

“你们要好好学习,好好劳动。明天是属于你们的,希望在你们身上。”周恩来的话语中充满着慈爱和期望,“孩子们,你们看廖大爷、赵大嫂,为着革命事业,操心劳神,要向他们学。没有耕耘,哪来收获?赤色的旗帜,是前线战士的鲜血染红的,幸福的日子,靠我们自己用双手来创造。”他的浓眉下,那双闪闪发亮的眼睛清澈如水,脸上洋溢着春日般温暖明快的微笑。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着,尽管此时他们并不一定都懂得这些话的含义,可是周恩来的微笑和话语,却深深地珍藏在孩子们的记忆里。

“孩子们,谢谢你们烧的泉水,有空我再到列宁小学去看你们。今天我们还有战斗任务哩!”说着,周恩来又和红军指战员们一起往另一块大田走去,继续弯着腰不停地插秧。

这一天的午饭,大家是在田埂上吃的。周恩来和大伙儿席地而坐,吃一口红薯,喝一口烧开的泉水,边吃边与乡亲们拉家常,谈笑风生。

经过整整一天军民齐心协力的奋战,樟树下大大小小的水田全部插上了嫩绿的秧苗。

夕阳西下,廖大爷、赵大嫂和村民们在村口欢送周恩来和红军指战员返回驻地。

“周副主席,今天辛苦了。”廖大爷说。

周恩来笑吟吟地说道:“劳动起来,倒是一件最愉快的事。同困难作斗争,真是其乐无穷。”

在大路口,樟树下的村民们依依不舍地送别周恩来和红军官兵们,他们不断地挥着手,目送着周恩来等人的身影消融在苍茫的暮色中。(题图为表现周恩来与瑞金沙坪坝百姓在一起的雕塑)

(责任编辑:吴玫)

猜你喜欢

樟树下托儿所水牛
How to Pick the Right Nursery for Your Child? 如何挑选合适的托儿所?
村中的老樟树
水牛喜欢水里钻
水牛?
节日里的托儿所
当年那些托儿所
古樟树群 在居民区里繁茂
谁的脚最好
狮子上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