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概念辨析
2020-06-08陈蒙果
陈蒙果
[提要] “经济人”概念的本质属性包括“理性”和“自利”,它在丰富经济学思想的同时也存在很大争议。从历史发展来看,不同时期的经济思想家对“经济人”本质属性的理解不尽相同,新古典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用抽象“经济人”为前提进行精确的经济数学模型分析。如果基于认识的两阶段来理解“经济人” 概念,可以将其看作是从社会人到经济人,再由经济人到具有社会性的经济人的认识过程,而后一阶段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在经济实践和新方法利用的前提下“经济人”概念必将不断发展为更具有社会性的经济人概念。
关键词:“经济人”;理性;自利;抽象;社会性
本文为郑州西亚斯学院2016年校级精品课《保险学》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3月27日
一、“经济人”概念的内涵理解
概念是人们运用理性思维把握科学真理的重要环节,是感觉成为一般的关键。在经济活动中各种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经济理论发展的重要标志,其中“经济人”概念的出现和围绕它进行的各种论证极大丰富了经济学思想。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巴甫洛夫、皮亚杰认为概念的形成跟人的行为有关,这类似于马克思所认为概念是对人类活动的反映,是经验重复的认识结果,人类认识活动的需要。经济理论中各种经济概念的形成也是如此,普遍必然的经济规律的探究要以经济实践活动为基础,各种经济概念是人们对于经济世界认识的经验总结,反映了经济实践活动的需要。
从外延来看,经济理论分析中的经济人主要包括两类微观主体:“消费者”和“生产者”。从内涵来看,经济人可以简单地描述为“有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的人”。概念通过介入对象的特殊属性或本质属性来反映对象,“理性”、“自利”就是“经济人”的本质属性。这里“理性”是指经济人“能根据市场情况、自身处境和自身利益之所在做出判断,并使自己的经济行为适应于从经验中学到的东西,从而使所追求的利益尽可能的最大化”。在目前较为流行而权威的经济学教科书中,消费者和生产商能做出理性选择是经济学这门学科重要的基本原理之一——最优化原理。
二、“经济人”概念的历史发展
“经济人”思想的出现较早,依赖于商业社会的发展,逐利精神的潜移默化以及人们对于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积极认同,但“经济人”这一语词的最初来源在学术界尚有争论,据杨春学(1998年)考证,来源于帕累托的说法比较可靠:经济学家至今较多沿用帕累托“Homo Oeconomicus”一词表达“经济人”。
不同时期的经济思想家对“经济人”本质属性的理解不盡相同。比如对于“理性”而言,洛克一开始就认为人并非是完全理性,需要道德和法律来帮助人们实现理性;斯密也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人是不完善的动物。而对于“自利”的强调总是伴随着相关约束,比如《国富论》中自利是具有“慎重之德”的行为,《道德情操论》更是强调“谨慎”、“同理心”、“道德”和“法律”约束之下的主体行为。孟德维尔甚至认为自利是人类一切善举之源。功利主义学派则提出自利的目标是趋乐避苦,人们通过苦乐的计算在行为中获得最大幸福,这给“经济人”提供了心理学基础。穆勒指出政治经济学把人抽象为仅仅是要取得财富和消费财富的自利人,虽然这样的抽象是违背事实的,但穆勒认为这又是进行经济学分析的必要模式。西尼尔认为经济学无须考虑影响人的一般福利的一切因素,而只需考虑行为的经济目标即可,即以尽可能少的牺牲获取尽可能多的财富。
19世纪下半叶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用“经济人”固定表示特定内涵的人的抽象,并精确化严格形式化。对于“经济人”道德问题的争论已让位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和数学的结合,让位于经济学的边际革命。边际主义者认为人类只有借助利己主义这种唯一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才能增进人类的福利,完全抽象的“经济人”区别于“社会人”,从而对应科学的纯理论经济学。由此,经济学被改造成为稀缺资源下的最大化路径求解体系,致力于效用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社会福利最大化以及市场均衡等一系列系统论证及其修正发展。
三、基于认识的两阶段理解“经济人”概念
“人”具有多层属性,把“人”作为认识对象是复杂的;并且人的各种经济活动也是复杂的,经济行为还总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多层关系中;从主体角度讲人的认识活动本身也受幻觉、错觉等主体性以及思维方法等制约。所以,对于经济主体的认识不可能一蹴而就。马克思指出关于认识有两条道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经济人”概念的历史发展虽然没有严格明晰的两阶段认识区分,但我们可以用这个方法对它进行逻辑分析。这两个阶段是从社会人到经济人,再由经济人到具有社会性的经济人的过程。
