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民粹主义对舆论的负面影响
2020-06-08张希熙
张希熙
摘 要:如今,网络中的民粹主义言论屡见不鲜,在一些网络公共事件中还呈现极端化倾向,对舆论造成负面影响并导致事件非理性发展。探析网络民粹主义,应当考虑到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心理动因,并反思网络技术本身在言论思想繁杂的时代,如何来有效地加强正面引导及监管,发挥舆论正向作用。
关键词:网络;民粹主义;舆论;负面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5-0059-03
网络飞速发展,多元的信息文化也在网络平台上不断涌现,这其中不乏一些极端异化的思想,这类思想对舆论造成了误导,甚至利用舆论破坏良好的思想环境,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网络民粹主义就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网络民粹主义一直在社会新闻事件中表现活跃,2018年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一开始有媒体报道,事故原因是公交车避让一辆逆行的小轿车所致,小轿车由一名女司机驾驶,而且现场照片显示女司机穿的是高跟鞋,信息混杂之际,受个别偏激言论的引导,网络上开始了对“女司机”的舆论审判,而万州警方官方微博@平安万州发出的消息显示:重庆公交坠江事故的原因是公交車突然越过道路中间的双黄线,撞向正常行驶的小轿车,继而撞断护栏坠入江中。从此类事件中可以看到民粹主义的影子在网络言论中的极端化,并带来了不良影响。
随着现代媒体的迅速发展,民粹主义借助新闻媒介进行了更为迅速而广泛的传播,在文化思想方面甚至对新闻媒介本身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在网络这个信息繁多且具有交互性的平台上,民粹主义思想还产生了异化,成为独特的网络民粹主义现象。
一、网络民粹主义影响舆论的方式
(一) 煽动性语言
煽动性可以说是网络民粹主义言论的语言特色,在一些富有网络民粹主义言论特色的网络发言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强烈要求”“坚决”等情绪强烈的字眼,这种遣词造句方式能迅速地吸引人们的眼球,网络民粹主义言论常常用“爱国主义”“民族的荣誉”等具有信仰感的词语来影响人们的情感,理性行为判断被感性所取代。网络时代是信息快餐时代,人们通常没有太多时间思考自己所接触到的每一条信息,这种语言迎合人们快速阅读的习惯,让人们简单地因为其“言之凿凿”,而信任并支持这些言论。
(二) 不负责任言论及欺骗
网络民粹主义中,为引发网友的愤慨而散布虚假言论,利用网络的虚拟性而发表不负责言论是引起话题的惯用方式,由于耸人听闻的虚假信息能带来更多的关注,网络公共事件发生时总有各种虚假的“爆料”引发新的围攻。 网络公共事件因为这些谎言变得扑朔迷离,民众不但不能从中获得真相,反而把事件导向一个扭曲的方向,使真相离得更加遥远,更有被中伤的无辜者,连道歉都无法获得。
(三)道德绑架
在言论中过度的强调道德,是网络民粹主义言论的一种表现方式,这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宣扬道德,更多的是以“道德”为旗帜宣扬民粹主义的极端言论,或用道德之名迫使他人做事,这显然不是道德存在的目的。例如,在发生灾难时以舆论向明星和富人施压,更多的关注捐款额度而不是捐款目的,就是在民粹主义影响下扭曲了的价值观。许多声称维护公德的网民在现实生活中也许并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可惜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盲从这种言论苛责他人。
二、网络民粹主义负面化倾向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转型期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也带来大量社会问题,越是处于社会基层的人民其诉求欲望越是强烈,网络是网民表达不满、进行抗争的平台,也自然容易成为民粹主义滋生的温床。
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在处理社会问题时出现失职或失察,导致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例如,近年来,“临时工”“协警”等词成为网民调侃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热词,出现问题,政府部门用这类词汇回应民众,试图推卸责任。有人认为,这些事件的累加导致部分普通群众不再相信政府发言,不像过去一样万众一心地相信政府发言机构是因为网络的产生,多元文化的纷繁导致“巴别塔的倒下”[1],政府公信力的丧失与信息洪流也有一定关系。
(二)个别人的煽动
群体性事件中往往能看到领导者的影子,网络民粹主义的蔓延也有背后的“推手”,正如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所说“领袖从经验中得知,只有当象征发挥了作用时,他才有了推动群众前进的可乘之机。象征所包含的情感会向共同的目标宣泄,而真实观念的特性则被抹煞了”[2]。
在呈现网络民粹主义的舆论事件中,一些个别人会带有目的性地进行煽动,这种煽动有些会造成舆论情绪的极端化,有些会直接引导舆论走向,这两种情况的发生都会压制理性的声音,让一些真正具有个人思考的言论无法被听到,甚至一些人为了群体的情绪选择不发声,使得本应该是合理表达意见的平台成为了压制表达的地方。
(三)群体性心理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出的群体性心理对人们行为的影响,认为当个人聚集成群时,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全都转到统一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一种集体心理,群体冲动,轻信,情绪夸张,而且群体行为具有无意识性[3]。网络民粹主义的集体表征是有着明显群体性心理特性的,尤其是网络的隐匿性使得个人在发言时个体的状态更为模糊,因而一些参与了相关事件的个人并不是纯粹的民粹主义者,他们只是参与其中而变得冲动、易变,当处于独立思考状态时却也能够反思。
