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广播民生热线节目的时代性转型
2020-06-08王静
王静
摘 要: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民生热线广播要发挥传统广播节目的优势,与互联网有机结合,打破思维模式和发展瓶颈,调整自身定位,拓展发展空间,不与视频媒体同质竞争,抓住人们工作生活的节奏,突出就业创业、家庭生活、心理健康、医疗养生等专题性内容,提升节目质量和档次。
关键词:广播;民生;热线;转型
中图分类号: 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5-0136-02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人是记者、人人是主持人、人人是监督员,甚至人人都是“广播电视台”的社会监督形式扑面而来。曾经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深受听众爱戴,特别是中老年听众追捧的“市民热线”“行风热线”等民生热线类广播节目,也凸显出收听率降低、热线参与降温、重视关心度降低等发展问题,亟需立足广播这种古老而传统的新闻媒体特点,挖掘和发挥广播的传播优势,适应新时代媒体的发展趋势,扬长避短,找到适应融媒体的切合点、听众关心的热点、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定人群的“痛点”,不断推陈出新,变“危”为“机”。
一、从形式一律向内容精准转变
融媒体时代,信息渠道广泛,更新速度加快,新闻来源多元化,人们面对异常多样的新闻信息,更多的是盲目接受,有时是无所适从,甚至表现出烦恼和无奈。广播作为一种传统媒体,特别是民生热线类节目,长期以来形成的定式和管理习惯,形式变化不大,即使主持人选择当天居民关心的主题,也只是微调性的,不可能是颠覆性的。忠实的听众群几乎以相同的电话连线反映自己所关心的热点、咨询问题、请求帮困,節目现场回答不了或解决不了的,下了节目安排记者或导播帮助询问专家,或寻求行政部门加以解决,第二天在节目里向听众答复或反馈,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随后关注。这种千篇一律、每日一面的广播形式,致使受众群体愈来愈小,各界反应逐渐平淡,经常出现热线不热、难题难解的被动现象。这既是全媒体出现之后对民生热线类节目带来的巨大冲击,也是其自身的缺陷在互联网时代的必然显露。要破解面临的现实困惑,民生热线类广播节目要将完全对象化服务、类型化优势和新媒体时代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密切联系起来,从每天单一、类同的节目形式向中青年关心的就业创业、家庭生活、心理健康、医疗养生等专题性内容转变,精准创新人大之声、政协之问、创业之路、康养之道以及健康生活、心理咨询等版块,使节目内容题材面向特定关注人群,由“广播”变“窄播”进而“精播”,吸引不同需求的居民收听自己关心的节目、咨询特定讯息,增强节目社会影响,提高收听率。同时,广播电台要打造一批专业的编辑、记者团队,塑造播音技术过硬、个性鲜明的主持人形象,多渠道增强主持人和听众互动,形成特色明显的广播节目。
二、从社会监督向答疑解惑转变
以前的民生热线广播节目,监督社会秩序,协调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内容深受听众欢迎,主要是由于能够及时解决老百姓单家独户解决不了的现实问题。如城管粗暴执法、随迁子女入托上学难、道路损坏行路难等,有的还是老大难问题,通过广播热线反映曝光,很快得到处理。但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网络的监督效应不断被重视。特别是随着反腐力度的加大,政府行政作风的改进,服务意识的增强,加之电视媒体成本降低,“曝光台”“每日聚焦”“今日点击”“都市快报”“问政”等监督节目层出不穷,许多还是与当地纪检监察部门联办,权威性强、社会影响大,甚至对处理不及时、工作不力、措施不硬的领导干部予以撤职处分,其社会监督呈现很强的“刚性”,远远超过广播热线监督的“柔性”。并且新媒体的普遍应用,数字化储存和回放,多样化的表现方式,显示出独特性、趣味性、便利性等优势,配以公司化运营、先进技术和新潮理念更加吸引年轻甚至中老年人群。这些因素自然而然引起广播行政管理人员和新闻工作者的青睐与重视,故而增加资金、人力、技术等投入,也成为导致民生热线类广播节目收听率降低的重要原因。面对如此强烈的多重影响,民生热线广播是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还没有看到或者没有发挥好广播节目的特长,尤其是将广播与新媒体融合的天然优势。如与报纸和电视等媒体相比,广播是以热线电话的形式让听众参与到节目之中,容易形成即时互动,并且通过网络、短信、微博、微信等方式传播,信息反馈便捷、迅速。加之非视觉的传播方式便于人们在从事简单劳动的同时获取信息,大大扩展了交流面。特别是广播作为一种伴随性媒介,数字化储存占用空间小、低成本又是天然优势。民生热线广播就要抓住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和特点,把握收听时机,充分利用自身传播特点,取长补短,发挥优势,不与视频媒体同质竞争,减少社会监督节目内容的生产,扩大百姓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答疑解惑,把家庭生活中的新知识、健康生活的新理念、创业就业中的新亮点等展现给大家,让司机在开车途中、农民在果园、大棚、田间干活当中、老人年在扫地、擦桌、做家务期间都可以随时随地接受咨询、发表高见和互动交流。
三、从工作解困向就业、创业转变
现代社会使人们尤其是城市居民生活节奏加快,市场经济给人们带来巨大压力,尤其是中青年生活压力巨大,工作中的各种不顺,创业中的各种阻力,让他们时时感觉能力“恐慌”,既需要减压,更需要寻求精神寄托和技能提升。精神寄托需要倾诉对象,陌生人不会愿意听。提升技能既需要金钱投入也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传统的民生热线类广播节目往往对这些问题认识不到,或者重视不够,而是满足于一般的行路难、办事难、乱收费、合法权益不能保障等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人们文化素养的增强,需要更高层次的服务、更加个性化的互动甚至私密性的交流。民生热线广播应随之而调整,将更多的时段和内容,向就业、创业倾斜,设立就业、创业板块,与人大、政协和科技、教育、民政、卫生健康、农业农村、退伍军人服务、劳动与社会保障等政府部门合作,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经理、农民合作社理事长等成功人士和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等作嘉宾,讲述就业、创业经历,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困难的办法等,有励志、有经验、有路径、有方向,把工作解困融于其中,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节目质量和档次。
四、从日常生活向健康养生转变
民生热线类广播节目设立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解决群众日常生活中的身边小事,体现民生大事。但柴米油盐、吃喝拉撒等日常生活内容占用了大量时段。由于人们文化素养的提升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生活、高品质生活、养生养老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民生热线类节目也要及时跟进,把贴近百姓日常生活的小困难、小细节、小问题融入卫生健康、养生养老、食品安全等节目内容之中,开设康养节目版块,邀请医疗、卫生、康养、农产品质量监管等方面的专家和养老院院长、食品企业经理、家庭农场主等到节目做客,讲解知识常识,解惑答疑,互动交流。还可以请听众到直播室,一同参与嘉宾讨论,进一步丰富节目内容,深化节目内涵,增添节目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节目形式更加直观生动。
参考文献:
[1] 陈臻.浅述全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创新与发展[J].今传媒,2014(10).
[2] 王忠云.新媒体时代城市电视台的转型与发展[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8).
[3] 陈京晶.浅论广播新闻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2012(9).
[4] 杨蔓.新媒体时代下广播媒体发展优势及整合发展策略研究[J].视听,2018(11).
[责任编辑: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