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职外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思考
2020-06-08金爽
金爽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课堂教学早已不能仅满足于传统课程知识、专业技能的传授,更要主动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符合社会需求的新时代好青年。对于普通一线教师来说,如何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于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合理融入思政元素,而不是简单地生硬楔入或硬性灌输,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 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高职高专
一、初探课程思政
1.课程简介
在课程思政建设初期,我们首先选择了概况课进行第一轮教学实践。做出这一选择是基于概况课程独特的性质。首先,概况课程是外语专业的主干课程,它将系统阐述语言对象国的基本知识。讲好概况课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系统地掌握好对象国语言的使用,不仅是外语说得对不对,更要看在固定场合下外语说得恰不恰当,是否符合当地文化习惯。因此,概况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不在于教授学生具体的语法知识点,而是帮助学生解除专业课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因文化、语言差异而产生的表意理解方面的困惑,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课程思政下的教学目标
在概况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实践的第一步是重新制定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为指导,将东西方文化的对比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课程,通过中国与语言对象国国情知识的对比学习,引导学生立足于本国文化、用跨文化视角对问题和现象进行分析性思考,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提高综合素养。
原有的教学目标只强调知识的传授,仅仅着重于语言对象国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基本情况的单方面介绍,只期望于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忽略极为重要的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因此,在新的教学目标下,我们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立足于本国文化,通过对本国及对象国涉及上述领域的信息进行对比,掌握用跨文化的视角对某些问题和现象进行分析性思考的能力。学生要达到这样的能力要求,首先要“立足于本国文化”。只有当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热爱中国文化时,面对外部世界的多元文化冲击,才能做出理性的思考、合理的分析。而这就需要我们在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价值的引领。
3.课程思政下的教学设计
葡语国家概况思政点融入
在具体课程设计上,我们也做出了相应的更新,在每个章节中都拓展了与语言对象国对应的我国国情知识介绍,以此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立足于本国文化,对中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思考,融入思政元素,在国情教育的同时,给予学生主流价值的熏陶。具体章节主题如下:
4.实例展示
例如,在第一章中,简要概述中葡两国国情特点时,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展示两国不同的地理特征。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不同的文明:勇于开拓的海洋文明和热爱和平的农耕文明,引导学生热爱自身文明的同时包容、尊重他国文明;第三章主要讲述航海大发现,可以引入我国宋朝海上贸易、清晚期闭关锁国等历史事件,对比古代时中外不同的海洋策略,让学生意识到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紧抓机遇拥抱深蓝,海上丝绸之路重新焕发生机;第八章,主讲殖民地国家的独立运动,回顾我国反封建反殖民历史,让学生知晓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任何时刻都要积极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团结。还可以通过视频展示现今中国在非洲大地进行的一系列援建活动(铁路、医院、学校等),展现中非人民的深厚情谊;第十章,介绍澳门回归历史事件,通过视频、图片的展示,感受回归祖国后澳门经济的腾飞,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除实体课堂外,我们还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新增了一个比较有亮点的第二课堂活动。我们联动国内学生及国外国际交流项目学生开展第二课堂学习成果展示会,把“讲中国故事”通过社会调研、社会服务等形式传播到西方国家,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认识东西方文化的长短优劣,从而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面向世界的文化意识,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文化传播者的使命感,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二、课程思政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课程思政在概况课程中的首轮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是由于概况课程自身的特殊性,概况课程总课时较少,且章节多由著名历史事件构成,立足点高,易于发掘适配的思政元素。但在课程思政进一步全面推广时,在其他课程上,每章节课程相应思政元素的选择、具体的融入方式等都出现了问题。对于选择恰当、与教材贴合、融入方式处理得当的思政点,学生是很欢迎的,但是大多数思政融入点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流于说教,无法引起学生共鸣。
思政元素与教材的贴合问题在精读课程中体现得尤為明显,精读课程是外语专业中最重要的课程,该课程开设时间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涯,且每周都有十个课时,选择贴合教材的思政元素的重要性和困难性可见一斑。
