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书香校园建设中引入学生感恩教育
2020-06-08王登嵩
王登嵩
摘 要: 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德育教育,在书香校园建设中融入学生感恩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书香校园中融入感恩教育有助于填补学生的思想空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健全人格和健康灵魂。本文立足于德育教育,对青少年感恩教育现状,以及如何在书香校园建设中融入学生感恩教育的策略进行讨论和思考。
关键词: 校园建设 感恩教育
感恩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对其良好品德的形成和未来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会感恩就是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就是对他人的帮助常怀感激之心,懂得回馈别人的帮助。中小学阶段如何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是值得广大德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把感恩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通过打造特色校园文化、营造感恩文化氛围、创设感恩情境体验、开展专题感恩实践活动、开设感恩教育课、开展家校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感恩生命、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生活、感恩大自然、感恩身边一切美好的事物,并引导学生把感恩思想变为实际行动回报父母、老师、社会、他人,让学生成为有担当、有爱心、讲奉献、懂感恩之人,发挥感恩净化学生心灵、促进校风学风、弘扬社会正气的作用。
一、感恩教育的意义及现状
1.意义
感恩是一个人立世的基本道德,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恩顾名思义就是知恩图报。感恩,能让学生领悟和品味命运的馈赠与生命的激情,对传递社会正能量,营造和谐社会氛围起着积极的影响。学校是“三位一体”教育合力中最重要的场合,尤其在感恩教育方面,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苏霍姆林斯基说:“善良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越早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学生心中播下感恩的种子,由此形成的习惯将伴随学生一生。”在校园建设中施行感恩教育,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让学生在感恩教育中强化感恩意识,并且深刻领会和理解感恩,学会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世界,感恩大自然的无私馈赠。
2.现状
部分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孝心和感恩意识,崇尚价值主体自我化,对父母的付出与关爱不理解,对他人善意的帮助不予感谢,对自然的馈赠心安理得。《论语》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陪伴生命的每一个阶段。连父母都不知感恩,怎么会体恤社会和报效祖国呢?有些孩子对他人的援助和关怀连“感谢”都吝啬说出口。这片富饶的土地,是自然赠予我们的财富,我们更应小心呵护、保护自然。
在全民倡导感恩的今天,目睹感恩教育的现状,不免为之叹息。这样的现象也给教育带了启发,引起了我们的反思:为什么现在有的孩子感情这么冷漠?为什么有的孩子不懂得感恩?教师困惑,家长无奈,孩子怎么了?学生需不需要感恩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融入感恩教育?归根结底,感恩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学生缺乏爱的教育,继而缺乏爱。
感恩教育从古至今都存在,“衔环结草”“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常常被用来教育人们感恩。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尤为重要。学校是学生养成感恩意识的重要平台,教师是学生感恩教育的引导者。
二、青少年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
1.家庭教育不够理性
“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开始。父母的教养方式、道德修养将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是,如今一些家长没有树立很好的榜樣。对孩子有求必应,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更是不少见。这种看似无私的父母之爱,其实暴露出的是教育观念的错位和偏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更多患心理疾病的孩子是那些被父母溺爱、惯坏的孩子。长此以往,孩子变得自私冷漠,没有独立意识,坐享其成,不会理解,更谈不上感恩。有的甚至会在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抱怨父母没本事,不能给其创造更好的条件。
2.校园德育教育的失衡
现在的高等教育更多看重智育教育而非育人教育,关注的是升学率与就业率。其实,在质疑孩子的时候首先应该质疑教育。除了对他们考取重点学校、获得高分成绩的期望外,教师们有没有更好地关注他们的内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这些孩子从小学到大学,为了“学习”付出了巨大的生命成本和财力成本,却有很多应该学的东西没有学到。校园教育过于追求以“才”为本,而非以“人”为本,看重培养学生成“才”,而非培养学生成“人”。有些功利化的教育理念使感恩教育很难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缺乏精神感悟和生活体验,感恩教育成了“空中楼阁”。“扶贫先扶志”一直是国家的重点政策,只有把它融入书香校园中,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3.社会风气的冲击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物质财富普遍增加,受各种社会风气影响,有些孩子的价值取向有了偏差。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思想比较浮躁,看事情容易偏激,本身缺乏自主判断能力。看重自身利益,处处要求回报,与人关系淡漠,缺少亲情和爱,使他们忽视传统文化中浓厚的感恩教育色彩。
三、在校园建设中引入感恩教育的策略
这里所说的感恩教育,不是像网上所说的那种传销式的洗脑教育,不是让学生们听一个所谓的报告后集体痛哭,也不是一定要求学生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痛哭式”感恩教育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但这样的感恩,变成低位者对高位者施舍的感谢,无限放大他人的付出,最终变得卑微又虚伪。
如何在校园建设中融入感恩教育呢?
