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村小学留守学生青春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策略研究
2020-06-08潘志生
潘志生
摘要:农村人口大量的涌向城市,以缓解家庭经济条件紧张的境况,致使农村留守儿童数量逐年增多。留守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极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会对留守学生的成长带来威胁。本文就改善农村小学留守学生青春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策略展开了相关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农村;留守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留守学生属于农村的特殊弱势群体,进入青春期的留守学生其心理矛盾复杂原因造成人际交往心理障碍问题暴露的更加明显,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致命的打击。
一、农村留守学生青春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表现及形成
农村小学大多留守学生刚踏入青春期,情绪不稳定,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正确的人际交往方法,一旦与别人冲突,导致性格孤僻、内向、思想偏激现象,容易出现偏差:
1.个性差异
我国受“男女有别的心理”传统文化的影响,学生进入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逐渐成熟,男女交往中出现明显分界线,对异性有着朦胧的向往和爱慕心理,交往时怕别人发现;由于家庭和父母各异,没有及时正确引导交往,在与同学交往时存在着心理障碍,影响青春期的心理健康。
{典型案例}:小谢,男,五年级学生,成绩不够理想,小气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外公、外婆照顾生活起居,父母除年底回来一次外,教育孩子的事全落在老人身上;平时对孩子都顺着其性子来,给孩子造成任性的、攀比的心理现象,看到别人比自己好,就产生嫉妒,常为一点事情盛气凌人;加上学习成绩不好,经常被老师批评、指责,与老师同学发生顶撞、大吵大闹,甚至逃学,形成情绪不稳定、养成独来独往的性格。
2.行为意识淡薄
由于长期父母在外打工,将孩子留给年迈的爷爷奶奶,孩子无法得到足够的父母关爱,缺乏家庭温暖,导致留守学生青春期的心理变得十分脆弱且性格孤僻、懦弱,缺乏足够的安全感。而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展阶段,自制能力薄弱、情绪容易激动,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靠的是外显交往行为,即是语言和动作同自己的同伴进行交流、沟通。而留守学生进行交往时出现许多不良的交往行为,缺乏交往技能,在交往过程中,出现用语不当,不考虑别人感受,引起大家的反感,最后出现人际问题。
3.家庭和学校因素
留守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家庭和学校,青春期间交往,接触影响最多是老师。
(1)家庭因素
由于父母长年累月在外打工,孩子们也很少与父母有联系,对自身成长发育抱有烦恼、担忧等负面情绪,大部分留守学生青春期得不到该年龄应有的关爱,受到挫折,没有可倾诉的对象,变得脆弱、孤僻、冷漠;同时很多父母还以成绩来衡量孩子的好坏,久而久之给他们造成心理压抑感,导致留守学生产生对抗心理,不愿与人交流。
{典型案例}:小农,女,读六年级,外表秀气可爱,父母早离异,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由于从小就跟爷爷、奶奶生活,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但对孩子不闻不问,缺乏照顾和沟通;对父亲存在隔核心理,认为自己是个多余的孩子,平时沉默寡言;有了错误,受到老师批评,就出现对抗心理,产生抵触情绪,不愿与人交流,也不肯轻易承认。
(2)学校和教师的因素
社会还普遍存在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发展,老师也迫于压力只注重分数和长学率,忽视对学生心理辅导和教育;老师往往与学生交流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间意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造成无形的影响,是造成学生失意、倔强、甚至痛苦的来源;学生正处于发育未成熟阶段,老师无法发现学生的亮点,又不为孩子创造表现处我的机会。一些弱智或品行不良的学生倍受教师、同学的歧视,他们的学习权利往往被我们教师和成绩好的学生剥夺,给弱智或品行不良的学生造成潜在威胁情感,难以承受的心理压抑,导致性格封闭,学生的人际交往得不到的有效、科学的辅导和治理。
二、留守学生青春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疏导教育
1.构建交际能力意识
留守学生青春期心理障碍问题上,要构建平等师生关系,一视同仁对待,通过耳濡目染与良好的引导,能及时的更新留守学生青春期的人生观,让留守学生和其他同学享有同样的地位与权利,对有困难的留守学生,要做到“对口”帮扶;特别是在家庭教育缺失关爱条件下,青春期人际交往所表现出的不良行为,教师应正确对待,将其视为完整而独立的主体。學校每期要组织开展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集体活动,引导鼓励他们参加,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创造一些氛围,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让他们从容表现自己,克服孤僻心理,消除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在活动过程中,让他们体会到集体合作的意义与价值,学会与同伴相处态度,让其感受来自集体的关爱与重视,增强其集体责任感与使命感,进而达到改善留守学生青春期的心理障碍,以缓解他们紧张、焦虑的情绪,提高留守学生青春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沟通能力。
2.构建家校合作体系
农村留守学生长期与父母分离,丧失言传身教的条件,学生正进入青春期阶段,需要父母引导关爱、体贴和帮助,希望有人能倾听他们的诉说。因此,学校必须创新沟通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定期或不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情况,与外出打工的家长,以电话等形式加强对子女引导,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及时了解留守学生青春期在校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让父母发挥教育的职能作用。班主任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要勇于担当,面对心理障碍的学生,多呵护倾听,对症下药,鼓励他们说出内心的困苦,引导他们多接触周围同学,注意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护和自我调节能力,缓解、消除他们心理障碍,保证留守学生青春期的健康人格和交往能力。学校应还配置相关的心理健康教材、心理辅导室等,培养心理咨询辅导员,动员社会、家庭等人员来共同参与到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提高留守学生的幸福感,以改善与缓解留守儿童青春期的不良心理。
参考文献:
[1]冉晓华,冉海涛.网络资源对留守儿童心理障碍疏导作用之浅见.
[2]叶秀丽.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障碍发生情况的对比分析[J].
[3] 冒双芳 除保卫 人际交往中修辞集体性原则(A)。
[4]赵廷花.留守儿童心理障碍分析与研究[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