1.思政元素与教材内容的贴合
外语精读课教材大多是主题式的,每单元一个主题。如果仅仅围绕每个单元的主题进行思政融入,很可能每周或者每两周才有一次思政融入。而且有些单元的主题是比较难进行思政融入的,比如有一个单元讲的是全素的饮食习惯,很难引申到思政点上,如果仅仅引申为号召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那这种对良好习惯的号召和倡导是否可以算作思政点还有待研究,同样情况的还有很多,这个问题在英语教学中可能不是很突出,但是对于零基础的小语种教学来说问题很明显,因为零基础的小语种教学,在教学初期学习的都是非常日常生活化的,如问好、描述外表、描述方位、如何打电话等,只能倡导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生活习惯,学生对此没有共鸣、没有兴趣。
2.思政元素在教材不同模块的融入
如何每堂课都做到思政点的融入,也是一个难点。比如本单元的主题是锻炼身体(这个主题仅仅体现在这单元的课文模块之中,这单元其他模块的教学,如动词、语法等都不会与这个主题有联系),但这个单元的思政融入仅仅在讲课文时进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每个单元的教学周期大概是一到两周。在每单元进行除了课文模块(只有课文模块才有主题)之外的其他模块教学时,思政融入较为困难。例如动词模块,只有动词和动词的用法,很难融入,如果仅仅以其中一个小小的点作为插入,显得有些生拉硬拽,和教材本身联系太少。例如,我在讲解动词entrar(释义:进入)时,拓展了词组“参军入伍”,然后进行思政融入,给学生播放了大阅兵片段,号召学生积极投身国防。在视频播放过程中,学生感到非常激动,课堂现场效果很好,但是感觉离教材本身太远,有些脱离。
3.时间的控制
思政融入的时间如何控制,时间太少,只能老师简单讲几句,学生会觉得老生常谈,感觉老师只是在说教,会有厌烦情绪。可是如果时间太长,尽管起到了调动学生情绪的作用,但是占用课堂时间又过长。这时或许可以适当拿出一些课时针对该单元主题进行一次研讨活动,如辩论、演讲等或者进行一次社会实践,以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融入思政元素。活动形式往往好于传统的说教。
三、课程思政实践下的思考
1.课堂效果总结
几乎所有围绕课文主题进行的思政融入,学生反响都不高。因为课文主题本就是生活场景,能够引申的思政点太过常见重复,没有冲击力。如购物,引申诚信,这是学生从小到大多次听过的话题,当老师再次以传统的讲授方式强调诚信的重要性时,学生都感觉这是非常老旧的话题,几乎没有学生给老师回应,单纯地变为了老师讲,学生听,没有互动,学生不再是课堂的主人。这样的思政融入感觉就是走了一个形式,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老师需要尽量使用不同的融入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相同的主题里获得全新的感悟。以下举几个效果较好的例子说明:
(1)给父母唱一首葡语歌——感恩父母
这原本只是一次小小的课堂作业,但是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很多小孩羞于对父母说爱,而大部分高职学生家长缺乏对小孩学习专业的了解,孩子不愿意给父母展示自己所学的语言。有了这次作业,让学生进行了一次对父母爱的表达,家长也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自己的孩子到底是在学习什么语言,感受到了孩子在大学里培养的技能。算是比较成功的一次感恩教育,很多学生在活动之后都表示自己今后要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待。
(2)家乡一分钟——感受家乡的巨大发展
对应的知识点是数字的表达。在课堂练习阶段,老师播放视频“家乡一分钟”,该视频展现了学生家乡在一分钟里取得的成就。以江西为例,如鄱阳湖上飞过多少只候鸟,造出的大飞机可以飞多少米,可以造出多长的海底光缆,等等,学生跟着视频练习数字的葡语表达。学生在练习数字葡语表达的同时,通过短短一分钟里数字的不断变化,切实感受到了家乡的巨大发展,让学生内心受到了很大触动,更加热爱家乡,为家乡自豪。
(3)照片里的新与旧——感受祖国发展之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应的知识点是比较级(新知识点)和家具的名称(复习的旧知识点)。老师让学生准备小时候家里的照片和现在家里的照片,利用比较级的知识点进行描述,互相对比。比如,我家的电视比以前大了,我家的沙发比以前舒服了,我家的阳台比以前漂亮了,等等。在描述的过程中,学生切身体会到了在祖国发展过程中,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4)中国之最——培养民族自豪感
对应知识点是最高级的表达。老师在课前准备好图片,让学生利用最高级的表达方式描述图片。准备的图片有: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中国最高的山峰,中国最长的隧道,中国最长的桥梁,等等,让学生练习最高级使用方法的同时,感受祖国的自然之美和了不起的基建能力。当看到那些图片时,学生都表现得非常震惊,浓浓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5)中国的被动与主动——有国才有家,国富民强,国弱民卑
对应知识点是语法中的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老师提前准备好图片,一部分是展示中国的过去(被八国联军侵略,圆明园被烧毁,领土被割让,大使馆被轰炸等),让学生利用被动语态进行描述,另一部分图片展现中国的现在(积极承办奥运会,积极援建非洲国家,召开世博会,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勇担大国责任等),让学生使用主动语态描述中国今天的发展。真实图片的对比给学生很大触动,真正感受到祖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2.课程思政对老师提出的新要求
通过这几次学生反响较大的思政融入,可以发现一次好的思政融入一定要体现一些巧思,不能是老师的简单说教,最好以活動的形式开展,让学生参与其中,有切身的体会,同时多借助图片和视频资源,给学生看、听那些他们没有看过、没有听过的东西,这样他们才能积极回应。随着课程思政的不断推进,老师首先要做到自我提升,不断强化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老师面对的新任务,为了在课程思政中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老师们首先要做到身正垂范,身体力行地指引学生。教师的职责不仅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更是对其人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
[1]张来霞.“课程思政”融入第二外语朝鲜语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48).
[2]周安毅,苏健.课程思政在商务外语教学中的融入分析[J].教科导刊,2019(09).
[3]胡军.“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职外语课程的生成路径研究[J].职教通讯,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