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尊重乡村文化对实施乡村公共艺术的重要性

2020-06-08黄常春

今传媒 2020年5期
关键词:艺术家计划艺术

黄常春

摘 要:近年来艺术乡村建设在中国开展得如火如荼,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便是在很多地方艺术介入乡村没能尊重和保护乡村地域文化。本文应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法等方法,理论与案例相结合,论证了尊重乡村文化对实施乡村公共艺术的重要性。

关键词:乡村建设;公共艺术;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5-0131-03

公共艺术自改革开放后传入中国已经40余年,实施的场所也从城市拓展到了乡村。特别是随着“美丽乡村”的提出,艺术乡村建设更是开展得热火朝天。但是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归结起来,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艺术家在介入乡村建设的时候,出现了实践主体定位不明确、艺术项目脱离村民、创作价值取向模糊甚至难以为继的困境。究其原因,艺术家主观意志太强,不顾当地的地域文化是其中的主要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艺术家在介入乡村建设时,要以尊重和保护乡村地域文化为前提,将自己的艺术创作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这样才能真正调动村民和当地政府的积极性和参与感,重构起中华文明的现场和新的乡村共同体[1]。

一、乡村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公共艺术于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西方,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出现之初主要是欧美国家将其应用于工业城市的改造中。这种行为不仅美化了生活环境,而且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质。这种模式后来在美国以立法的形式继承下来,极大地推动了国家的文化建设。

追溯艺术史,中国在古代已出现过公共艺术的形态,只是一直没有明确提出这一概念罢了。进入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公共艺术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从20世纪70年代末“首都机场壁画”的创作,到1982年8月“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的成立,到1984年潘鹤的《开荒牛》,再到20世纪90年代掀起的城雕热,中国的公共艺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论是在材料,还是在艺术语言,无论是在题材,还是在观念,都更加开放和自由,并且带有强烈的本土化和民族化的思考[2]。

不可否认,中国的公共艺术主要还是集中在城市。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近几十年来许多传统文化的没落和村落的消失,农村问题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再加上国外艺术介入乡村的成功经验的传入和在建设“美丽乡村”的时代背景下,艺术界也逐渐意识到了艺术参与乡村建设实践的重要性。评论家孙振华在文章中将乡村建设实践归纳为以下路径和形式:游牧和采风式的乡村实践、原发和融入式的乡村实践、定点和周期式的乡村实践、机构和据点式的乡村实践以及本土和在地式的乡村实践等[3]。纵观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实践项目包括新山西许村计划、“羊蹬计划”、石节子村计划、“昆山在造”、碧山计划等。这些艺术家面对随着城市化进程日益深入,而乡村文化却日趋衰退和凋敝的现状,他们走进乡村,用艺术的方式提示乡村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他们希望通过公共艺术的方式,唤醒民众对乡村文化的自觉和认同感[4]。

最近几年中国的乡村公共艺术蓬勃发展,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艺术家本来是怀着一股热情和理想来建设美丽乡村的,但是村民的响应却并没想象中那么热烈,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如在“碧山计划”中艺术家就是否在村里装路灯与村民产生了分歧,以及阔气的“理农馆”竟与现实的农事几乎无关系。在“羊蹬计划”的“冯豆花美术馆”项目中,餐馆老板就将本来是艺术家为了帮助他吸引食客而特意制作并且放置在餐厅的仿真木雕拆了,因为老板觉得木雕阻碍了食客用餐。不管是“碧山计划”的过于宏大叙事,还是羊蹬艺术家过于个人主义的心态,都导致了无法引起村民共鸣的问题[1]。的确,艺术参与乡村建设都应因地制宜,任何对乡村文化进行切割式的“介入”都将适得其反。要知道,“乡村是一种贴近土地的实实在在的生活氛围,不应被幻想成一种 ‘世外桃源”[5]。

这也提醒我们,在实施乡村公共艺术项目的时候,不能刻意求新求怪,要顾及乡民日常生活的“诗意”。“介入,不是简单的对应社会,或简单地图解或描述社会,而是艺术家的自由与独特的思考加入所针对的社会现象、社会环境、社会问题、社会体制中”[6]。在实施乡村公共艺术时,我们不能将乡村建设的主体村民排除在外,更不能将乡村文化置之不理。正如学者方李莉认为,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在于通过艺术复兴传统的中国生活式样,修复乡村价值,推动乡土中国走向生态中国的发展之路[7]。

那么,我们现在必须探讨的问题就是何为乡村文化,以及尊重乡村地域文化在实施乡村公共艺术中的重要性。

二、何为乡村文化及尊重乡村地域文化在实施乡村公共艺术中的重要性分析

简而言之,乡村文化是乡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风俗习惯和理想追求等,是乡民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8]。至于鄉村地域文化在乡村公共艺术实践中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用国内外两个成功的案例中来说明。

