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视阈下短视频专业角色的缺位
2020-06-08孙芳
孙芳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提高,互联网文化映像在现实社会中得到实践和反衬。当下,短视频已成为公众认识世界的基本工具。社会责任理论认为媒体应立足社会,为公共利益服务。短视频的负向传播导致互联网上低俗信息泛滥,社会文明受到污染。说到底,这是短视频媒体自身价值观失衡的表征。因此,对公共资源广泛渗透的同时,短视频媒体要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加强平台管理,引导社会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短视频;公共资源;社会责任论;价值引导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5-0070-04
一、 短视频的现状论述
(一)短视频的衍变
短视频是指依托互联网技术,在当下各种新媒体平台播放的视频内容,时长从几秒钟到几分钟不等。从2013年开始,短视频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之后便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发展。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以及“快文化”在社会上的流行,短视频已经在人们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成为人们消费、休闲娱乐以及获取资讯的重要渠道。许多商业巨头也快速入驻短视频行业,通过短视频形式来实现流量变现,获取商业利润。短视频已经从多个方面融合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并改变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反应。
(二)短视频公共资源占有的扩张
对于短视频行业而言,2016~2017年为其发展爆发期。在这一期间,“今日头条”上线火山小视频,资讯类短视频梨视频以及抖音纷纷上线,之后,土豆视频改为短视频,百度、腾讯公司纷纷推出短视频软件,商业巨头开始向短视频市场进军,并在原有资源上成功开掘短视频市场。短视频行业进入成熟期,短视频行业产业链也日趋完善。短视频媒体早已在公共领域一家独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以及新闻被短视频解构,新的传播形式被短视频定义和架构,短视频成为公共资源传播中的佼佼者。
(三)短视频的内容生产分析
短视频的内容全面,涵盖领域也形形色色。从短视频内容生产源来看,短视频生产方参差不齐,既包括普通公众,也包括各大商业公司以及主流媒体,而每个群体因表达诉求不同和占有资源的不均,生产和传播的内容有所差异,传播效果也不尽相同。根据《Fastdata极数:2019年上半年短视频行业分析报告》,在短视频内容传播效果层面,幽默搞笑、美食及旅行话题是用户最喜欢也是关注度最高的短视频类型,位居前三位,而心灵鸡汤类内容排名第四。除此之外,生活记录、才艺表演、生活技能等内容占比也高达50%左右[1]。总体来看,这些内容更偏向于社会生活类,并普遍具有休闲娱乐性质,时事类资讯较少,短视频内容生产倾向娱乐风。短视频内容传播体现出用户消费与短视频生产彼此之间的相互黏性和一致性。
(四)短视频的用户属性探究
1.短视频用户使用分析。庞大的短视频市场与短视频用户密切相关,任何一款短视频爆款都离不开用户的下载与应用。根据《Fastdata极数:2019年上半年短视频行业分析报告》,截止到2019年上半年,用户每日观看短视频时长超3亿小时,用户每日启动抖音、快手等热门短视频软件超过五亿次,短视频已经成为吞噬用户时间的最大“黑洞”,并剥夺了用户在其他电子平台应用的时间[1]。这些数据足以说明,短视频已经成为公众生活的“参与者”和“第三方”,无时无刻伴随在公众身边,影响公众日常与认知,并成为公众社交、获取讯息以及表达诉求的基本工具。
2.短视频用户层次分析。随着短视频产业链的不断扩张,短视频已经不再局限于年轻化标签,短视频用户年龄层次已经从儿童扩大到老人,几乎分布在每一层次的年龄阶段。而在学历层次分布中,超九成短视频用户不具备本科学历,高中及以下用户群体占比超过80%[1]。因此,使用短视频的用户大部分没有具备系统的知识体系和社会经验,思维模式以及价值观的建立还需要更加理性的引导,作为目前用户群体最多的短视频行业,其内容的传播对公众的认知具备强大的建构能力。
二、短视频对公众认知影响力的探讨
(一)短视频改变公众对客观事物的认知维度
1.“媒介即讯息”。关于麦克卢汉媒介技术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即“媒介即讯息”。这一理论是麦克卢汉对媒介载体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的高度总结。麦克卢汉指出,“所谓‘媒介即讯息只不過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 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 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2]。这一观点虽然至今饱受争议,但是其为我们认识媒介也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即一种新的媒介形态会对人们的认知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不是成为仅限于提供内容的工具。
2.短视频对公众感知的全新架构。短视频的诞生以及应用自始至终伴随着碎片化、快节奏的社会文化,两者相互杂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短视频以一种短时长的视频形式来传播内容,并创作出短视频独有的传播结构,实现了独特的传播效果。这不仅是传播方式的改变,短视频从更深层次改变了社会的交往形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现实社会关系。
在短视频长时间的沉浸中,用户会不自觉受到短视频的播放模式和播放类型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自身的思维模式。同时,深层次地浸润会使用户减少在现实社会中的角色扮演与互动,对现实事务的体验和认识受到限制,进一步影响用户的现实社会关系和交往模式。
(二)短视频成为“拟态环境”制造者
1.公众通过短视频认识世界。美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理论,形象地诠释了传播媒介的内容生产活动对公众认识环境的塑造能力。尽管当下人类在交往活动中已经实现了高度的解放,但是由于人类体能活动的能力终究有限,并且当下社会诸多活动已经向网络迁移,媒介提供的信息与营造的环境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不同媒体的倾向性和目的性也在不间断的传播中得到释放与支撑。
低俗群体的存在,究其根本,是商业媒体自身的价值立足点倾向的暴露。尽管各大短视频平台做出机制调整,但是算法推荐和以广告分账为主的激励机制只会刺激更多的无良机构和低俗内容的传播。微观政策的调整只能引发短期效果,长远方向的把控才能保证短视频产业长青,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对社会效益的敬畏,账号的封禁只是暂时,更多隐患和恶性因素将从短视频平台酝酿和爆发。
四、结 语
在资本的驱动和诱惑下,仅仅凭借商业媒体自身的整改来实现短视频行业的净化是不现实的,但对媒体承担社会责任的呼吁却不能停止。主流媒体尽管近年来也在抓紧布局短视频市场,企图通过占据市场来扭转和引导舆论导向,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传播权的分裂和下放,舆论一律已成为过去式。短视频行业在将近十年的发展中的确收获了可观的利润,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短视频行业的传播模式对社会文化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却是潜移默化和不可逆转的。公众表达意见的权利应该被尊重,商业媒体追逐利益也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尺度的把握,短视频媒体应该积极反思自身属性,把握好利与责的天秤。短视频在高学历人群中渗透率仍较低,可见未来仍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更加考验短视频行业自身的价值选择。对短视频行业的管理和监督尽管在不断完善,但是外界的任何监管都只能是结果的审判,更重要的是短视频行业自身的洁身自好,以及坚持短视频的公共性原则。
参考文獻:
[1] 199IT互联网数据中心.Fastdata极数:2019年上半年短视频行业分析报告[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906617.html.
[2]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 周庆山.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姚力文,段峰峰.网络短视频平台流量变现探析[J].新闻前哨,2019(8):34-36.
[6] 房文雨.新闻专业主义中的社会责任论[J].青年记者,2015(22).
[6] 李勇,邓显宽.短视频APP内容生产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5):5-8.
[7] 武汶霞,梁宇,曹三省.网络视听政策监管下的短视频重整[J].广播电视信息,2018(11):50-52.
[8] 李曦珍.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认识论原理[J].国外社会科学,2013(3):54-63.
[责任编辑: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