(四)网络原因
网络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令人惊讶,大量的信息加大了对信息选择的难度,对普通民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哪些信息是值得信任的,如何在“意见的自由市场”保持惊醒,都是目前所面临的难题,难免有人迷失其中。
而互联网本身是一个交互的平台,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表现积极,网民在政治社会事件中的参与度极大提高的同时,网络监管的难度也随之增大,缺乏对网络环境的有效制约会造成极端的信息“消费主义”。
三、网络民粹主义造成舆论负面影响的原因分析
(一)放大民粹主义的极端化
网络民粹主义是民粹主义发展至今以互联网为媒介所呈现的新型民粹主义形态,与民粹主义一脉相承又有所区别,这主要由于网络所具有的特性,极大地突破了各种思想的传播和参与范围,这也使民粹主义本身的激进性得以放大,在许多典型具有民粹主义特点的网络事件中,网民的用词表达都比较激烈而缺乏理性,极端者甚至带有攻击性倾向,近年来“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最初的争端源头都是一些缺乏理性的言论,用极端的言语来压制不同的声音,难免造成激烈的冲突事件。
(二) 放大不同立场的对立情绪
社会转型带来了阶层分化、贫富差距等现实问题,网络提供给人们表达意见的平台,实现了不同阶层之间的“喊话”,也让这种对话更加直接和赤裸。2019年“996”事件就有明显的体现,程序员们抵制互联网公司的“996”工作制度,这个话题也引来了多家互联网公司大佬的加入,这一事件迅速成为网络热点后,网民们从“热议”到“站队”,劳动者和雇主之间似乎成为完全的对立面。
网络是一个比较自由的言论平台,本应有较广的包容性,而网络民粹主义所呈现的却与此相反,大部分民粹主义的网络言论却是党同伐异,这样的交流方式并不是良好的思想交流状态。
(三)模糊了公民行使权利的边界
舆论对社会现象和政府行为有监督批评功能,公众舆论是民主政治的动力[4],人民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对政府和社会进行评价,其目的应当是促进社会的进步,规范政府行为,但极端的网络民粹主义思想会使得在民众评价的过程中很难保持理性和平和,舆论被裹挟在“民意”的洪流之下,可能会突破法律的边界,造成“舆论审判”,甚至对他人造成不法侵害。
四、正确应对网络民粹主义
(一)摆正网络参与者对网络思想的认识
网络中的思想纷繁多样却也良莠不齐,虽然网络中有不少类似于网络民粹主义的不良思想,但不能因此阻止思想的繁衍,我们鼓励网络中有更多的思想碰撞,但这应当是建立在网络参与者的理智认识之上的,就算是网络民粹主义也不能说是完全错误、必须杜绝的,而是要修正其中错误的地方,慎思、明辨才利于行。
(二)提高普通大众的媒介素养
大众应当尝试用批判的角度思考网络媒介及充斥其中的各种言论,思考这些内容是如何构建的,如何运作,谁生产了它们,谁又从中获利,这些思考能帮助大众管理自己参与媒介的行为。
(三)加强网络监管
媒体自身的自我省视是媒体自我净化最直接、迅速的方式,网络媒体除了为大众提供服务外,也应当对网络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合理的网络规范并不是对网络参与者的约束,而是保护,错误的网络信息会酿成恶果,网络监管者需要保持警惕,及时制止和修正网络中的错误信息,阻止事态的恶化,媒介本身也是引导舆论的工具之一,媒介应当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履行“瞭望者”的义务。
(四)完善立法
法律是约束不良行为的有力手段,网络世界虽然虚拟,但却是现实世界的映射并直接影响现实世界,理应受法律的约束,随着网络世界的日新月异,法律也需顺应发展,及时完善,才能有效地调控网络中的各种行为。
网络民粹主义对舆论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并不是因为网络或民粹主义错了,而是运用它们的人及其方式存在问题,社会转型期,浮动的人心,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异化的何止这一种思想,但也带给我们许多关于网络、关于言论、关于思想的思考,网络是现实的镜子,网络民粹主义之所以要引导舆论,其目的在于试图触动现实,我们规范网络,但更多的是要立身现实,反思自我。
参考文献:
[1] 吴钩.巴别塔倒下,互联网兴起——中国互联网20周年庆[EB/OL].南方周末.http://www.infzm.com/content/trs/raw/26176,2007-09-19.
[2] (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73.
[3]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13+21.
[4] 李良荣,徐晓东.互联网与民粹主义流行—新传播革命研究系列之三[J].现代传播,2012(5):28.
[5] 李岺,李春霞,徐沛,王炎龍,段弘.大众传播学通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6] 陈龙.网络民粹主义的话语垄断策略[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7] 刘麟宵.论网络舆论的发展态势及其社会影响[J].法制与社会,2013(2).
[8] 王建立.网络民粹主义成因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9).
[9] 陈尧.网络民粹主义的躁动:从虚拟集聚到社会运动[J].学术月刊,2011(6).
[10] 夏亮.网络群体事件中民粹主义兴起的成因分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责任编辑:杨楚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