在国外的乡村公共艺术实验中,日本的越后妻有最具代表性。越后妻有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都保留了古老的耕作生活方式和农耕文明。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兴起,消费文化和流行文化不断冲击这个乡村的古老文明,乡村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和凋敝。为了让越后妻有恢复往日的荣光,艺术家实施了以保存地方特色为主的艺术串联计划。这个计划是根据当地地域文化量身打造的。为了解决振兴过程中的重重困难,项目主持人采取的模式是“民众参与+区域振兴”的协作模式,最大限度地吸引当地民众参与进来。为了让公共艺术更接地气,越后妻有公共艺术设计坚持了记忆性、互动性、地域性、开放性和参与性原则。艺术家除了充分考虑到越后妻有隆冬多雪、夏季阳光充足的大自然风光外,还尽可能地将当地的人文风情融入作品中,显示出浓郁的地域感。可贵的是,艺术家在尊重当地文化的同时,并不是闭门造车,所有的创作都是开放性的,参与创作的人群有当地民众,也有外地志愿者。作品展示的地点或在改造而来的乡村艺术馆内,或在废旧教室内,或在田野里,或在山坡上,不拘一格。由于越后妻有的公共艺术项目从一开始就扎根于当地的文化当中,设计的公共艺术项目也注重引导民众参与到整个过程中,让民众在沉浸中理解艺术和感受文化,从而也更好地推动艺术项目的开展,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都产生了积极影响[2]。

山西许村计划算是国内乡村公共艺术的典型。山西许村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许村也不可避免地衰落下去,青年人纷纷逃离。2007年艺术家渠岩发起了许村计划,许村计划将实施内容和预期目标设定为:社会停止对乡村物质遗存和非物质形态的破坏;恢复乡村的信仰与文明;把乡村作为国人灵魂皈依的家园;重建和恢复人与人之间健康的情感关系,让农民有尊严的生活在自己的家园[4]。

据文献记载,许村计划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首先是梳理了当地历史,以史为鉴,以便更准确地找寻到未来的发展路径;二是工作团队通过查询地方志、档案和走访见证了村子兴衰的老人等途径,逐渐还原许村的本来面貌,发现村庄原来的面貌像一只凤凰,蕴含凤凰涅槃的深远寓意,通过这一举动,增强了村民对村庄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认同感;三是为了培养起村民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和环保意识,艺术家渠岩还带领村民开展捡垃圾活动;四是为了保护和修缮村庄古建筑,还专门制定了 《许村宣言》,留住乡村文化,留住传统伦理,让老宅继续发挥文化价值和教化功能。此外,为了扩大许村计划的影响力,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许村还举办了艺术节,邀请国内外艺术家来村里创作和交流,并在活动后将作品留在改造成的美术馆里,给村庄增添了文化艺术气息。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和理论提升,许村还举办了“中国乡村运动与新农村建设”论坛,召集各领域专家集聚于此,为进一步推动乡村建设出谋划策[4]。

越后妻有公共艺术实践和许村计划是公共艺术介入乡村的两个比较成功的案例,给我们的启示可以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他们的成功有一个很重要的共同原因,那就是在实施公共艺术项目的时候尊重了乡村的在地文化。如果说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是从地域文化出发,将日本传统文化与自然的共生理念融入项目中。那么在许村计划中,渠岩则自始至终都贯穿着自己的理论核心——在以乡村为主体的前提下,恢复或重建乡村文明,以此来建设乡村。的确,中国乡村公共艺术的实施首先应该考虑对乡村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要知道,中国乡村文化在西方文化和城市化的双重冲击下,已经变得相当脆弱,所以艺术在介入乡村建设的时候要更加注重策略——那就是在尊重当地地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民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文化修养,帮助他们重塑文化的主体意识和文化的认同感。

三、结 语

艺术介入乡村,要以保护和传承乡村地域文化为前提。今天由于过度城市化导致乡村文化不断衰退,使沉寂近百年的乡村建设又再度回到公众视野。艺术家也是乡村建设实践的一员,在乡村建设的浪潮中,艺术家也是其中的一员,在艺术介入乡村实践中,艺术家必须进一步明确行动主体,避免以精英主义居高临下的姿态对乡村进行“现代化的抢救和治理”,要考虑到乡村地域不同的历史、经济和审美等方面的因素,这样才能调动起当地村民的积极性,也才能充分发挥出政府部门在乡村建设实践中的职能。只有尊重和保护乡村地域文化,确立乡民的主体性地位,才能恢复和接续“地方文脉”、实现对乡村文明的全面复归,以此解决今日乡村的社会危机与现实困境[9]。

参考文献:

[1] 邱正伦,周彦华.论乡村公共艺术公共性的缺失[J].美术观察,2015(9).

[2] 叶相君.日本越后妻有公共艺术对当代乡村公共藝术的启示[D].中国美术学院,2016.

[3] 孙振华.公共艺术的乡村实践[J].公共艺术,2019(2).

[4] 尹爱慕.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多个案比较研究与实践[D].湖南大学,2017.

[5] 尚莹莹.从“碧山计划”窥探我国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现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8).

[6] 王春辰.“艺术介入社会”:新敏感与再肯定[J].美术研究,2012(4).

[7] 方李莉.论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艺术人类学视角[J].民族艺术,2018(1).

[8] 陈崎.社会转型中的文化自觉——评《乡村文化的秩序转型与价值重建》[J].河北企业,2014(4).

[9] 顾博.从“许村计划”到“青田范式”[J].中国艺术,2018(9).

[责任编辑:武典]

猜你喜欢

艺术家计划艺术
纸的艺术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暑假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