社会人到经济人是感性的具体到理性的抽象,这是对经济活动中的人的认识的第一阶段。社会人是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是认识的起点;“经济人”是该阶段的认识结果。这一阶段中人们运用抽象法这一人独有的非凡能力进行一系列的抽象思维,得出社会人在经济活动中的特有性质。由于对象复杂性和主体缺陷性,完整的表象往往不能直接到达思维的具体,认识的第一阶段非常必要关键。“经济人”思想和其固定内涵的确定就是第一阶段认识的丰富成果,表现在:第一,是对经济活动中关于“人性”思考的结果;第二,是对活动主体追逐经济利益行为的认同;第三,是构建符合自然秩序的社会制度秩序的前提;第四,是经济学理论进一步分析的基石。抽象的“经济人”概念作为认识的成果是对于经济行为的独特反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剥离了对象的某些特征,但正因为它抛弃了偶然的、个别、非本质的东西,才使得经济思想交流以及经济学理论的快速发展和传播成为可能。
具体到抽象是在经验材料基础上了解经济活动中人的属性,是驱异取同的过程,形成的概念虽然真实地反映了某个方面,却也同时是较为纯粹的片面概念。因为现实中涉及人的活动都是具有社会性的。若要把握经济活动中的人的本质不能完全放弃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社会联系,这就要经历认识的第二个阶段的漫长过程。经济人到具有社会性的经济人阶段是理性的抽象到理性的具体,这一阶段抽象的经济人是认识的起点,具有社会性的经济人应是具有新高度的认识结果,且应当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能反映对象具体普遍性的具体概念而不同于一开始的社会人。表现在:第一,它在认识中经历了思维反思;第二,是对经济实践活动的不间断的客观反映;第三,是能够在特殊的经济人中体现普遍的社会人。因此,最终的普遍性已不是之前的普遍,是能够结合个别性的普遍,是具有社会性的经济人。
没有抽象规定性的探索,是到达不了具体的,从抽象到具体也不是那么容易,不同时代的思维方式、环境、知识体系都会影响到人们的认识,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方法才能实现。但必须意识到对于“经济人”的理解绝不应该限于为数学分析的方便而单独的抽象,抽象虽然可以为数学分析奠定基础,是形式逻辑发展的必须基础,但更重要的任务应是为了在此基础上达到更丰富的理性的具体。
四、基于经济实践利用新方法发展“经济人”概念
思维总具有抽象、有限、静止性,与现实的具体、无限和运动相矛盾,也即概念的抽象性和对象的具体性之间存在矛盾,辩证逻辑认为只有承认概念的运动才能把握世界的全体。所以为更好地指导现实,社会科学要时刻以变化的实践为基础而不断反思,对于“经济人”的理解也必然不能僵化,必然要以现实为依据。在“经济人”基础上对“人性”做更多现实的思考是经济学家的重要任务之一,如果只是停留于“经济人”和数学结合的形式逻辑上,很可能将经济学带入歧途而丧失真正的科学性。
固定的概念会符号化在人们的意念中,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会受到这些意念的影响而在无形中规划重构现实,即概念具有规范现实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概念的科学与否至关重要。如今经济学动辄强调抽象的“经济人”,强调理性和自利,这固然对于经济理论的精确严密推导非常必要,但如果在现实经济活動中过分如此,在经济学中一味假设“自利”而只推崇“自利”,忽视其他人性即道德约束因素,则会在人们的头脑中留下同样的意念安排在此指导下的经济活动动辄就要以自利和理性为挡箭牌。久而久之,人类社会很可能将会朝着那个被预设的被提倡的方面转化发展,而这是我们在道德上所不希望的。
要科学地把握真正的概念需要坚持整体、运动的观点,注重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全面性和具体性。一方面要注重客观经济活动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关注概念自身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在知与行中、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实现对对象的全面认识。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方法的应用和新方法新思维的发展。例如,博弈论进入经济学的动态分析中,拓展了对于“经济人”非理性属性的认识和较为系统的论证;科斯则引入产权概念等制度经济学理论用来分析解决现实经济中的集体非理性行为;行为经济学则将行为实验、心理学等引入到经济学中,不断修正“经济人”关于理性、自利以及效用最大化、完全信息等过度抽象内容,在他们的模型中,自利甚至不仅仅只是追求单纯的经济利益,还包括名誉、社会地位、个人尊严等无法衡量的社会利益,这更加符合真实的人的追求。虽然具有社会性的经济人概念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未占经济学主流,但相信结合现实的“经济人”才是认识发展的方向和必然结果。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美]斯蒂格利茨著.经济学(第二版,上册)[M].梁小民,黄险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美]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七版)[M].费方域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余源培,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