1.营造感恩教育氛围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学校应该努力将良好的教育氛围作为一种重要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强调学生在共同参与文化氛围的营造过程中得到熏陶和启发。感恩教育需要在一定氛围中调动孩子和老师的情绪因素。现在的语文教材本身就已经提供了不少关于感恩的课文,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鲁迅的《藤野先生》等,在课堂上结合感恩教育,教们可以趁机挖掘文章中感恩教育的内涵,以这种形式为契机,引导孩子们理解父母的辛苦、他人的关心和自然的无私,潜移默化地让孩子知恩于心、感恩于行。同样的,数学课上进行感恩教育的问卷调查,然后进行统计分析,音乐课上教的《父亲》《我爱你,祖国》,英语课上有关感恩的文章翻译等都能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成长凝聚着很多人的关爱,从而学会感恩,学会爱与被爱。除了本身存在的条件外,我们还主动营造感恩教育氛围,如成人礼仪式,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辩论赛,在父亲节、母亲节各种节日举办活动,通过这些比较含蓄的方式传达感恩的意识,从而顺利进行感恩教育。学校的黑板报,教学楼的标语,感恩诗集的熟读,感恩插画的传阅,感恩卡片的制作,一系列细小的设计,努力将感恩教育日常化,融入细枝末节中,时间长了,自然能养成感恩的习惯。
2.利用榜样力量以身作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如果只讲感恩意识而没有落实到实际感恩行动上,就是纸上谈兵,空言无补。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自觉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用实际行动感谢父母,回报老师,回馈社会,热爱大自然。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确立,“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依葫芦画瓢”。教师们要注意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教师应当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以“以身立教”,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高尚品格和言行不仅会使学生心生敬意,而且会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良好的心理品德教育。才能将“感恩”化为“感动”,这种感动就是唤醒、激励,用这样的感动才能滋润无数渴望在爱中成长的幼小心灵。例如,对食堂的阿姨、辛勤的门卫礼貌问好,与每个孩子都建立深厚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对校园的文化设施建设悉心保护,不践踏每一方草坪,不浪费每一点公家资源。同时,家庭氛围也是影响感恩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师们尽早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氛围,及时给家长建议,帮助家长们完善家庭的感恩教育,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叮嘱家长们平时多陪伴孩子。有效陪伴会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爱。此外,教师们在家访中可给家长提出一些合适的意见和建议,例如,平时不要溺爱孩子,让他们养成独立自主的意识,让孩子在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与孩子互动中传递感恩教育。与孩子沟通时采用更加委婉的沟通方式,避免正面冲突;多多换位思考,在日常家庭教育中融入感恩。
除了需要有人引导孩子们学会感恩外,还需要有人站出来规范孩子的感恩行为。这种时候需要学校与政府和社会合力教育孩子们,在生命层面实现感恩教育。以情感去感化,以法律去规范,而不是视而不见。
参考文献:
[1]李瑶.高校感恩教育探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3).
[2]刘凯.浅谈如何有效地在学校教育中渗透感恩教育[J].2013(2).
[3]陈映霞.将感恩教育进行到底[J].新课程(下旬),2016(8).
此文是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书香校园建设中渗透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G〔2018〕GHB1667)研究成果。